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做事中发现自我价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务指南

做事中发现自我价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务指南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周老师的不断修改中,我也在修补知识的漏洞。在将最后的修改稿发到群中后,薛玲玲老师讲述了自己最近接的一个丧亲的个案,并诚恳反思:咨询师要始终守在来访者身后,不推不拉。编写这本书也让我对心育的一腔热爱有了用武之地,让我看到自己的价值。让每一个作者依照他自己的节奏起舞。在这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再次真切感受到王老师对晚辈的提携之意和拳拳育人之心。

做事中发现自我价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务指南

■路晓宁

编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务指南》的想法最初诞生于2017年3月份重庆市心理健康教育王纬虹名师工作室的一次研讨中,王老师对这个提议非常赞成:一来可以发动全市的心育老师对自己的经验进行提炼总结,给心育老师一个表达和成长的平台;二来可以发挥名师工作室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工作室成员的专业运用、自主学习和主动沟通的能力,起到引领、辐射的作用;三来这本书可以作为工作室的一个成果。我记得3月份时我恰好在孕初期,写稿、改稿都是在孕期和带着宝宝的时候完成的。2018年1月19日和20日到南开中学集中修订时,我是带着不满四个月的宝宝去的,所以我对这本书有着特别的感情,感受也特别深。

一、登高山临深溪,才知天高地厚

以身涉“险”,躬身实践,才能真正有所成长。编著书籍是一个非常耗费精力,需要打持久战的活儿,特别是还要聚众之所长,需要大家配合,这个作为团长的薛玲玲老师深有体会。从决定编著这本书到现在,编委会经过了多次研讨和两次集中修订,作者们也经历了数轮自我修改和联合修改。我们总是想呈现最好的作品,那就离不开严苛的自我要求、充分的教育自觉和在沉默中的挥汗如雨。万事开头难,坚持更不易。

王老师曾对我们说,我们并不缺理论和技术,但缺少提炼、总结和运用。这确实是我的软肋,虽然我的理论和技术也很欠缺。知行不合一是我的主要问题,只有在“做”当中总结出的道理才是真正的知道,所以“事上炼”对我而言尤为重要。在写“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学”这篇稿子时,我构思了三四天后,一下午就写完了。本来我以为自己写不出来,没想到有了开始,之后便顺理成章了。后来王老师批注了这篇稿子,竟还有表扬之词,让我很有自信,也让我明白写作并没有那么难,我的自卑和焦虑也在一次次全力以赴的付出获得认可之后悄然退场。在与周发荣老师修改《学生的重要他人离世,如何帮助学生整理哀伤情感?》这篇文稿时,我暴露了自己对理论缺乏总结的弱点。有关灾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创伤后应激的处理,我有过两次培训经历,但拿到这篇稿子的时候,脑袋中却没有对这一问题系统的处理办法。自己不熟悉,也就无法跟作者讨论,我又重新查阅了文献,理顺了思路,才跟周老师探讨修改的具体做法。在周老师的不断修改中,我也在修补知识的漏洞。在将最后的修改稿发到群中后,薛玲玲老师讲述了自己最近接的一个丧亲的个案,并诚恳反思:咨询师要始终守在来访者身后,不推不拉。这也带给我很多思考,对于丧亲的学生,在他还未准备好或他想按自己的节奏走出来时,不去打扰或许是最好的处理。一种理论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情况,只有在实际中循着学生的心,去探索属于每个人的心路,这样的工作才会有真实的意义。

在编写和修改本书的过程中,我们用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去影响、去传播、去改变,我也深切地体会到只有在解决问题当中才能释放责任感,获得成就感。编写这本书也让我对心育的一腔热爱有了用武之地,让我看到自己的价值。

二、有个老师在背后支持你,是很幸福的事

在提出编写这本书时,王纬虹老师已快退休。从功利角度讲,本书的出版于他已无益,但王老师在编写过程中却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他是想利用自己的平台为全市的心育发展做些什么,为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做些什么。所以在编委会修改稿件时,他要求编委可以提出修改意见,但稿子一定要作者亲自改,只要作者亲自去改了,即便最后作品依然有瑕疵,但那也是作者付出努力后的最好最真实的呈现。与拿出一本完美的作品相比,王老师更看重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自主的生长,所以他批注了十余篇稿子,每篇都是细密的批注文字和符号,有鼓励、有商量、有探讨、有建议,也有修改,他看到于我们写作有益的文章都会迫不及待地发到群里。他写了“致全体作者”的信,字里行间是对书稿的严谨要求和小心翼翼,对作者的肯定,对书稿编写初心和定位的重申:“本书的主要对象是普通的中小学老师,其中包括专兼职的中小学心理教师。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没有接受过全面、系统、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培训、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本书是为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常识服务的。(本书)是一本以中小学老师关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问题为线索,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答疑解惑的实用操作手册。”所以,他建议作者“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准、泛泛而谈、各种专业书籍和网络上都能够查到的概念、理论、程序和方法少些再少些。尽量多用通俗的对话语言、典型的真实案例、具体的操作方法,为读者答疑解惑,解读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政策的内涵与应用。我们需要俯下身子同他们对话交流,讲共同语言、日常语言、生活语言,而不是学术语言”;所以,他尊重每个作者自己的实践经验、实际做法、个人观点、亲身经历和独特的语言风格,兼收并蓄,百花齐放。这不就是我们教育的初衷吗?让每一个作者依照他自己的节奏起舞。(www.daowen.com)

在这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再次真切感受到王老师对晚辈的提携之意和拳拳育人之心。但是他的教导没有咄咄逼人,没有恨铁不成钢的急躁,没有简单和粗暴;而是不言不语,在背后默默支持,是自己明明可以轻松却为学生们的未来殚精竭虑,是不动声色在每份努力后“点赞”,是极致用心之下的一言一行。

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在两次编委会集中修改的过程中,我总共修改了11篇稿子,跟陈晨、冯啸、廖思思、夏江东、杨世霞和周发荣六位老师进行过沟通,跟陈晨、冯啸、思思算是熟人了,这次更加紧密了彼此的感情。我与夏江东、杨世霞和周发荣三位老师都未曾谋面,开始会有一些忐忑。

夏江东老师曾对手册的框架提出过很多建议,在第二轮修改的时候,恰好碰到了夏江东老师的一篇稿子《班上有特殊学生(智力、视听障碍等)怎么办?》,我改不了,只有拜读与学习。因参考文献的问题,我给夏老师打了个电话,才发现,她竟是位“女神”。在书稿形成的初期,对初步整理的问题进行意见收集时,我曾看到周发荣老师在QQ里提出,“用最实际的工作经验,带给更多年轻教育工作者以实战指导。所以用心回顾曾经发生的教育故事,站在理论的高度审视、反思尤为重要”,并且表示愿意为此努力。我与杨世霞老师和周发荣老师是沟通最多的,通过电话、QQ前后沟通了十几次,讨论、修改,再讨论、再修改……本以为会遇到很多障碍,但没想到沟通都很顺畅,每次两位老师都没有不满,只有尽力去完善的积极行动。特别是周老师也如先前许诺的那样,特别认真负责和配合,每一篇稿子我们都共同修改了不下三遍,最后周老师还要求发到群里,让大家提意见。从周老师身上,我看到了坦诚的心胸、开放的灵魂和谦逊的风骨。

修改书稿的过程,也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过程。我们在“疑义相与析”中建立、加深了友谊,熟人间多了一份心灵的归属,不曾谋面的,心里已算是旧相识,他日遇见只作远别重逢。

一年多的时间,比孕育宝宝的时间还要长,纵使书稿还有不完美的地方,我们已然都有所成长。让我们享受这个过程,享受一起做事情的快乐,享受看到自己价值的欢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