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务指南-帮助学生整理哀伤情感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务指南-帮助学生整理哀伤情感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五年级的小明,其父亲常年在外打工,由母亲独自带大,他乖巧听话,母子俩感情深厚。心理老师该如何帮助小明从失亲的阴影中走出来呢?[2]小明在本该于母亲温暖怀抱中撒娇,本该是无忧无虑生活、学习的年龄,面临母亲的突然离世,这对他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创伤。同时建议小明日常听一些自己喜欢的音乐,鼓励其参加学校、班级的文艺活动,让音乐的美好浸润心田,从而叩开心扉,接纳新的生活。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务指南-帮助学生整理哀伤情感

❤背景与情境

人生常有灾难痛苦不期而至,甚至会毁掉生活的美好和快乐。五年级的小明,其父亲常年在外打工,由母亲独自带大,他乖巧听话,母子俩感情深厚。可是,小明的母亲不到四十岁,因胃癌突然去世,让年幼的他整日以泪洗面,感觉世界都坍塌了。近两个月,小明悲痛不已,以前的活泼开朗不见了,人也变得消瘦,课堂上常常心神不宁,不愿与同学相处,也不愿与父亲和其他家人交流,常常把自己一人隔离起来独自流泪,学习成绩直线下滑。老师和家长虽然更加关心他,经常开导他,试图帮他走出困境,但效果都不好。老师和家长将他带到了心理咨询室,想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心理老师该如何帮助小明从失亲的阴影中走出来呢?

❤分析与探讨

哀伤是指个人在失去所爱或所依恋的对象(主要指亲人)时所面临的境况,包括悲伤与哀悼两种反应。[1]因此,家人离世会引发当事人的哀伤。正常哀伤反应是很正常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哀伤逐渐减弱;如果失去亲人6个月后出现了强烈的、持久的哀伤,则为延长哀伤障(复杂哀伤),会对个体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是一种病理现象。这种哀伤如得不到及时的干预,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心理危机事件。因此,需要利用哀伤辅导,协助丧失者在合理的事件内引发正常的悲伤,健康地完成悲伤任务,而增进其正常生活的能力。[2]

小明在本该于母亲温暖怀抱中撒娇,本该是无忧无虑生活、学习的年龄,面临母亲的突然离世,这对他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创伤。在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时,他需要通过悲伤来哀悼亲人,经受分离痛苦,经过自我的心理修复、整合,才能重新建立新的生活秩序,开始新的生活。

初接触到小明,沉默低头,不苟言笑,眼光凝滞,不愿与人对视和交流。面对丧亲者,心理教师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急于安慰对方,言行交流中要认同他们的痛苦,引导释放痛苦,不要试图快速驱赶他们的痛苦,我们能够提供的是让他们越过“恐惧之河”的桥梁,千万不要做能拯救别人痛苦的所谓“神”。

这时要对他开口说些什么是很难的,似乎没有任何措辞是对的。最好的办法是,在小明悲哭或者情绪低落时将其拥入怀中,什么也不用说,紧紧地,这是最有力量和最温暖的安慰。

与老师和家长单独沟通后,结合小明近期学校的表现,初步判断到了第三阶段——抑郁期。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他排遣不良情绪,打开心窗,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一、引导孩子适当发泄不良情绪,给痛苦一个流淌的出口

如果把心灵比喻成水库,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就是野性十足的洪水,此时就用心理学上的“泄洪”法,即疏导释放不良情绪。

心理学研究表明,哭泣有一种“治疗”的功能,人在痛哭一场后,往往心情就变得好多了。哭泣是人体将情绪毒素排出体外的一种基本方式,也是释放负性情绪的有效方式。老师通过心理辅导,告诉孩子,思念至极或情绪极度悲伤时,可大哭一场,不用害怕哭泣,泪水有助于痛苦情感的释放,宣泄自己的情绪是心理保健的重要途径,哭泣绝不是软弱的表现。

情绪的构成包括三种层面:在认知层面上的主观体验,在生理层面上的生理唤醒,在表达层面上的外部行为。当情绪产生时,这三种层面共同活动,构成一个完整的情绪体验过程。老师要随时注意观察,根据对象情绪变化而加以引导。

如果孩子还不愿意倾诉或释放情绪,也可以让他大声叫喊、推倒积木、撕毁纸张等宣泄心中郁闷,或者让他画画、写话、录音等释放自己的情绪。教师也可用一个玻璃瓶,叫孩子往里装满水的,然后把水倒掉,反复多次,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这些办法可以减轻孩子此时的痛苦。同时,告诉孩子尽情向亲朋好友诉诉苦、谈谈心,以便宣泄心中的痛楚,达到治疗心理创伤的目的。

二、教会孩子学会接受现实,给痛苦一个平稳期

心理学认为,接受现实是获得心理平衡的前提,也是积极改变现实的基础。在情绪渐渐平复时,告诉孩子:人生本来就有很多无可奈何的事情发生,我们要学会安之若命,接受事实。灾难是不可逆转的,人死不能复生,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继续痛苦不会改变死亡的事实。死者是没有痛苦的,只有活着的人才是最痛苦的。

当孩子的不良情绪得到适当宣泄后,老师再辅导时,可以找一些得了绝症病人身心极度痛苦的文字、图片,或者医学相关的书籍来与孩子交流,让孩子明白,母亲得了绝症,其实是很痛苦的,只是不愿告诉亲人而已,她该来的时候来了,该去的时候去了,这是很自然的事情,这是对病痛的解脱。祝福母亲的离开,母亲虽然不在,但那份爱依然在。(www.daowen.com)

也可以专门召开一次主题班会,探讨“当失去亲人时,该如何很快走出来?”让孩子们懂得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失去亲人没有人不悲伤痛苦。让孩子明白,母亲对自己最大的期盼是健康快乐,学习进步有出息,纪念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好好活着,只有勇敢面对现实和生活,才会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要告诉孩子应认识到自责和自虐是没有必要的,要照顾好自己身边的亲人,照顾好自己,好好活下去。

三、用美好冲淡悲伤,助力孩子自信自强,勇敢追梦

音乐是人类最美的语言。生理心理学告诉我们,大脑边缘系统和脑干网状结构,对人体内脏及躯体功能起主要调节作用,而音乐对这些神经结构能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能促进消除抑郁烦闷情绪,临床心理学上叫作音乐疗法。

当小明已经能接受母亲去世的事实,心情较为平静后,每次心理辅导时,可以先让小明听舒缓的音乐,让他放松精神,按摩心灵,促进交流。同时建议小明日常听一些自己喜欢的音乐,鼓励其参加学校、班级的文艺活动,让音乐的美好浸润心田,从而叩开心扉,接纳新的生活。

时间是最好的疗伤方法。辅导时教师要帮助孩子学会心理的自我调节,学会转移自己的情感,改变思维方法,适当转移注意力,千万不要将自己封闭起来。告诉孩子其实生活中还有好多值得去做的事情,老师或同学除了更多陪伴外,生活和学习上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课前课后,老师和同学主动亲近他,与他多些有趣的互动,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安排他愿意积极参与的活动。如有意识安排一些集体课外活动,开展他最喜欢的体育、文艺竞赛活动,将每天的作息时间安排得充实有序,一起陪伴孩子度过这一困难时期。

心理老师建议孩子的老师或要好的同学周末或节假日与他一起度过。要特别关注情感的变化,陪伴是最好的安慰,多与孩子相处,畅谈人生理想,一起运动散步等,用老师的关爱和集体的温暖填补此时的空缺,慢慢用时间冲刷掉忧伤和悲痛。

对丧失亲人的孩子,无论处于哪一个阶段,心理干预一定要掌握安慰原则和度。

(1)给孩子时间哀伤,允许表达哀伤、愤怒、罪疚,鼓励他谈论自己的失落。当一个人刚刚失去所爱时,身边的人习惯说“要坚强”“你要想开”“会有办法解决的”“做个勇敢的人”等安慰的话,但这些语言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延长哀伤时间。

(2)不领导、不随从、不建议,只陪伴。

(3)尽量戒除怀旧诱因。俗语说,见物如见人。常常看到遗物或场景会不断强化思念之情,这对恢复正常的生活没有多少好处。所以,应该尽量戒除怀旧诱因,把遗物收藏起来,尤其是最能引起痛苦回忆的物品,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去。

❤资源与拓展

如果相对内向的孩子,可能会不哭也不闹,或者表现得很麻木,拒不接受事实,这是一种对于伤痛的自我防御,父母老师不要错把这种沉寂的方式误解成性格的坚强。这种情况可是表示孩子还没有找到发泄心中负面情绪的方式和方法。如果累积起来,对孩子以后的人生必定有不良影响。

人是有个体差异的,经历悲伤反应、反应的时间和表达方式也不一样。通常会出现一些障碍使悲伤期变长。如果悲伤或抑郁情绪持续6个月以上,明显的激动或迟钝性抑郁,甚至有自杀的念头,应高度警觉,要立即寻求他人的帮助,或寻求社会帮助,要立即找心理医生或到专业医院给予干预,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

重庆市铜梁区安居学区管理中心 周发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