理论教育 中学科研管理的理论依据与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关联

中学科研管理的理论依据与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关联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使这一实践发挥出它的价值最大化,必须处理好中学科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中学科研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如何进行管理”是属于的方法论的问题。

中学科研管理的理论依据与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关联

一、中学科研管理的哲学依据

唯物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的正确发挥,要求必须认识和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这一唯物的观点,要求我们想问题与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原则。中学教育科研管理也必须做到解放思想,从中学教育科研的实际出发,探索中学科研管理的内在规律。

中学科研的实际情况表现为,一方面,中学教师科研意识,科研能力缺乏。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提高高考的升学率成为中学教师追求的主要目标,认为科研是专家的事,在教师培训中,强调的也是教学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素质教育与新一轮课改要求教师转变教师观念,促使教师专业化发展,因此,提高教育科研素质是现代教育的要求,也是实施校本开发的前提。其实,这也是一对科研领域中需求与供给的矛盾,社会发展需求具有一定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的教师,而现实,提供的教师则是在缺乏科研意识,科研能力的教师。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就要面对这一客观实际,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是应解决的首要问题。

实践观——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的存在的方式。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科学实验的实践是三大基本实践之一。在对待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上。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使实践获得成功,反之,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就会导致实践失败。

对中学科研管理必须坚持这一实践观点。因为,中学科研活动是属于科学实践的范畴,它也具有客观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要使这一实践发挥出它的价值最大化,必须处理好中学科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中学科研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中学科研的目的不是为了科研而科研,其目的是为教育服务,根本上说也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提高中学生的素质,为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实施科研管理时,要注意课题选择的针对性,引导教师选择符合素质教育、新课改要求的课题。

中学科研活动既是实践的形式,也是获得认识的来源,中学教师作为科研的主体可以从科研活动中,获得新认识,这种认识有别于书本知识,它伴随着教师的切身体验,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对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科研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管理者,就要通过这种科研活动来提高教师的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只有使教师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才能使学生的这种素质的提高。

群众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生产力的体现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制度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

中学教育科研管理也必须树立群众观点,中学教师是中学教研实践的主体,中学教师科研活动同样是创造精神财富的过程,这种精神财富同样可以转变为社会生产力。因此,在管理过程中,要实施人文管理,要尊重教师、依靠教师。具体地说,就要求在课题选择时也尊求教师的意见与建议,既要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又不能忽略普遍教师的智慧,群策群力,才能使中学科研形成科研氛围,另外,要制定科研奖励制度,及时对出成果的教师进行奖励,这是尊重教师劳动成果的具体表现。

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永恒发展的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内容和内在动力,它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而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则是从实际出发,在一般理论指导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辩证法对中学科研管理的启示是:在科研活动中用坚持辩证思维方法,做到归纳与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在管理过程中,要坚持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主要矛盾。中学科研活动的相关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学校的特色、科研条件、校长的素质、教师的现状、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家长的希望、学生的需求等等都与科研活动相关,管理者要协调好复杂的关系,充分利用有利的条件,克服不利的因素。这是坚持了联系观。同时,我们要看到中学科研活动的开展存在着守旧与创新的矛盾,家长、教师的应试教育观念制约着科研活动的发展,要实现科研的发展,必须实现观念的转变,可以说,要使中学教师成为研究者,需要有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但要相信中学科研活动的开展,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因此,管理者首先要坚定信念,认清中学科研活动中的种种矛盾,不断解决矛盾,才能促使中学科研活动的持续发展。

二、中学科研管理的管理学依据

管理学揭示管理的一般规律,研究内容可以归为以下几个方面,即管理的内容、管理原理、管理方法等。尽管由于不同的学派对管理学内容的理解角度和归纳的思路不同,侧重不同,理论体系的建立有所不同,但都是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展开的。如管理过程学派重点研究“管理是什么?”这个问题,而经验主义学派重点研究“如何进行管理”的问题。在这两个问题中,“管理是什么”是属于认识论的问题。“如何进行管理”是属于的方法论的问题。认识论是基础,方法论是目的。对于管理学的这两个问题,我们应该首先研究管理学的认识论即“管理学是什么”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解决管理的方法论的问题。“管理是什么”主要涉及管理的内容和原理等。管理的内容研究管理的概念、行为、职能、本质、性质和特征等,其中管理的各种行为和职能既体现管理的基本任务,又反映了管理的全过程,而且管理的原理、原则都是要通过管理的职能发挥作用的。管理原理、原则是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理论体系,是实施管理职能的理论依据,是人们进行管理活动的行动指南,是管理学研究的重要部分。必须进行深入的研究。“如何进行管理”主要涉及管理的方法,如任务管理法、人本管理方法、目标管理方法、系统管理方法以及各种研究方法等。管理的宗旨在于运用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管理这一功能的执行和完成,是靠管理方法来实现的,管理的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和管理目标的顺利达到,也都是正确运用各种有效的管理方法来实现的。管理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管理方法是现代管理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领域,科学的管理学更是以此为根本的研究目的。

美国管理学家戴明认为是一切有过程的活动,它由计划、执行、检查和总结四个环节螺旋上升,推动着管理过程的前进。计划是管理过程的起始环节,执行是管理的中心环节,它包括组织、指导、协调、激励和教育等措施,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以保证计划的实施和管理目标的实现。检查是管理过程的中继环节,通过检查了解计划的实施情况,促使计划目标的实现,总结是管理活动的一个周期的终止,预示着下一个周期的开始,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管理学理论认为,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必定产生在社会组织中,协调的中心是人。管理的三要素是指管理者、被管理者、管理手段,而管理的原则有指导性原则、服务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效益性原则等,管理的方法有:常规方法(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学术方法、行政方法、法规方法、经济方法、自组织方法等。

我们必须坚持管理学的观念,来探究中学科研管理的内容与形式,做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我们认为,中学教育科研的过程管理同样包括计划、实施、检查、总结或评价等教育科研的基本程序。教育科研计划的内容包括长远计划和近期目标,指导思想和课题管理,组织推动,研究进程和质量要求,以及保证措施等。计划应纳入学校总的工作计划中,学校领导要对开展哪些研究,怎样开展研究,做到心中有数。加强教育科研的计划性,是专利号学教育科研科研成果学化的一项基本要求。实施是指科研立项和计划之后的布置落实,思想发动,具体指导研究工作。其主要任务是了解、叔叔督促、协助课题组解决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教育科研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是教育科研管理的一项重工业要内容。同时也是管理人员的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只有进行检查,才能掌握科研活动实际进展情况,发现和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计划,以确保计划目标的实现。总结是教育科研成果研形成成果的最后阶段,也是教育科研过程管理的关键性环节。中学教育科研管理的内容包括组织机构管理、科研队伍管理、课题操作管理、科研成果管理、以及科研信息管理等等。

教育科研管理同其它管理工作一样,必须严格按照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办事,管理原则既是制度管理制度的依据,也是实施管理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我们认为在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应遵循方向性原则、服务性原则、激励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效益性原则等原则。教育科研管理方法是在教育科研管理活动中为实现管理目标、保证管理活动顺利进行所采取的工作方式。教育科研管理原则必须通过科研管理方法在管理实践中发挥作用。教育科研管理方法是管理理论、原则的自然延伸和具体化、应用化,是管理原则指导管理活动的必要中介和桥梁,是实现管理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科研管理过程中的执行环节是管理的中心环节,它包括组织、指导、协调、激励和教育等管理活动,根据以上活动确定管理方法,主要有:培训法、示范法、合作法、建档法、激励法、推广法等等。

三、中学科研管理的行为科学依据

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科学。行为科学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社会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对于人的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领导行为进行研究。它研究人的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行为的因素,目的在于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达到组织目标。它的研究对象是探讨人的行为表现和发展的规律,以提高对人的行为预测以及激发、引导和控制能力。

行为科学强调人是“社会人”,满足人的社会需求。以后的行为科学家在这方面又有所发展。他们指出,人的各种各样行为,都有一定的动机,而动机又产生于人类本身内在的、强烈要求得到满足的需要。在组织管理中,可以根据人的需要和动机来加以激励,使之更好地完成任务,在这中间也就能更好地实现自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都属行为科学理论。这些理论对中学科研管理同样有借鉴作用。

1、了解教师的需求。在马斯洛看来,人是“需要的动物”,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随时都有某种需要,当某一需要获得满足时,这一需要便将不再是激励因素;而他便有了另一种需要,又需要满足。因此,管理者要了解教师的各自不同的需求,通过不同的途径来满足教师的需求、激发教师科研的需求。发挥教师的科研积极性。(www.daowen.com)

3、激发教师的需求。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提出了影响需求有两个因素,它们就是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简称双因素理论。管理者既要对积极参加科研的教师进行激励,同时,也不能忽略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对教师的影响,要关心教师的生活,创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来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对教师要有期望。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认为,期望是一种强大的激励力。所以,为了激励教师,管理部者应该一方面使职工知道行动成果的强度,或加大这个强度;另一方面要帮助职工实现其期望,即提高期望机率,这样才能提高激励力。

5、及时强化教师的科研行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认为,人的一种行为都会有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肯定的行为就有得到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否定的行为以后就会不再发生。因此,管理者应抓住机遇及时强化教师的科研行为,如在科研活动中肯定教师积极的行为,及时奖励教师的科研成果,推广教师的科成果。

四、中学科研管理的系统论依据

亚里斯多德早就说过“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因此对系统的研究可以说从古代就已经开始了。作为现代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最初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初由奥地利生物学家贝朗塔菲提出的,贝塔朗菲把一般系统概念定义为"系统是处于一定相互关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成分的总体"。或: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的具有整体功能和综合行为的统一集合体。系统理论认为,系统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之一、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是由大大小小的系统所组成。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

系统的整体性即非加和性。系统不是各部分的简单组合,而有统一性,各组成部分或各层次的充分协调和连接,提高系统的有序性和整体的运行效果。系统的相关性是指系统中相互关联的部分或部件形成"部件集","集"中各部分的特性和行为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这种相关性确定了系统的性质和形态。系统的功能性和目标性是指大多数系统的活动或行为可以完成一定的功能,但不一定所有系统都有目的。系统的层次性和相对性(有序性)是指由于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层次的动态演变有某种方向性,因而使系统具有有序性的特点。系统的复杂性和随机性是指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的,各种物质的特性、形态、结构、功能及其规律性,都是通过运动表现出来的,要认识物质首先要研究物质的运动,系统的动态性使其具有生命周期。开放系统与外界环境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系统内部结构也可以随时间变化。一般来讲,系统的发展是一个有方向性的动态过程。系统的适应性是指一个系统和包围该系统的环境之间通常都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引起系统特性的改变,相应地引起系统内各部分相互关系和功能的变化。为了保持和恢复系统原有特性,系统必须具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例如反馈系统、自适应系统和自学习系统等。

系统论反映了现代科学了展的趋势,反映了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所以它的理论和方法能够得到广泛地应用。系统论的原则主要是整体性原则、结构功能原则、目的性原则、最优化原则。整体性原则是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反对那种认为要素性能好,整体性能一定好,以局部说明整体的机械论的观点。认为整体的性质不是要素具备的,要素的性质影响整体,要素性质之间相互影响。结构功能原则指的是要素不变时,结构决定功能,结构、要素都不同则可以有相同的功能,同一结构可能有多种功能。目的性原则是指确定或把握系统目标并采取相应的手段去实现。最优化原则是指为最好的实现目标应通过改变要素和结构使系统功能最佳。

系统论的思想对中学科研管理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科研活动中,同样存在有系统存在。因为它由研究者、研究对象、研究手段三个基本要素构成,而研究者由研究领导人、骨干教师、普通教师三个层次构成,而中学研究的对象从微观到宏观也可以有多个层次,从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因研究内容的不同而不同。可见,管理者,要用系统论的思维方式来分析中学科研活动中的各要素,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在管理过程中坚持整体性原则、结构功能原则、目的性原则、最优化原则。

管理中坚持整体性原则,从人的因素看,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成为研究者,但现实情况表明,由于每一位教师的观念、知识结构、科研能力、兴趣爱好都不相同,教师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影响既可以是促进科研活动的发展,也可以阻碍科研活动,如果管理者能及时肯定科研积极分子的劳动,否定一些教师轻视科研的言行,就能使科研活动氛围越来越浓,反之,管理者身身对中学科研并不重视,认为中学科研只是一种任务,搞形式主义,对科研积极分子的科研成果及时肯定,就不可能从整体上提高学校的科研素质,科研兴校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从物的角度看,中学科研也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比如图书馆、实验室、校园网等。长期以来,图书馆、室验室、校园网的建设中,首先想到的是为教学服务,而没有想到也应该为教师的科研活动服务,因此,资料陈旧、设备落后、科研信息缺乏,这些都制约着中学科研活动的深入发展,因此,管理者在重视人的管理的同时,务必重视物的管理。

管理中坚持结构功能原则,中学科研组织主要有教研组、课题组,备课组,坚持结构功能原则就表现为充分发挥教研究组、课题组,备课组的各自不同作用,教研组研究的重点是每一学科教学的问题,备课组研究的是某一学科在某一年级中的教学问题,一般来说,课题组的研究范围要广,参加的人不局限于一个教研组或备课组,往往是整个学校共同关注的问题,如校本开发、学生心理问题、网络教学等等。因此,管理者在引导时,就要根据地组织的结构情况,引导不同组织选择不同的研究内容,要了解组织内的不利因素与有利条件,要优化组织结构,比如,备课组、课题组成员的搭配非常重要,做到让经验丰富的教师带领新教师,使组织发挥出最大的功能。

管理中坚持目的性原则,中学科研管理现状表明,虽然都有自己的目标,但目标过高,目标不够具体,一般管理者有“科研兴校”的理念,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没有统筹规划,没有具体的策略,只想着多争取课题,而且课题的选择不从实际出发,而是赶时髦。这实际上就是没有坚持目的性原则,目的性原则要求我们这目标要建立在本系统的实际情况基础之上,建立在发挥教师发挥主观能动的基础之上,是教师们内在的要求,只有教师自身有了一个目标,系统成员形成自己的共同目标,才能使结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管理者要从系统成员的实际出发,促使系统目的的自觉形成。

管理中坚持最优化原则,就要做到人、财、物的优化配置。不同的教师具有不同的特点,有的爱好收集信息,有的擅长理性分析,也有的乐于社会调查,管理者就要根据教师的不同特点进行分工。优化管理的目的就是提高效率,除了教师的管理以外,最重要的就是信息的管理,要把教师收集起来的信息分门别类,一方面上传到校园科研信息库中,能使教师共享信息,另一方面,就是要减少一些科研过程的进展汇报会,引导教师自觉到校园网了解各自的情况,提倡网络交流。这样能提高科研的效率。

五、中学科研管理的控制论依据

控制论强调系统的行为能力和系统的目的性。控制论的研究表明,无论自动机器,还是神经系统、生命系统,以至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撇开各自的质态特点,都可以看作是一个自动控制系统。在这类系统中有专门的调节装置来控制系统的运转,维持自身的稳定和系统的目的功能。控制机构发出指令,作为控制信息传递到系统的各个部分(即控制对象)中去,由它们按指令执行之后再把执行的情况作为反馈信息输送回来,并作为决定下一步调整控制的依据。整个控制过程就是一个信息流通的过程,控制就是通过信息的传输、变换、加工、处理来实现的。可见,控制论特别强调信息的反馈作用,主张通过反馈来进行控制的。

管理中的反馈控制多为负反馈控制。具体地说,在一个典型的闭环控制系统中,包括施控系统和受控系统。施控系统是各级管理人员,他们组成了管理过程中的管理系统。一旦计划目标确立,管理人员即依照计划目标确定不同层次的标准,并用这些标准对管理对象实施控制,将管理对象的行为限制在一个范围之内。管理系统中的监督机构,可以将管理对象对计划目标的执行效果反馈回去,为管理人员下一步控制提供参照的依据。管理人员在将反馈回来的实际效果信息与计划目标加以比较之后,可根据二者的差距,纠正标准、改善措施,重新开始新一轮的控制。通过这样一轮一轮连续不断地调整、控制,管理中的反馈控制得以实现,最终使实际结果逼近计划目标。

中学科研管理同样可以利用控制方法。就管理的实质而言,管理就是一种控制活动。中学科研管理就是要对科研活动进行有效地控制,它包括科研目标的确定、课题的选择、方案的设计、实施、以及科研情况的反馈等。中学科研管理系统包括科研处、课题组、教研组、备课组的管理人员。这些管理人员要制定组织的科研目标、确定科研的方案,以及制定科研活动的有关制度。按照这些目标与制度对教师进行控制。把教师的科研行为局限于制度的范围之内。

教师对课题方案、科研制度会有不同的看法与建议,管理人员要对教师反馈的信息进行辩证的分析。吸收教师有价值的建议,完善课题方案与科研管理制度,重新开始新一轮的控制。一旦课题方案、科研制度确定以后,就要重视科研活动的监督,对教师科研背离课题方向与管理制度的行为应及时地指出,促使教师完善自己的行为。可见,对教师反馈的信息,有的是有利于课题、与制度的完善,有的则反映出教师本身的问题。不管是哪一种情况,管理者一定要通过教师反馈的信息作出新的判断,要使课题方案与科研制度在反馈——控制中得以完善与发展,又要使反馈——控制中促使教师科研活动顺利进行,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