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玲玲
今天被作者称赞了,她说没想到我们这支临时建起来的编写队伍,改稿这么认真,大改就有三四次,小改更是以网络留言的形式经常出现。一件业余的事情竟然可以做得这么用心。编委们的态度还特别好,耐心地陪着作者反复修改。
说起我们这支队伍,还真是构成丰富。26位作者,除了1位名师工作室的导师和7位学员之外,另外18位作者有科研管理部门的领导,有一线的心理教师,有班主任,有杂志社的编辑,还有心理学专业的在读研究生。25位作者目前都居住在重庆市,有的在主城,有的在区县。还有1位定居武汉的老师,听说了我们的写作初衷特别想加入我们的组织,特别想把工作中的想法和做法分享给更多的人。我们没有稿费,但是每位作者都写了接近一万字;我们很多作者之间都未曾谋面,但讨论、写稿、改稿的过程又让我们感觉很熟悉;我们没有专门去教授写作技巧,但大家都感觉自己在写作上,甚至在专业上收获很多……
这支临时的、业余的队伍,成员复杂,能力不一,且不能当面交流,如何通过互联网带好这支队伍呢?在协助王老师组织管理团队的过程中,我收获颇丰。
一、组建团队设目标
明确团队目标,增强成员认同感。搭建团队时,王老师建议我们广发“英雄帖”,告诉大家,我们想针对心理教师遇到的实际问题出一本书专门进行解答。广而告之的好处就是围绕目标迅速聚拢了一批志同道合者。在确定阅读对象、图书定位、书名,以及征集问题、梳理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均采用群主抛问题,群里热烈讨论的模式,集思广益,凝神聚力。
码字,写文章是做事,把问题解释清楚了就完成了任务。而我心中始终装着这本书的所有作者,此刻仿佛作者已经看到了我的文章,就像我们面对面坐着交谈,我们有共同的感受与困惑,我们相互分享实践经验,我们一起讨论解决方案,普通的写作任务就拥有了使命感。记得在上海迪士尼乐园玩“晶彩奇航”项目的最后,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大堆绚丽夺目的水晶,众人在惊呼中大饱眼福,得到滋养,紧接着,墙壁上出现了一句话:“现在神奇的水晶感动了你,请带着它的力量去感动整个世界。”我们的作者接受了很多前辈们的滋养,他们非常愿意将自己成长的经验总结、提炼,继续传递给新进入队伍的人。携带着这样的使命感,这本书的写作变得更有意义和价值。尤其是在能力不足不知如何下笔时,或者时间精力不够疲惫不堪时,作者更愿意找机会学习,想办法去克服困难,不轻易放弃,坚持更久。
二、布置任务说标准
标准既是规范又是要求。组织者在布置任务之前一定要清楚稿件的成品长什么样子。如果组织者自己都是模糊的,那团队成员会更不清楚。
这本书最初的写作样例是借鉴了巴蜀小学田冰冰老师在网络论坛问答中的模式,即针对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用简洁的语言提炼、总结自己的经验,让作者看了觉得有道理,照着做能解决问题,还能启发作者创造性地思考,学着自己解决问题。真问题,真经验,真解决。虽然有明确的三篇样例,但因对写作格式的要求并不明确,初稿的写作风格就很难统一。有的问题本身就是个伪问题,有的没有将自己的经验提炼,有的作者提供的建议离解决问题还有段距离。我也很着急,想得清楚并不代表能写得明白。直到后来我发现一本钟志农老师新近出版的书《如何上好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钟志农答疑50问》。这本书也是采用问与答的方式写作,问题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先对案例进行针对性分析,然后针对此类问题总结一般的规律,提炼普适性的解决方案;理论联系实际,结构清晰,表述层次分明,紧扣案例的话题。我马上与编写团队讨论,节选了一个问题与回答发到群里供所有作者参考,并将写作样例确定为三段式:案例或背景引入、分析案例、解决同类问题。
具体而精准的要求,让编委和作者们很快找到了方向,第一次修改很快完成,质量较初稿有了巨大的提升。
三、与作者沟通问过程(www.daowen.com)
在一次编写会议上,王老师让我们交流修改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大家提了很多问题,被提到次数最多的就是稿件质量普遍不高,修改难度大。有的作者很配合,可是写作功底差了些;有的作者因为工作或家庭原因很忙,非常愿意投入修改工作中,无奈时间有限;有的作者很坚持自己的观点,坚决不改,很难被说服……
作为本书的主编,王老师建议我们多了解一下作者修改过程中是否遇到了什么困难,多思考如何帮助作者解决这些困难,不要轻易放弃,不要任性,想想我们自己的稿件是如何被编辑耐心对待的。我们每次修改都能达到编辑的期待吗?作为编委的我们,不能只盯着结果,忽视了最应得到重视的过程。我们的初心不就是带领大家一起提升从工作中总结、提炼的能力,精进书面表达、沟通的能力吗?
想想作者也挺不容易的,满怀欣喜孕育出了一篇篇作品,没有得到多少正面鼓励和肯定,反而直接被指出这样那样的毛病。有的作者被编委指出问题而没有做出相应修改,有可能是他不知道从何下手,也有可能他在修改过程中遇到了另外一些困难,还有可能……
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我们沉下心来,深入思考了各自负责的几篇文章,然后试着理解原作者的写作思路,领悟其中的精髓,顺着作者的思路,模仿作者的写作风格来修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自然比较容易被那些和自己相似的所吸引。每种风格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我们要修炼兼容并蓄的胸怀。其实遇到不同的风格,更容易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局限,这是和作者一起突破和成长的好机会。这个过程中,我深刻领悟到,编委和作者之间的沟通需要建立在理解加尊重的基础上。
我仔细回顾了与作者、其他编委的交流过程,领悟到在沟通过程中,如果能给作者充分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机会,作者更愿意听取我们的建议,共识更容易达成。我们做心理咨询时,反复强调的放空自己、专心倾听,用在这里非常合适。通过倾听,我们明白了作者的难处,清楚了他是卡在什么地方了,然后对症下药。我还觉察到,妨碍我倾听的是我自以为是的主观和成见,刚开始我更偏爱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其实后来发现,作者的方法也很有趣。
四、行动研究重实践
对于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我们和作者一起修改了很多遍,越改越没底,跟学术专著比起来,总感觉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深刻,看法不够全面。论述中生硬地搬来的一些理论,用得非常不自然,怎么看都不顺眼。
王老师在“致全体作者”的一封信中为我们诸位编委和作者及时解答了疑惑:“不要把这个手册当成理论书来写,用自己熟悉的案例,用自己身边的故事,用自己的例子作为论据;用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语言来论证;用一线教师的经验,实实在在地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抛开理论的、历史上已有的或者假定的变化,只关注今天在真实的学校情境中正在发生的事件。”
用一线教师的经验,实实在在地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是一件非常有现实价值的事情。中小学心理教师掌握了很多学生问题的一手材料,是最有发言权的人,但现实中,心理教师对学生问题的研究不够,发声不多。一线教师尤其是心理教师要成为行动中的研究者,去研究学生出现的现实问题,做岗位中的专家,要多在实践中去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规律和趋势,为该领域的研究做出更多贡献。
以往写作,交稿后我基本不会再去阅读。这本书不同,汗水和心血浇铸的几百个日子,让我翻开每一章、每一节时,脑中都浮现出好几个故事。我会好好阅读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