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学生心理问题不愿找心理教师?试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务指南!

学生心理问题不愿找心理教师?试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务指南!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咨询室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场所。但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正如以上提到的情况——“绝大多数学生遇到了心理问题并不愿意求助于心理教师,愿意找心理教师倾诉的是极少部分学生”。这种将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疾病的观念,一方面导致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同感较低;另一方面,即使有些同学想去心理咨询室,也会因为害怕被其他人嘲笑而放弃。

学生心理问题不愿找心理教师?试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务指南!

❤背景与情境

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由德育处分管,因此按照学校工作安排,我不仅要上心理课,还要兼任几个班的思想与品德课。虽然我在上课期间总是跟学生宣传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鼓励他们有什么心理问题可以找心理教师倾诉,但是让人感到特别尴尬的现实是:绝大多数学生遇到心理问题并不愿意求助于心理教师,愿意找心理教师倾诉的是极少部分学生。学生有心理问题不愿意找心理教师,这是为什么呢?我又该如何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呢?

❤分析与探讨

一、现状分析

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大力推进,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为了科学规范、富有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要求“要普及、巩固和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室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场所。心理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场所普及心理常识,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甚至可以提前进行危机干预。此外,家长、教师也可以在心理咨询室寻求心理帮助。

但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正如以上提到的情况——“绝大多数学生遇到了心理问题并不愿意求助于心理教师,愿意找心理教师倾诉的是极少部分学生”。

学生不愿找心理教师做心理咨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

(一)对心理咨询存在误解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心理教育的滞后,心理咨询在我国并不成熟。在社会中一些不科学的宣传影响下,人们一提到心理问题,常常联想到的是“精神病”“变态”等刻板印象,将心理问题严重化、妖魔化,好像去找心理咨询师就是这个人有“精神病”一样。这种将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疾病的观念,一方面导致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同感较低;另一方面,即使有些同学想去心理咨询室,也会因为害怕被其他人嘲笑而放弃。这些都是阻碍学校心理咨询室正常运转的原因,所以心理咨询室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成立却得不到大家的认可。

(二)复杂的咨访关系

学生有了心理问题,需要进行心理咨询时,往往都不愿意被别人知道。他们需要找一个信得过的人、信得过的地方去宣泄自己的情绪、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心理辅导的效果取决于能否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而良好的咨访关系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越是单一的咨访关系越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就像心理咨询行业规定咨询师是不能为熟人或者朋友做咨询一样。目前,很多学校在设立心理咨询室时忽略了学生的需求和心理咨询的行业规定,正如上文这位老师提到的,她不仅是心理教师,还是德育教师,这让学生该怎么定位这位老师的角色呢?

在咨访关系的建立中,心理教师既有教师的身份,又有咨询师的身份;学生既有学生的身份,又有来访者的身份。双重身份让咨访关系的建立变得很微妙。

首先,这可能会使咨询师的价值观不够中立。例如,长期从事思想与政治教育的老师,在面对学生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价值观的偏向,在咨询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说教、批评甚至训斥的情况。结果学生本来是想诉诉苦,却什么都没讲出来,反倒被批评了一顿,谁还敢来做心理咨询?

其次,这可能会让学生怀疑咨询师的专业性,对咨询师产生不信任感。学校的心理工作由德育处分管,但是德育和心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对于处理学生成长的问题有不同的视角。心理教师总是出现在德育处,这会让学生分不清心理教师从事的是心理专业工作还是德育处的训导工作,他们担心去咨询就是去接受老师的教育或是训导。另外,学生会担心咨询师是不是学校和家长的“间谍”,自己的秘密是不是会被咨询师偷偷告诉班主任或家长,导致自己没有一点隐私。

这种复杂的咨访关系可能会从根本上打消学生咨询的意愿,让学生害怕心理咨询,即使学生来做心理咨询了,我们也无法保证咨询师能否客观、中立地去面对学生,咨询过程是否能保证专业性。

二、辅导对策

(一)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www.daowen.com)

要想解决心理咨询的尴尬,首先要解决学生对心理问题的态度,扭转学生对心理问题的错误理解。这个目标的实现不是靠几个咨询师在办公室坐着就能解决的,这需要校方的积极配合,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保健操、团队心理活动训练、专题讲座等,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心理咨询,正确看待心理问题,树立向心理咨询师求助的意识。心理问题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就像每个人都会感冒一样寻常,要让这个理念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

(二)构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升咨询人员专业化水平

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是很难胜任的。

首先,根据心理咨询的咨访关系建立规则,如果有条件,学校可以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避免多重身份的出现而影响咨访关系的建立。即使没有这个条件,学校也应该保证心理教师只需要上心理健康课,不承担其他教学工作,尽量减少多重关系的影响。

其次,学校应重视对现有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教师的培训工作。只有咨询人员的专业化程度高了,咨询过程才能避免说教的倾向,才能跟上时代脚步,这样既保证了咨询的质量,又让学生乐意去接受咨询。

(三)保护学生隐私,培育和谐信任的关系

学生能把内心的秘密说出来是非常需要勇气的,我们应该准备好当一个无声的见证者和陪伴者,如果学生向我们吐露了心迹,我们要对得起学生对我们的信任,要尽可能地遵循心理咨询的原则,为学生保守秘密。如果遇到学生有心理危机需要处理时,心理教师还得与班主任沟通,甚至和家长联系,家校共育。而在与班主任或家长联系之前,也就是保密例外的情况,一定要跟学生讨论,并且遵循他们的意见,同时做好班主任及家长的沟通工作,让学生觉得,心理教师是值得信任的。

(四)咨询方式多样化,搭建学生心理咨询的校内外平台

有的学生对心理咨询室有一定的抗拒心理,对当面咨询不能接受,担心被其他人看到后遭受非议,我们可以采取个性化的网络咨询、电话咨询等方式,学生通过网络和电话咨询可以减少对心理咨询的顾虑。

另外,努力利用好校外资源。如果区域内有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中心,有高校心理辅导机构或者其他专业心理辅导机构,可以广泛宣传;在宣传的同时,给学生呈现校外心理求助的方式和渠道。让学生知道,如果他们有了心理上的问题或者困惑,他们应该怎么做;他们除了找学校的老师,还可以向谁求助。

相信,除了我们心理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以外,还有很多其他人也可以帮助学生,重要的是,他们愿意相信谁。

❤资源与拓展

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管理,是落实服务内容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服务者往往身兼多职(心理服务提供者、心理健康教育者、行政管理者、其他科任教师等)。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和人员归属中,缺少专业定位。中小学中,心理健康教育通常归属于德育;高校大多归属于学生处,有的归属于相关院系。这些管理层面的问题,会直接影响服务体系教育功能的发挥。

重庆市珊瑚中学 李廷黎

四川仪表工业学校 张浩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