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家校互动: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家校互动: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创新家长教育模式,提升家庭教育能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

家校互动: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背景与情境

我是一名学校的心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是跟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密切相关的。我有时会请家长到校商讨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效果却不太好。有的家长会矢口否认自己孩子的问题,有的家长会认为心理教师小题大做,有的家长会说“我也没办法”而把责任推给教师,也有的家长会焦虑无助地说:“孩子不听我的呀!”……

学校联系家长参与心理健康教育通常是利用家长会的时间,请专家讲座传播一些心理教育理念,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再通报学生的情况,提出一些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教育方法。不少家长的心情是紧张、担忧的,家长会也近乎是在严肃的氛围中进行的。这就使很多家长会变成了“告状会”“批评会”或“演讲会”。家校互动并不理想,家校共育成为我们心中美好却虚无的愿望。

如何利用家长资源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如何通过家校互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呢?作为心理教师的我感到十分困惑。

❤分析与探讨

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行,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上文案例中,家长对自己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不接受、轻视、推诿责任、焦虑无助等表象,反映了家长在育儿方面存在恐慌和逃避心理。这并不是说家长不重视,反而说明在当下的社会压力下,每个家庭都是高度关注自己孩子的,而且对孩子怀有比较高的期待。但家长的教育观念偏差、教育知识欠缺、教育方法不当、家庭环境不利等因素,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了影响。从各种报道中看到青少年理想失落、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事例,作为教师的我们也能切身感受到教育孩子,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家长,仅有良好的愿望和良好的动机,是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的。同时,家庭与学校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并非完全独立、互不相关。

最有效和最佳的途径就是:家长要加强学习、明确角色、提高素质、善用方法,自觉地做好孩子的家庭教育工作。可以说现在的每一个家庭都非常需要相应的家庭教育课程。为了满足这种需要,现在我们每一所学校都有相应的家长会和家长学校,但是我们客观地看到,我们的家长会和家长学校并不能完全满足家庭教育的需求,而且因为家长会存在形式过于单一,只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等问题,使很多家长会变成了“告状会”“批评会”“演讲会”。家长会过后是家长伤心、老师气愤、学生遭罪,所有的不良情绪都以互相责备和埋怨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不仅没有很好地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反而影响了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学校和家庭的关系。我们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家长需要什么形式的家校互动?学校应该怎样科学地开展家校共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一、创新家长教育模式,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明确指出要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同时,学校要为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助他们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我们经常说孩子的问题就是家长的问题,学校有责任帮助家庭提升教育能力,家长教育做好了自然会助推学校教育的良性发展。对此,笔者有如下建议。

(一)从学校层面办好家长学校

心理教师可利用学校的教学场地、设备等资源,由心理教师负责协调组织,定期开展家长教育的系列专题讲座和学习交流活动;同时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网络授课,向家长推荐优质的家长教育课程,推荐优秀的教育读物等,激励家长们学习进步,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形成良好的家校共育学习氛围;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推送家庭教育资源,传递学校教育的相关理念,让家长了解学校、了解老师、了解学生,从而消除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误解和偏见,促进家校互动的一致性,带动、提升家庭教育的能力;通过家长学校,传递学校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帮助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与教育水平,帮助家长成为孩子心灵的守护者

(二)从学校层面支持并发挥班级家委会的作用

家委会是班级建设服务的坚强后盾,是老师与家长沟通的纽带,是学校教育中的强大助力。心理教师通过家委会可以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比如案例中个别家长不配合老师教育的问题,可以通过家委会中优质的家长资源去帮助解决,发挥家长互助的作用。建立家委会是优化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的有效方法。

(三)从心理教师层面探索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家长会

改变传统的单一的“听中学”家长会模式,以关注家长的心理成长需要,把学习的内容情景化和具象化,创设一定的体验情境,让家长在体验中感悟、领会和反思。例如,举办家长成长工作坊提升家长自身的心理能量,举办体验式的亲子关系、认识孩子、感受亲情等主题的团体教育课程,帮助家长掌握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以学校心理学的应用创新家长教育模式,让家长在体验式学习中获得支持和理解,让家长能在学习中互动和表达,促使家长自觉地做好孩子的家庭教育。(www.daowen.com)

二、搭建家校共育平台,提高心理辅导实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明确指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要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在应急和突发事件中及时进行危机干预。心理危机干预是学校维护学生心理安全的保障。学生心理危机会导致严重心理失衡状态,进而导致冲突性行为,如轻生自杀、暴力攻击、离家出走等。如果这些行为只是被阻止或表面解决,没有从心理层面上予以疏导和帮助,则很可能转换为潜在的压力和焦虑,进而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心理问题隐性而不易被察觉,家长又缺乏相关的知识及判断能力。当孩子面临危机时,家长往往会如案例中那样有不接受、轻视或无能为力等表现,对学校实施心理危机干预造成阻碍。所以,我们要在问题发生之前做好相关的预防性和发展性教育,提前与家长达成心理危机干预的共识,形成家校互动的学生危机干预的维护系统。

建议学校建立家校互动性的心理危机干预制度。危机期(Crisis Period)这一概念出自危机论(Crisis Theory)。它是当代西方心理学界流行的一种青少年观。该理论从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特点、人际关系和家庭结构的现状所造成的反抗社会、反抗成人、蔑视法律、铤而走险的事实出发,认为个体发展到青少年期,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反社会行为,要和现实、成人发生冲突。“第二次诞生”“疾风怒涛”“边缘人”“心理断乳期”等各学派心理学危机论,阐明了学校在教育实践中要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危机性,使青少年顺利度过“过渡期”,而家长的参与和配合是非常关键的。学校在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时不能疏漏家庭部分的内容。心理教师在学生心理干预过程中,可以从制度和专业角度要求家长商讨和配合,有必要签订家长监护责任书,明确家长的监护教育责任。同时,心理教师要给予家长情感支持和技术支持,避免因家庭因素对学生造成二次伤害。心理教师要积极服务于家校共育关系,一起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建议心理教师协同班主任建好班级学生心理成长档案。学生心理成长档案能够及时记录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有效保障。心理教师协同班主任在组班初期及时采集学生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心理困惑等信息,通过建档了解学生基本情况,获取家庭方面的紧急联系方式等,为学生心理危机预控做好信息筛选和预案设计。在成长档案中设置家校联系内容,随时获取家长的反馈信息,学生的成长与进步都有家长、学生、教师三方评价的有效凭证。班主任负责档案管理,心理教师有权调阅档案,做到尊重学生隐私并保密。需要家长配合的心理个案,班主任协助心理教师邀请家长到校,要求家长重视,搭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的互动平台。

建议心理教师邀请家长参与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由班主任或心理教师担任指导者,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原则、方法和技巧,以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成长或预防问题行为发生而实施的,以积极性与发展性为主旨的团体心理辅导工作。这种教育辅导方式已然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受到了各方重视。心理教师利用好家长资源,邀请家长亲临现场,与老师、学生一起参与设计和实施。例如“感恩”“生涯规划”等主题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利用家长的角色作用和职业优势等充实团体教育的内容,使家长和教师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的创新发展。

三、传播爱的语言,形成家校和谐关系

笔者曾听家长说:师者,猛于虎也。总有一些老师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去教训家长,没有换位思考,不能接受家长的心情不佳或情绪化,常常将家校沟通带入尴尬局面。心理教师要用对待来访者的态度和会谈技巧,真诚地寻求学生的长远发展之道,运用爱的语言去联系情感,与家长形成友好和谐的关系,达成有效的沟通。

建议心理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使用爱的语言。与家长协商孩子的个案时,以邀约的方式表达对家长的尊重。聚焦于学生的成长问题,描述事实,不评价,深入浅出,讲明道理。给出建议,协商制订具体行动方案。共同维系良好的咨访关系,帮助孩子获得更多更好的心理支持。

建议心理教师带动学科老师使用爱的语言。在传统的说教式学科教学中,老师灌输式的语言容易给学生造成压力和伤害。心理教师应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向学科渗透的意识,倡导创设具有温度的师生情感氛围的课堂,在日常教学与生活中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家长更在意孩子是否喜欢老师,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家校关系自然就和谐了。

❤资源与拓展

如果我们想利用他人的内疚,我们通常采取的办法是,把自己不愉快的感受归咎于对方。家长也许会和孩子说:“你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妈伤透了心!”言下之意是,他们快乐或不快乐是孩子的行为造成的。看到父母的痛苦,孩子可能会感到内疚,并因此调整行为来迎合他们。遗憾的是,这种调整只是为了避免内疚,而非出自对学习的热爱。

(来源:《非暴力沟通》,[美]Marshall B.Rosenberg/著,阮胤华/译,华夏出版社

四川仪表工业学校 李 英

重庆市珊瑚中学 李廷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