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海拔1965米的基切Quiché玛雅高原四周被深深的峡谷环绕,看起来与世隔绝。穿透雾气弥漫的灰色空气的是这里穿着各种鲜艳色彩的衣服的玛雅土著居民,他们聚集在奇奇卡斯特南戈(Chichicastenango)[9]。
奇奇卡斯特南戈是玛雅人中的一支基切人生活居住的地方,是他们从古代开始就非常重要的交易场所。现在也是危地马拉最大的土著居民市场。每周四和周日都可以来赶集。看起来这里不过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是他们维持生活的地方,但这个市场到处都显示出令人惊讶的玛雅文明。
生机勃勃的市场上,可以买到鸡、猪等各种家畜以及蔬菜、传统食物等,当然还可以买到色彩华丽的图画和各种各样的民间工艺品,传统衣服也非常吸引人的眼球。虽然用低廉的价格就可以买到比较满意的东西,但购物时也需要讨价还价。坐着炸鸡公交车[10]来这里购物的游客们也是为市场注入活力的一分子。他们感叹于玛雅传统服装华丽的色彩与形态,不觉拿出相机猛拍。
但知道这华丽的服饰里隐藏的秘密的游客却不多。玛雅女性身着的被称为“玉匹(音译)”的上衣中的花纹其实隐藏着密码。如果有男子对穿着玉匹的女子有好感,即便不问她的姓名和电话号码,也能大体知道她是谁,住在哪儿。这些花纹里不知隐藏了多少玛雅的密码,它们是古代开始流传至今的信息化的最尖端的设计。
俯视着这市场的白色的圣托马斯教堂(Iglesia de Santo Tomás)和耶稣受难教堂(Iglresia El Calvario),原本是玛雅人举行重要宗教仪式的地方。但西班牙殖民者占领这里之后,把这里改成了天主教堂。天主教信徒认为玛雅文明是异端,进而毁掉了很多记载着重要信息的玛雅的重要书籍。
受到巨大损失的玛雅人选择的不是放弃祖先的文化,而是把玛雅宗教植入到天主教里,这真是一个绝妙的办法。周六傍晚或周日做礼拜的时候到访此处,能亲眼目睹神秘的场面。教堂里虽然在举办传统的天主教弥撒,但欧洲风情的教堂外面举行的却是有蜡烛和白色烟气的传统玛雅仪式。两种宗教交融的风貌让人感觉既陌生又有特色。这样的玛雅传统仪式因为教友会(cofradía,宗教共同体)才得以延续下来。教友会起到了连接被西班牙征服之前的玛雅世界与现在的玛雅的桥梁性作用。(www.daowen.com)
在奇奇卡斯特南戈发现了虽然是写本,但却已经失传很久的玛雅的圣书《波波尔·乌(Popul Voh)》。《波波尔·乌》如同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一样,是如同玛雅人生命般珍贵的圣书。在18世纪,教友会担心玛雅的后裔们无法解读圣书。他们经过慎重考虑,找到了尊重玛雅文明的法国人弗朗西思科神父(Fancisco Ximénez),拜托他把《波波尔·乌》记录下来(1702)。
神父用法语和西班牙语两种语言手写的《波波尔·乌》被发现于圣托马斯教堂的修道院地下。也正因为如此,《波波尔·乌》得以流传下来,成为研究玛雅文明的贵重史料。
Travel story危地马拉造就的两位诺贝尔奖获奖者米盖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MiguelángelAsturias,1899—1974)是危地马拉的小说家、外交官。他的批判危地马拉独裁政权的《总统阁下(Señor Presidente)》于196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另外一位诺贝尔奖获奖者是瑞戈伯特·曼楚(Rigo berta Menchu,1959—),她是基切玛雅族的女权运动家。她是代表美洲大陆3000万土著居民争取人权的斗士,1992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其著作有反映1983年中南美洲土著居民生活惨象的自传,《我,瑞戈伯特·曼楚(I,Rigoberta Menchú)》。她被称为“玛雅的女王”。
MAP
奇奇卡斯特南戈(Chichicastenango)属于基切省(ElQuich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