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与情境
我是一位入职不久的高中心理教师,毕业于某所名校,获得心理学硕士学位,有较好的科研能力和扎实的心理学基础知识。但是,我发现在开展个体心理辅导时,自己有点畏首畏尾,每次辅导完,都会找有经验的老师交流,担心自己这样做了会不会不妥当,那样说了会不会给来访学生带来困惑。而前辈们也被我问烦了,觉得我不太自信、有点儿急于求成等。作为新手心理教师,我非常想了解在做个体心理辅导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
❤分析与探讨
对于刚从事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来说,出现上面的情况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因为我们会面临由学到教、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变。个体心理辅导更多面临从理论到实践的挑战。由于理论和实践存在差异,容易让处于这个阶段的教师对自己的实践效果出现不正确预期,进而影响到自身对于辅导角色认知的稳定性,出现了自我否定或自我怀疑。所以,我认为新手心理教师做个体辅导的第一步就是放平心态,接受新手的角色,向实践学习,积累实践经验,给自己相对长一些的成长周期,比如一到两年。这样我们才可能在因为预期的落差产生负面情绪时有更多的精力来体谅和关爱自己。
显然这样的一个回答是无法完全解答“新手心理教师在做个体心理辅导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因为个体心理辅导是一个非常精细和复杂的工作。以下我根据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上对合格心理辅导师的要求,结合个人的成长经历中的心得体会尝试去给大家补充可具操作性的建议。因为能力有限以及个人的成长经历的特殊性,以下建议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还是希望能给读者一个参考。
一、坚持基本的设置
在刚做个体心理辅导的那一两年,我们会被强烈的助人情结以及我们对工作的预期等一些看不见的因素推动,让我们在工作中很容易忽略了一些看似普通但对辅导效果有着重要影响的设置。例如时间设置、辅导频率设置和发生在辅导中的一些设置。
(1)时间设置,即每次心理辅导持续的时间。根据不同的流派,时间一般在每次50—60分钟之间。一开始我们根据自己的辅导风格,明确每次辅导持续的时间,并在每一次辅导中坚持这个设置。坚持心理辅导的时间设置是非常重要的,但要坚持做到,对每个刚做个案的心理教师以至于很多有一定心理辅导经验的老师来说都是非常困难。因为刚从事心理辅导的老师大多都有特别强烈的助人情结,总是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给予对方尽可能多的帮助与支持,会担心按时结束是否显得自己过于刻板或不近人情,这样会得罪来访的学生。于是超时会变得普遍。然而这样做的结果是适得其反,一次过长的心理辅导会让双方陷入疲惫和混乱,不利于辅导关系的建立和问题的解决。
(2)辅导频率设置,即一周进行多少次心理辅导。外面的商业心理辅导会有高频率的(一周三到四次),但在学校里,时间和资源上的有限,个人觉得合适的频率为一周一次。这样不仅可以在最大限度上满足有需求的学生,同时也能最大限度满足个人需求。频率的设置还得注意的是要固定在每周中的同一天。通常在第一次辅导中就会谈及频率的问题,在我们与学生咨访关系正式建立之后就更要探讨这方面的问题,并且把它固定下来,落到实处,并告知对方不能轻易进行更改,除节假日等一些不可抗的客观因素。固定频率的辅导是针对问题相对严重的或者有成长需要的学生。如果你遇到的是一般的心理问题的学生就不需要深入讨论和设置辅导频率的问题。
(3)辅导中的一些设置,如在辅导过程中,一般不允许记录、录音、录像,如果需要的话,必须经过来访学生的同意。不可以接收来访学生的礼物,如果有学生送礼物,处理方式是对他表示感谢,并对礼物加以分析。在辅导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尽量不要接听电话、不与来访学生有身体的接触等,这是对辅导关系的保护,也是对辅导效果的保障。
二、建立有利于辅导的关系
个体心理辅导工作初期,个案脱落是我们最不愿意面对的事实。它给了我们很多打击。出现这样的状况,我认为除了是因为我们未能遵守一些基本设置之外,还有就是因为没能建立一段相对单一的咨访关系。从我的个人经验来看,在我努力和学生建立相对单一的咨访关系时,个案的脱失率明显下降。良好的辅导关系能让来访学生更深入地对我们敞开他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的工作关系更深入、更密切,这样我们就更能捕捉到影响他们的内在因素。
(1)相对单一的咨访关系,这里的单一的咨访关系和我们在专业书籍的有所不同。专业要求的单一的咨访关系在中学很难做到,一般中学的心理老师都是多面手,会从事授课、讲座、活动等多方面工作,因而很容易打破单一咨访关系的设置要求。加之中学的心理辅导更多是支持性的心理辅导,对青少年的心理辅导本就包含较多心理教育的成分,所以我认为教师+心理辅导师,我们称之为心理教师,是可以的。除此之外,尽量不和来访学生发展更多私人感情,如交朋友什么的。对于问题比较严重的,需要进行一定频率辅导的学生,建议与学生讨论后根据学生本人的主观感受进行处理,如果学生觉得双重关系对他造成了困惑则及时转介。(www.daowen.com)
(2)慎重对待留私人联系方式的要求。在这里我们还会遇到一个两难的状况,就是如何处理来访学生向你索要联系方式。建议是不轻易留私人电话,可以留辅导室的座机号码,实在不行可以留QQ或者微信,并告知仅用于特殊情况,如临时修改辅导时间或者出现危机事件。现在许多地区设有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我们也可以收集各个区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电话,提供给有需要的学生。
三、建立规范的工作流程
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还要规范化个体辅导的工作流程。因为来访学生他们是首次通过这些非辅导的工作流程与我们进行接触。这些工作流程也会让他们内心产生感觉和影响。来访学生通常都是带着困惑或问题前来,如果我们的工作流程是混乱、无序的,这样会更加扰动他们的内心世界。而规范的工作流程会给他们一种清晰、稳定和系统的直观感受,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内在的混乱和不安。
(1)建立预约制度,根据学校心理教师的具体情况安排辅导时间,例如,张老师辅导时间是周一,李老师周二……预约分流,一方面是保证辅导时间和辅导的质量;二是预约过程,可以初步搜集一些基本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我们为后面的咨询工作做准备;三是根据学生需求与问题提前完成与辅导老师匹配工作,提高辅导效率。
(2)在固定的地点工作,即保证心理辅导都在心理辅导室中进行,不轻易更换。在中学我们有可能会碰到意外的情况,领导、班主任、家长与学生他们会有一些特殊要求,如他们会希望在教室里、会议室或者到学生家里去做心理辅导。根据已有的文献报告,在心理辅导室进行心理辅导的效果要远远优于教室、会议室或者家里。因为心理辅导室带给学生的安全感、正式感以及动力是教室与会议室或者家里都无法给到的。所以不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要在辅导室以外的地方进行心理辅导。
四、恪守两大基本原则
最后我想提出的是,作为新手,我们很容易忽略但非常重要的两个基本原则。这两个不仅是职业道德的要求同时在精神卫生法当中也有所体现。分别是保密原则和转介原则。这两个原则不仅可以保护来访者,也可以保护我们心理辅导老师,还可以保护我们之间的工作联盟。
(1)保密原则。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来访学生所提供的所有资料都应加以保密(除了保密例外)。这是心理辅导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也是对来访学生人格的尊重。如果我们需要督导或公开发表文章,首先必须对内容进行专业的处理,并征得当事人的同意才可使用。在学校里我们会遇到一些问题,如家长或班主任会特别关心学生的心理状况,他们会要求我们给他们反馈学生的情况,这也需要与来访学生讨论并进行专业的处理,避免隐私泄露。
(2)重视转介,当我们评估来访学生的问题已经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或心理辅导范畴时,应与来访学生说明情况,然后及时转介。在这里从事个体辅导不多的同仁或许会出现对来访者学生问题拿不准的情况,建议及时请教有经验的同行或前辈,有条件的可以进行案例督导,待来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专业的评估后再确定是继续还是转介。我们不乏听到一些因为转介不及时而耽误了自己和来访学生病情的事例,严重的甚至给对方带来了严重的伤害,同时还触犯了精神卫生法的相关规定。所以,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工作范围非常重要。转介到哪里,这也是要重视的。不同的情况,转介也不一样。如果是辅导老师与来访学生关系不匹配,可以转介给同事或者你了解的靠谱的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例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如果学生的问题是严重的心理问题,则需要转介到正规医院进行治疗,而我们平时也需要了解、收集这方面的资源,以备转介之需。
❤资源与拓展
要做好这个工作,我们还需在业余时间丰富基础知识。下面分享一些我从业初期经常翻阅的书籍。如,《心理治疗中的首次访谈》《心理咨询面谈技术》《心理咨询师的问诊策略》《精神分析案例解析》《心理治疗中的改变》等。这些书籍能帮助我们补充与整合大学所学到的知识,逐渐形成系统的心理辅导思维。
重庆市南开中学校 冯 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