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晨
在工作之初,我就有一个心愿,如果可以有一本写给心理教师看的问题集就好了。在工作第七年有机会和重庆市王纬虹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的优秀老师们一起完成这本书的编写工作,我的内心是兴奋和激动的。参与了这本书的问题征集、编写、统一校订、后期校订,我感受到了团队的严谨高效,获益颇深。
一、多维视角,打开视野
最初,我的角度只局限在心理教师日常工作会遇到的具体问题上;在收集问题阶段,我看到了问题还涉及教育观、工作评价以及如何开展教研活动等更抽象、宏观的层面。我深深地感受到,当宏观的问题没有想明白的时候,所做的具体的事情就如一盘散落的珠子。所以,我们要有更宽阔的视野,用一条线索把这些具体问题串联起来。我本人并没有做此书的框架搭建工作,但是在观摩编写团队进行问题分类、收集与框架建构的过程中,我的视野打开了,见识增长了。
二、行文沉淀,总结反思
我撰写了四篇文章,有具体的、涉及操作性问题危机干预方面的《在学校中发现有自杀行为的学生怎么办?》,涉及心理教师个人成长问题的《在学校做心理工作,如何进行时间管理?》,涉及工作中的沟通方式方法问题的《如何通过汇报工作争取领导对心理工作的理解与支持?》,涉及较为宏观的工作评价问题的《如何评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在撰写过程中,我对多年的一线心理工作进行了梳理。对心理教师来说,我们需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良好的个人素质,以及调用资源、沟通协调的职场素质。这不仅能使我们在具体工作上得心应手,还能提升我们的评价技巧,帮助我们树立良好的教育观。在行文的同时,我也在沉淀、总结,将经历凝练成经验。我非常感谢有这个总结、反思、沉淀的机会。
三、集体修订,思维碰撞(www.daowen.com)
非常有幸,我参加了在南开中学对本书的集体修订工作。当时的参与人员有王院长及其名师工作室的成员,还有铜梁中学的资深心理教师邓公明老师。讨论激烈处,有时山重水复,有时柳暗花明,我感受到了思维碰撞的快乐。经过集体讨论,结合吴灯教研员对体例提供的重要建议,最后我们将本书板块定为“背景与情境”“分析与探讨”“资源与拓展”,并且确定了“背景与情境”中的案例导入使用第一人称叙述,让文章更有可读性。接着,我们分成小组对自己负责部分的每一篇文章的主题进行讨论、分析,将有些问题合并、有些问题删减、有些问题进行优化,然后和对应作者一一沟通,进行逐篇修订。记得我负责的一篇大足中学梁彬老师的文章就几易其稿,甚至大换血,很感谢撰稿老师艰辛、细致的劳作。两天的集体修订让本书的推进有了极大进展,质量也得到了一次飞跃性的提升。我感受到在王院长的领导下,编写团队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高效率。
四、不破不立,再次上路
我对自己的四篇文章(包括对领导进行的工作汇报、对心理工作的评价等)做了重大改动。编委刘莎教研员和薛玲玲老师分别对我这两篇文章提了很重要的修改建议。其中,在《如何通过汇报工作争取领导对心理工作的理解与支持?》这一篇文章,刘莎老师给我提了很中肯的意见,指出我的文章只停留上给领导汇报工作的表面,没有体现工作汇报对心理工作的促进作用,文章没有层次感,分析问题不深入,案例也不充分。更可贵的是,她还给我列出了一些可以写的切入点。当时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我们依旧在微信上进行着激烈的探讨。随后,我对这篇文章进行了大幅删改。改完后,我非常有成就感,打心眼里敬佩刘莎老师。她一针见血地指出我文章的问题,同时给出中肯的建议。在编委老师的指导下修改自己的文章,让我打破了自己固有的思维,重新上路,感受到遇见新世界的喜悦。
五、千锤百炼,精心酿造
非常感谢王院长在百忙之中亲自操刀,对书中文章进行最后的修改指导。这让我感受到了王院长的博学与严谨、务实与亲和。另外,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重庆市第三十七中学金泽勤老师对文章的千锤百炼,让人十分佩服。后来,编委间还交换篇目,进行了第二次校对、修订。这一次,我们明显感觉本书有了一气呵成的流畅感、深入肌理的细腻感和生动亲切的可读性。我的心中满怀耕耘后即将收获的兴奋与期待。
在此次编写过程中,我收获了视野的提升、经验的沉淀、文笔的锻炼,还受到了优秀同行和前辈的指导,感到非常幸运和感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