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心育工作与德育工作的异同,追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心育工作与德育工作的异同,追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仔细询问,我了解到,原来,他们发现一楼的美术教室经常没有关门,地方相对隐蔽,与之一墙之隔的小花园又像极了丛林,很有神秘感,于是他们把这个地方当作玩游戏的“秘密基地”。他们在相互追逐的过程中想到了翻越窗户,跨过障碍,躲进“秘密基地”的游戏行为,好让别的孩子找不到他们。心育、德育同在立德树人,实施素质教育,二者目标一致。心育工作者表示能够理解。

心育工作与德育工作的异同,追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背景与情境

有一天,校长很生气地发过来几张照片,叫我们德育处立即着手调查清楚,并要求严厉批评照片中的学生。我仔细一看,照片中有三名学生正从教学楼一楼美术教室的窗户往外面翻,刚好翻到窗户外的花园里,把花园里的花草也踩坏了。我看到照片的第一反应是:学校再三强调文明用餐,强调课间安全,他们居然还这么做?这不是撞到“枪口”上了吗?他们的行为既违反了学校的安全文明礼仪常规,也违反了大队部三令五申的餐桌文明要求。紧接着,我对几个孩子的个人安全产生了担心——午餐时间不好好吃饭,去翻什么窗户呢?这么危险的动作,万一摔下来可怎么办?校长之所以很生气,估计也是出于对他们安全的担心吧。作为德育主任,我立马展开了调查工作,很快找到了“肇事者”——几个三年级的小男孩。经过仔细询问,我了解到,原来,他们发现一楼的美术教室经常没有关门,地方相对隐蔽,与之一墙之隔的小花园又像极了丛林,很有神秘感,于是他们把这个地方当作玩游戏的“秘密基地”。他们在相互追逐的过程中想到了翻越窗户,跨过障碍,躲进“秘密基地”的游戏行为,好让别的孩子找不到他们。没曾想到,这一“壮举”竟被过路的老师用手机拍了下来,还直接告到了校长那里。

了解到事情的始末之后,我啼笑皆非。让校长和老师们生气的行为背后,竟是于三年级男孩而言,很正常的行为举动——喜欢运动和探险。这是这一阶段男孩的心理发展特点,只是这几个孩子的行为出现在了错误的时间和地点,对学校、对公物、对其他同学及自己产生了不好的影响,违反了校园常规。这样的行为该如何处理呢?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例如有些行为习惯较差的孩子,他们会经常性、反复性地违反课堂常规或班级公约,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让孩子明确规则意识,明确是非观念,学会遵守校规校纪、社会公约等。尤其是学生在发生违规行为时,教育者应及时制止并对这些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帮助,甚至让他们承担相应的后果(例如损坏公物要照价赔偿等)。但是作为心育工作者,对于孩子们的好奇、探究、游戏、探险行为,我们知道这是符合儿童的天性和身心发展规律的,他们的这些举动,我们是能够理解和接纳的。一边是规范和教育,一边是理解与接纳,集德育工作和心育工作于一身的班主任或德育主任们,应该如何处理这一对矛盾呢?

❤分析与探讨

诸如上文谈到的案例,是学生在习惯养成阶段、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德育工作者需要教育学生明确问题出在哪里,并告诫学生以后应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当然,有了心育工作的经验,当发现学生的行为出现问题时,教师能够更理智地采取适当的解决办法,而不是简单地宣泄情绪、粗暴地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我们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育德,在育德中做到贴心、走心、益心、育心,如此方能让我们的教育事半功倍,起到好的作用。

例如,在解决三年级小男孩翻爬美术教室窗户的案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控制自己愤怒的情绪,找到学生后跟他们平静地交谈,了解学生行为背后真实的想法。“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张很有意思的照片,有几个小朋友在玩游戏,这个游戏好像很有意思,你们知道他们玩的是什么游戏吗?”学生看到照片中的自己,先是感到紧张和不安,但听说老师也对他们的游戏感兴趣,就十分积极地跟老师交流游戏过程。教师在得知真实情况后,对学生的想法表示信任和理解,并对他们的游戏表示感兴趣;随后指导他们,这个游戏本身很有趣,但是玩游戏的时间和地点不对——“偷偷跑进美术室,在午餐时间溜出来玩”违反了学校的餐桌文明规定,窗户很高,没有成人的监管,爬上爬下的动作很危险,存在着安全隐患,攀爬窗户、踩踏花园,损坏了公共物品,也是不对的。那么,可以在哪些时间,在哪些地方玩这个游戏呢?在午餐休息时间玩哪些游戏合适呢?以后碰到班上有同学想要做类似违反规定的事情,可以怎样帮助他们呢?孩子们想出了很多办法,老师对他们的想法表示赞许,并期待他们今后能够帮助同学,以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表扬。

心育、德育同在立德树人,实施素质教育,二者目标一致。心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心育、德育也有所不同,表现为应用中的侧重点不同。

心育工作关注的是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着眼点是心理的健康,教师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碰到的心理问题,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积极、良好的心理品质,拥有幸福生活、快乐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例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心育工作者能够无条件地接纳、理解和包容学生,只要是符合心理健康需要的,老师都能理解和接受。如上文案例中学生表现出的好奇、探究、游戏、运动、探险,是符合儿童的天性和身心发展规律的,是属于心理范畴的,并不需要进行道德或不道德的评价。心育工作者表示能够理解。

而德育工作者,则是关注学生道德领域的问题,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遵纪守法,做一名符合社会要求的合格公民,要让孩子的行为符合《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定的要求。当学生有违规的行为出现,德育工作者需要及时制止、教育、引导,让学生达到知行合一。德育的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的、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而青少年时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中小学德育在人的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陶冶道德信念,锻炼道德意志,培养道德行为习惯。例如,在上文案例中,他们的行为导致了所在班级的“安全星”和“文明星”都被减了,当周不能被评为“五星级班级”,对班集体的荣誉造成了不良影响;他们的攀爬行为损坏了花坛的花草和教室的门窗,对学校的公物、其他同学造成了不良影响,严重违反了学校的安全文明规定。从纪律和规则的角度看,这一行为就属于德育范畴,德育工作者应采取有效的方式对其行为进行教育和指导。

心育和德育虽各有不同、各有侧重,但是在基础教育中却密不可分。本文中的案例就是很好的证明。诸如此类,我们不难发现,当学生所表现出的道德品质出现问题时,其背后或许隐藏着潜在的心理问题,如爱、自我认同、团队归属等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学生是一个个成长与发展中的个体,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导致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中出现的行为习惯差异,使有些“问题学生”会频频违反规定,给老师和同学制造“麻烦”。我们的德育工作者们需要帮助孩子明确是非,形成正确的规则意识,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基础教育中没有纯粹的心理问题或者纯粹的德育问题,它们总是相互交织着。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育德,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如借助心理学中的理解、共情等方法,了解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从而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真正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

心育与德育都属于育人工作,在总目标上是一致的,即塑造一个完整的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依赖于学生心理结构中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主体的发展不仅要从思想道德的宏观层面上把握品德形成的规律,更要从心理的层面,即具体、微观的层面上,解决其具体和抽象的冲突。需要注意的是:育德中要贴心、走心、益心、育心。在教育实践中,中小学校要把心育和德育这两门不同但又同属于“大德育”范畴的学科有机结合起来,组成学校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其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资源与拓展

德育工作者要“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学生理解、认同和拥护国家政治制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来源:《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www.daowen.com)

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

——蔡元培

道德教育关键在社会环境及学校生活训练。

——林砺儒

智慧要靠智慧来培植,良心要靠良心来熏陶,对祖国的忠诚要靠忠诚地为祖国服务来培养。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上的明智和技巧,在于精心保护和珍惜孩子心灵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以及他们要成为一个好人的志向。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如果做好心理准备,一切准备都已经完成。

——[英]莎士比亚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美]威廉·詹姆士

重庆市北碚区实验小学校 张川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