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学校心理教师如何应对边缘化问题

学校心理教师如何应对边缘化问题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这种情况,我在想: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小学心理教师容易被边缘化呢?中小学心理教师的边缘化,主要体现在工作边缘化和发展提高边缘化,即日常工作“非主流”,科研等容易被挤向边缘,很难发展。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其编制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应对中小学心理教师边缘化现象,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学校心理教师如何应对边缘化问题

❤背景与情境

作为一名小学心理教师,我常感觉在学校,在众多老师之间不被重视,可有可无。学校评优评先,首先考虑的是专业课教师,很少会考虑到我们心理教师,且心理教师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被琐事所占据,学生和领导对自己的工作并不是很认可。我觉得没有成就感,也很无奈。面对这种情况,我在想: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小学心理教师容易被边缘化呢?

❤分析与探讨

边缘化,是指向人或事物发展主流的反方向移动、变化。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形容,即容易被主流忽视或冷落。中小学心理教师的边缘化,主要体现在工作边缘化和发展提高边缘化,即日常工作“非主流”,科研等容易被挤向边缘,很难发展。根据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我把导致中小学心理教师边缘化的原因归纳为以下两大方面。

一、外部原因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的重视度不够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规定,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大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各地各校要制订规划,逐步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专职教师原则上须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其编制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学校虽然形式上遵从此纲要,配备了一名甚至多名专业的心理学教师,但是一直存在小学生无重大心理问题、心理课并非考试科目等一些落后的思想,导致心理教师的存在仅仅是满足学校教师的配备指标。

(二)心理教育性质与心理教师地位不相称

心理教育的特点是综合性很强,因此它不能单独存在,必须渗透在其他学科中发挥其作用,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更好地发挥其功效。这就表明心理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应该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心理教师也应当在整个教师群体中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否则,全面的、系统的、有效的心理教育就是一句空话。但实际情况是,一个学校的心理教育发展的进程取决于学校领导对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很多学校仅仅配备了心理教师,至于心理教师的任务,也无非是上“幸福课”,给学生做咨询,这并没有把心理教育的特殊性发挥出来。

二、内部原因

(一)心理教师实际能力相对欠缺

目前的中小学心理教师的工作就是:上日常的心理活动课,接受学生的心理咨询,开展心理活动,进行团体辅导,等等。他们看似做了很多工作,但多而杂,效果不佳。大多数心理教师只能开展一些心理素质的培养活动,如要进行更为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则受制于自身能力的限制,显得力不从心。一些学校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学生也进行了相应咨询,但对于其中的问题,他们感到无从解决,因此其工作成果也不会很理想。

(二)教师自身内部发展动力缺失

在中小学校中,一般心理教师处于学校组织层次的下层。而在这种环境中,意见是由上而下传递的,心理教师中能自由表达自己意见的并不多。这就导致一部分心理教师按照上级领导制订的教学目标工作,以达到教学目标为评价标准,他们自身的发展需求就被淹没在学校的需求中,失去了自主发展的需求。而另一小部分心理教师,缺少教师的信仰,他们看到的都是教育工作中的苦与累,他们从早上来到学校就是希望能够早一点儿结束一天的工作,对工作没有太多的规划和期待,缺乏积极、主动的内部动力。

如前所示,应该处于特殊地位的中小学心理教师,决不能,也不应该被忽视。那么,如何改变心理教师边缘化现象就显得尤为重要。应对中小学心理教师边缘化现象,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www.daowen.com)

一、完善评价体系,深化评估督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将中小学心理课程纳入教育评估的体系范围内,并依照规章,开展对学校心理工作的专项督导和随机督查,督查心理学课程开设、活动开展、教师配备和教育设施配备等;加大心理课程在教育督导和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并作为评价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重要依据。这样,可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提升心理教师的价值,让中小学心理教师有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二、改变学校及家长的观念

家长和学校都应加强对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现代教育强调的不仅仅是学业,而是学生的未来发展。而要想有好的发展,就要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重视心理健康可以保证学生正常、健康成长的需要,让学生跳出应试教育框架,和素质教育完美接轨。我们应让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能主动、积极地去接触相关知识。

三、加大宣传力度和教育广度

由于某些原因,社会上可能还有一些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认识、了解程度不够,或者说不认同,那么,我们首先要做好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学校可以先在校园内做宣传,比如,通过教学活动进行心理教育,通过各学科教学进行渗透教育。另外,可以组织一些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活动”,让学生和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加深认知。这样慢慢地推广普及,社会各界就会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形成正确的认识,会对中小学心理教师逐渐认同。得到了学生认同,学生就会积极地参与;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同,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积极配合与大力支持,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会顺风顺水。

四、找准自己的位置,清晰定位

许多心理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除了进行专门的心理活动,还被学校分配了许多无关紧要的琐事,有些琐事的工作量甚至大于心理教学。但是,我们必须清楚自己的专业领域,清楚自己的职责范围。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心理教师所做的工作都应围绕着这一目标去进行。

五、提高工作责任感,不断学习

工作上的成败,根本上取决于人的心态。当你学会认真享受工作,你就会不自觉地投入进去,对其中遇到的困难也勇于克服,会认为“付出,继而收获”是成功人生的轨迹。不要因为心理学课程不是主要课程,心理教师得不到足够重视而消极对待工作。现今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现代教育不仅向教师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要求,而且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心理教师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要具备学习、创新创业与服务的精神和能力。中小学心理教师在教学之余,可以通过多参加各种培训等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也可以对其他教师进行培训,让他们了解一些简单的心理学知识,建立良好的同事关系。

❤资源与拓展

中小学心理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帮助学生提升心理素质,预防他们在自身心理、人际以及升学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因此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在此推荐一本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此书由郑日昌、刘视湘主编,编者在参照大量专业书籍的基础上,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都做了全面的阐述,且本书主要有两大特色,内容上的系统性与科学性、趣味性与可操作性并重。本书既能丰富读者的心理学知识,也能让读者体会到本书的乐趣,是心理教师必备的书籍。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唐 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