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贫困学生心理辅导方法,实用指南

贫困学生心理辅导方法,实用指南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背景与情境年末,学校联系了某爱心企业来学校为贫困学生献爱心,某班小阳也是受助人之一。所以这就涉及如何在保护贫困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帮助到他们。像小阳这样的孩子,敏感而脆弱,容易心理失衡,言行情绪化。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班主任为贫困生自尊心建个“小房子”,使其与伤害有效隔离。

贫困学生心理辅导方法,实用指南

❤背景与情境

年末,学校联系了某爱心企业来学校为贫困学生献爱心,某班小阳也是受助人之一。捐助仪式在全校师生大会上举行,受助孩子每人获得500元现金和一件过冬的棉服。当校长宣读受助名单时,小阳用不屑的眼神看了班主任一下,班主任对他笑一笑,示意他该上台接受捐助了,但他没有上台。当校长再次念他名字的时候,他突然怒了,直接冲班主任喊道“我不需要同情!”,然后冲出人群,跑进校园的角落独自哭泣。班主任感到很疑惑:因为他父母生意失败,欠债较多,家庭贫困,认为理应把他列入受助人之列,因此事前没有与他沟通,直接上报到学校,谁知好心却没有得到他的理解。请问该怎样才能把贫困资助做成真正意义上的好事?

❤分析与探讨

贫困生生活环境教育环境、家庭关系社会氛围、心理需求和生活质量等与一般家庭孩子有差异,内心的不安全感更强,往往表现为自卑、心理脆弱、自尊心过强、人际关系紧张等。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和必需的心理辅导,是其健康成长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

突然的家庭变故让他压抑自卑,但他不愿同学们知道这一切,怕同学们因此对他另眼相看,更怕生活在一些人的白眼和轻视里。他自我意识很强,不愿被别人同情。而老师的“帮助”让小阳所担心的事发生了,这让他觉得从此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以致情绪崩溃。老师的好心办了坏事,觉得也很委屈。所以这就涉及如何在保护贫困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帮助到他们。

一、走进孩子内心,理解孩子的敏感和自尊

爱是打开沟通的钥匙,没有爱就没有沟通。与孩子交流前,教师要做好功课,比较全面地了解孩子及孩子的家庭现状,做到交流中有所谈有所不谈,明白孩子如此抗拒是自我认识不足、家庭经济原因、社会文化因素、成长经历及人格个性等诸多因素造成的,理解孩子的敏感和自尊,从而接纳孩子的一切表现。

自我价值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丧失自我价值体验,会使人心态失衡,陷入恶性的心理体验之中,走不出这个心理的阴影,就很难摆脱现实的困境。像小阳这样的孩子,敏感而脆弱,容易心理失衡,言行情绪化。他们往往过分敏感,自尊心强,非常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过分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任何负面的评价都会导致内心激烈的冲突。

事情刚发生,教师请不要急于找孩子谈心,此时最敏感最抗拒。等事情过去几天后,最好找其他事情切入探讨交流。首先肯定孩子有自尊是很好的,承认学校、班主任做法欠妥。当面对这类孩子时,千万不要就事论事,而要以情引理,不能先去指出他的不对,更不能批评他的任性或不懂事。教师一定用充满爱意的言语去叩击孩子的心门,学会倾听并做出积极回应,不强迫孩子接受什么或承诺什么。把真心关爱幻化成挂在嘴边甜甜的笑容,用柔和的言语和微笑站在孩子的角度探讨问题,以得到孩子的认可和接纳,孩子才会渐渐向你敞开心扉,才会接收到你的辅导,排遣负性情绪。然后教师可以从社会温暖、助人美德说起,探讨资助关爱是善心善行,本无恶意,与同情和怜悯无关,让孩子从心里认可接受这种善举。同时站在家庭角度分析,理解父母的辛劳,懂得感恩和担当,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心理教师、班主任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团辅和个辅,让孩子明白,有困难寻求帮助,这不是丢脸的事情,而是让自己更有力量地前行;让孩子明白暂时的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志贫”,接受别人的帮助并不可耻,可笑的是一味地依靠资助;别人有困难时,伸出手来援助,是一件很有意义、价值和快乐的事情。在班集体中能够形成这样一份共识,彼此相亲相爱,且相互帮助,让贫困家庭孩子处处感受到温暖。

个辅方面,教师应经常与贫困学生交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关心其生活。经常性的家访,让孩子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爱不是对弱者的同情和怜悯。

二、建立良好的班级、学校人文文化

前几年冬天,美国南方的一个州曾下了一场大雪,天气特别冷,学校专门开辟了庇护场所,并在白天派校车去接所有的学生到学校,因为学校有中央供暖和热饭,有些家长反对说,只让那些家里没中央空调的孩子回校就好了,何必要接每一个?学校说你可以选择不要自己的孩子回校,但学校这样做是为了维护穷孩子的自尊心。是的,穷人也有尊严,而这种尊严同样需要得到社会的尊重。

学校和班级要注意保护贫困学生的自尊心理,建设融洽的师生、生生关系,防止班级出现以学习成绩、家庭经济等原因的人际分化,防止在班级、学校形成攀比风气,而应形成团结互助的和谐氛围,让贫困孩子尽可能少地感受贫富差距带来的负面情绪。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班主任为贫困生自尊心建个“小房子”,使其与伤害有效隔离。这个小房子由无数的don’t组成,比如不要践踏尊严,不要侵犯隐私,不要主动揭短等。有了这样的“不作为”,那么孩子的自尊心自然就得到了保护,也让贫困生少了防范,班级文化就和谐文明。

笔者基于对贫困家庭学生申报“困难补助”“爱心午餐”和接受社会捐助等情况的调查发现,关于申请表中的困难原因,学生不愿多写,不愿让人知道自己家庭的经济情况、家人健康状况、家庭成员状况等。因此,我们更要保护好孩子的隐私,避免造成更大伤害。

三、鼓励勇敢面对现实,消除心灵贫困烙印

心理学研究发现,自卑的前提是自尊,当人的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又不能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时,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贫困家庭的孩子往往有自卑情结,潜意识里自卑和自尊心都过强,人际关系紧张。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神经过敏。这种自卑情感是可以通过调整认识和增强自信心并给予支持而消除的,因此教师要教会孩子正视现实,接受现实,正确认识自我。

贫困家庭缺少优厚的生活和学习资源,生活简单,学习条件落后,极易出现自卑、嫉妒、孤僻等不良心理问题,很多情况下他们会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和渴望掩盖起来,戒心强,不相信他人。

因此,教师要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关系,要与他们多沟通,多交流,对贫困生给予帮助和疏导,教会孩子艰苦奋斗,正确认识家庭困难,正视自己的现状,明白困难是暂时的,是可以战胜的,要有勇气去面对,更要有担当意识。

寒门出英杰,但困境也能扭曲人格,因此扶贫更要扶志,要注重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他们喜欢被老师同学关注,但不喜欢被同情、可怜。因此,不能简单给予物质帮助,可以从孩子的兴趣出发,从孩子的某些成功快乐开始,慢慢走近孩子的家庭,走近孩子的内心,让孩子打开心扉,阳光自信,自尊自强。可以给孩子多讲名人故事,推荐阅读古今中外励志人物传记等,让孩子明白,物质的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内心的贫瘠,要“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www.daowen.com)

四、资助尊重个体意愿,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贫困资助搞“阳光操作”也是为了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平时,同学们在一起,虽然家庭贫富在衣着等细节中可以看得出来,但是贫困毕竟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可是,一张榜公布,集体大会上一讲,贫困就“精确化”了,这可能会挫伤贫困学生的自尊心,增加他们的自卑感。

爱的方式对了就是爱,错了就是伤害。除程序合规,操作规范外,对于那些敏感度高、心理素质差的贫困学生要关爱有方。

生活在贫困家庭中的孩子,比一般人的自尊心还要强,他们强烈地要求维护人格尊严,对于别人把自己作为“施舍”对象极为反感,往往认为那是一种耻辱。班级中也发现这样的事情,同样是发给贫困生的棉衣,有孩子特别喜欢,经常穿,觉得这是很温暖的,而有的同学甚至一次也没穿,可能觉得穿着心里不舒服吧。帮扶遵从孩子内心及需求,不要因给予物质帮助而让孩子理解为人们对他的可怜、施舍、同情,这样资助的好事就会变成伤人的坏事。

当然,任何形式的资助事前都应该告知孩子,一定要注重沟通,尊重孩子的意愿,考量孩子的接受程度,让孩子有心理准备。可以用收集心愿卡、发放需求问卷等形式,让贫困生写出自己受助的意愿,以及愿意接受的形式,让孩子高兴地接受捐助,实现“精准”资助,即物质上的需求与心灵的自然接受相结合。如果孩子还是不愿意接受资助,学校和老师可以用家访的形式送温暖,资助家庭,避免对其造成伤害。

五、做好家校融合教育,合力助爱让贫困生温暖前行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环境,良好的家庭教养能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爱和自由,改善贫困家庭教育,自然是心理辅助应尽的义务。贫困儿童父母,因为经济压力,容易忽略孩子情感需求,而过分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希望以此改变家庭生存状况甚至命运。因此做好贫困家庭父母的心理辅导和教育方法的指导很有意义。

在火遍中国的《人民的名义》中,大家应该还记得这样一个情节:当反贪局长侯亮平走进国家某部委某处处长赵德汉家的时候,赵德汉正在吃炸酱面。家里可以说是一贫如洗,马桶还在漏水,门口摆着几双扔在街上都没有人捡的破拖鞋,可谓清廉至极。然而,当侯亮平搜出整墙的现金钞票时,赵德汉痛哭流涕跪倒在地请求宽大处理,观众惊呆了。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赵德汉竟然能清楚地说出这些堆积如山的现金的具体数额,是两亿三千九百九十九万五千四百元!他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穷怕了,这钱一分也不敢花。

的确,童年的贫穷及教育往往会给一个人带来严重的匮乏感、极度不安全感、甚至对物欲的无止境贪婪。但是,好的教养也会穷则思变,给孩子带来成功的渴望和努力奋斗的动力。

日本电影《佐贺的超级外婆》中乐观、开朗的外婆以信念和智慧满怀生命热情,传导给昭广始终怀抱梦想,告诉家长,你对待贫穷的心态,决定孩子的性格和未来。

贫穷最大的危害不在于物质的匮乏而在于心理上的匮乏,成年人对待贫穷或者说对待物质的态度将给孩子的心理成长和性格养成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良好的家庭教育对贫困生的成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应加强家校联系,发挥家长应尽的职责,营造良好的有利于贫困生成长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鼓励孩子的父母勤奋劳动,努力创造价值,尽快脱贫致富。这些能从根本上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增强自尊心,从而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资源与拓展

1.《自卑与超越》,[奥地利]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曹晚红/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推荐理由: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先驱代表,本书是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作者从探寻人生的意义出发,启迪我们去理解真实的生命意义。儿童的自卑感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事实,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而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则是与他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

2.《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伍新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推荐理由:本书广泛借鉴国内外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最新理念和成果,紧密结合教与学的实践,每一章都从真实的教育教学案例引入,全面阐述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3.《儿童教育心理学》,[奥地利]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王童童/译,中华工商联出版社。

推荐理由:作者认为,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即中国人常说的“三岁看到老”,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因此帮助儿童形成正常的、健全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题,指导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儿童培养和建立独立、自信、勇敢、不惧困难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集体合作的能力。

重庆市铜梁区安居学区管理中心 周发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