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庄子》:闭塞愚昧,修治本性,达到明彻通达,损伤大道

《庄子》:闭塞愚昧,修治本性,达到明彻通达,损伤大道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原文缮性于俗学①,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②,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彼正而蒙己德,德则不冒,冒则物必失其性也。译文用世俗的学问来修治本性,以求复归原始本初之真性;用世俗的观念来修治情性,以求达到明彻通达,这就叫作闭塞愚昧之人。是非的识别会损害德性,狭隘地实行会损伤大道。

《庄子》:闭塞愚昧,修治本性,达到明彻通达,损伤大道

原 文

缮性于俗学,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

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夫德,和也;道,理也。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义明而物亲,忠也;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信行容体而顺乎文,礼也。礼乐徧行,则天下乱矣。彼正而蒙己德,德则不冒,冒则物必失其性也。

注 释

①缮性:修治本性。俗学:指世俗的学说、学问。

②滑(gǔ):通“汩”,治理。欲:情欲,情性。俗思:指世俗的观念。

③知:通“智”,智慧。

④物亲:指万物皆来亲附。

⑤中:内心。纯实:纯真朴实。

⑥文:指节文,礼仪规矩。

⑦徧:当为“偏”字之误。

译 文

用世俗的学问来修治本性,以求复归原始本初之真性;用世俗的观念来修治情性,以求达到明彻通达,这就叫作闭塞愚昧之人。

古时修道的人,以恬淡涵养智慧。智慧生成而不凭智慧来行事,叫作以智慧涵养恬淡。智慧与恬淡相互涵养,和顺的德、合乎天理的道就从自然本性中产生出来了。所谓德,就是和顺;所谓道,就是天理。德对万物无不包容,这就是仁;道无不合乎天理,这就是义;义理彰明而万物都来亲附,这就是忠;心中淳厚朴实而返璞归真,这就是乐;仪容得体且合乎一定礼仪的节文,这就是礼。礼乐偏于一方而不循正道,天下就会大乱。他人的德性本来是纯正的,而我却要求其接受自己的德性,但德性是不能强加的,强加了就会使其失去自然本性。

原 文

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澹漠焉。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

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淳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于心。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

由是观之,世丧道矣,道丧世矣。世与道交相丧也,道之人何由兴乎世,世亦何由兴乎道哉!道无以兴乎世,世无以兴乎道,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隐,故不自隐。

注 释

①混芒:混沌蒙昧,指上古人类未开化的状态。

②一世:指与世界混为一体。澹漠:指彼此相处淡然。

③至一:最完美纯全的境界。

④燧人:即燧人氏,相传燧人氏钻木取火,教人熟食。伏羲:相传伏羲氏教民结网,从事渔猎。在道家看来,二者都属于以己之德强加于人,是有损于人的自然本性的。

⑤治化:教化。流:风气,习气。(www.daowen.com)

(jiāo):浇薄,即社会风气浮薄,民风不淳朴敦厚。

⑦文:礼文,繁文缛节,各种规矩。

⑧博:广博的俗学。

译 文

古代的人,处于混沌蒙昧的未开化状态,与整个外部世界混为一体,而且人们彼此都淡然相处。在那个时候,阴和阳和谐宁静,鬼神从不扰乱作祟,四时变化顺应节令,万物不受伤害,一切生物不会死于非命。人们虽然有智慧,却无处可用,这就叫作最完美纯一的境界。在那个时候,世人皆怀无为之德而放任自然。

等到道德衰落,到了燧人氏、伏羲氏治理天下时,只能顺从人民的意愿而不能使他们的自然本性保持纯一。道德再度衰落,到神农氏、黄帝治理天下时,只能使天下安定而不能顺从人民的意愿。道德继续衰落,到唐尧、虞舜治理天下时,大兴教化的风气,使质朴的民风受到破坏,因企慕求善而背离了自然之道,因追求立行而摧残了自然德性,然后抛弃自然天性而顺从于充满机巧的私心。彼此以机心窥破机心,这样的智巧不足以使天下得到安定,再附加上浮华的礼文,增加了广博的俗学。礼文破坏了质朴的本性,广博的俗学淹灭了纯真的心灵,于是人民开始迷惑纷乱,无法再返归本真,恢复原始的性情了。

由此来看,人世间已经丧失了大道,大道已经抛弃了人世间。人世间和大道互相离丧,有道之人如何立身于世,人世间又如何振兴大道呢!大道无法在人世间振兴,人世间也无法让道得以振兴,即使圣人不隐居在山林之中,他们的德性也必将隐没而不为世俗人所知。所谓隐,并非是圣人自行隐没。

原 文

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

古之行身者,不以辩饰知,不以知穷天下,不以知穷德,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已,又何为哉!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识。小识伤德,小行伤道。故曰:正己而已矣。乐全之谓得志。

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者也。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今寄去则不乐,由是观之,虽乐,未尝不荒也。故曰: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注 释

①见:通“现”,显现。

②危然:超然端正的样子。

③乐全:指以保全自然本性为乐。

④轩冕:原指古代士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后引申为官位爵禄。

⑤傥来:意外得来,偶然得到。

⑥圉:防御,抵制。

⑦穷约:困穷潦倒。

译 文

古代那些所谓的隐士,并不是为了藏匿自身而不显现于世,并不是为了缄默不言而不吐露真情,并不是为了隐藏智慧而不愿有所表露,只是时运与大道相违背啊。当恰逢时运而大道通行于天下时,就会返回到完美纯真的境界而不露任何痕迹;当时运不济,大道不行而自身受困于世时,就固守根本,保守宁寂静极之性而等待。这就是保全自身的方法。

古代善于保存自身的人,不以巧辩来修饰智慧,不以机智使天下人困窘,不以心智使自己的内德受到损伤,巍然不倚地居于无为之所而返归本性和真情,又何必一定要去做什么呢!大道本来就不会局限狭隘地实行,德性完美的人本来就不会留意是非的识别。是非的识别会损害德性,狭隘地实行会损伤大道。所以说:端正自己也就可以了。以保全自然本真为乐就可以叫作得志。

古代所说的得志的人,并不是指高官厚禄,而是指享受自然本性之乐就已经满足而无以复加。如今所说的得志的人,则只是指高官厚禄。官位爵禄在身,但它并非自然性命中所固有的,而是偶然得来的外物,是临时寄托的东西。凡是寄托的东西,它们来时不可抵御,去时也无法挽留。因此不要为高官厚禄而放纵心志,不因为穷困潦倒而屈附于世俗,身处官位爵禄和困穷潦倒的快乐是相同的,所以没有忧愁就可以了。现在人们失去寄托的东西就不快乐,由此来看,他们即使有过快乐也未尝不是迷乱了真性。所以说:因外物而丧失自身,因世俗而失却本性,这就叫作本末倒置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