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城市雨水利用潜力分析

中国城市雨水利用潜力分析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使雨洪更多地入渗补给地下水,则可增加地下水资源,恢复超采区的采补平衡,改善地下水环境,同时减轻洪涝灾害。到2050年,逐渐增加建成区的绿地面积,使其达到30%以上,使人均绿地面积增加到40m2,可大大增加降雨对地下水的入渗补给,同时减少城市雨洪灾害。我国的雨水利用研究和应用潜力很大,目前还不够广泛和深入,其环境效益也没有充分发挥。

中国城市雨水利用潜力分析

根据水利部1986年完成的全国水资源评价结果,我国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1889亿m3,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27115亿m3,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8288亿m3,扣除两者的重复计算量,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即降水量的45%转化为地表水和地下水,55%消耗于蒸散发。从上面的数据可以发现,我国降水量的大部分都消耗于蒸散发,如果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增加产流、抑制蒸发,则可减少蒸发损失,增加可利用水资源量。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处于东南亚季风区,降水量的60%~70%都集中在6~9月的汛期,因此,每年都有大量洪水无法利用,而且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如果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使雨洪更多地入渗补给地下水,则可增加地下水资源,恢复超采区的采补平衡,改善地下环境,同时减轻洪涝灾害。可见,雨水利用是集增加供水、改善环境和防灾减灾于一身的措施,同时,雨水利用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技术简单、易于操作,规模小、布局分散、环境影响小等特点。因此,雨水利用是重要的就地开源措施,充分利用当地的雨水资源,是21世纪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到1997年底,我国共有城市668个,城市非农业人口约为2亿人。全国城市规划面积为98.7万km2,其中建成区面积为2万km2,约占全部规划面积的2%;建成区中绿地覆盖率平均为24%,人均绿地面积为31m2,最高的是北京市(34.65%),最低的是甘肃省(11.24%)。由于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是不透水面,大量的道路、房屋等不透水面积的存在,使城市的降水入渗量大大减少、洪峰值增加,汇流时间缩短,造成城市下游地区的洪水威胁加剧。

到2050年,逐渐增加建成区的绿地面积,使其达到30%以上,使人均绿地面积增加到40m2,可大大增加降雨对地下水的入渗补给,同时减少城市雨洪灾害。若草地入渗系数按0.5计算(实际入渗系数最大可达0.8以上),全国平均降雨量为648mm,则全国现有绿地面积降雨入渗量约为37.1亿m3。随着城市建成区的扩大和城市绿地覆盖率的增加,绿地降雨入渗量还要增加,2030年和2050年将分别达到94.8亿m3和124.4亿m3

另外,城市化使城市雨洪水量大量增加,蓄积起来可作为城市人工回灌水源或杂用水水源,也将大大增加城市水资源量。现状全国城市雨洪水量按不透水面和绿地面积分别计算,不透水面的径流系数取0.8,绿地径流系数取0.2,不透水面和绿地面积分别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70%和30%,汛期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648mm)的80%,则现状全国城市雨洪水量为81亿m3,按40%利用率计算,可利用雨洪水量为32.5亿m3。城市面积增加后,雨洪水量也将随之增加,2030年和2050年城市雨洪水量分别达到207亿m3和255亿m3,仍按40%利用率计算,则可利用雨洪水量分别为83亿m3和102亿m3,而城市雨水利用量(绿地入渗量与雨洪利用量之和)则分别为177.7亿m3和226.4亿m3(表6-9)。(www.daowen.com)

表6-9 2000~2050年城市雨水利用潜力计算

综上所述,雨水利用不仅可以解决缺水地区的水源问题或减轻需水压力,而且可以产生巨大的环境效益,是21世纪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个有效途径。我国的雨水利用研究和应用潜力很大,目前还不够广泛和深入,其环境效益也没有充分发挥。随着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程度的进一步加剧,以及人们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重要性的认识程度的进一步加深,雨水利用的优越性会越来越突出。所以,雨水利用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它将在促进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