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宏观网络环境看,近几年我国网络环境的优化、网民数量的快速增长对中小学在线课程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根据CNNIC发布的数据,截止到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比2008年同期增长3.9亿(如图5-5所示)。从互联网普及率看,截止到2015年12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而2008年同期这一数字为22.6%(如图5-6所示)。随着用户规模的扩大和普及率的提升,网民年龄结构逐渐优化,这有助于互联网环境的健康发展。从图5-7来看,与2008年相比,2015年我国各年龄段网民占比更为均衡,30-39岁群体增长明显。
图5-5 2008—2015年中国网民规模(亿)
图5-6 2008—2015年中国互联网普及率
图5-7 2008年与2015年中国各年龄段网民占比
2013年8月,国家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我国宽带网速有了明显提升。战略中提到,“到2015年,学校、图书馆、医院等公益机构基本实现宽带接入”。[1]根据教育部科技司2015年12月《教育信息化工作月报》,截至2015年年末,全国中小学(除教学点外)中,87.1%的学校实现网络接入,其中实现10M以上宽带接入的学校占52.4%。另外,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推进网络提速降费的指导意见》,督促电信企业出台和发布提速降费具体措施。
根据CNNIC公布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15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到5.04亿,与2008年同期相比,增加3.02亿(如图5-8所示)。网络视频用户使用率达到73.2%,比2008年增长5.5%(如图5-9所示)。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和使用率的提升得益于近年来该领域多元化的商业模式以及日益健康的生态环境。另外,公开数据显示,2014—2015年,中国网民的在线教育使用率已达到16%,用户规模在1亿人左右;网民通过手机学习在线教育课程的比率为8.6%,用户规模在5000万左右。
图5-8 2008—2015年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亿)
图5-9 2008—2015年中国网络视频用户使用率
从中小学网校到如今的在线课程,互联网企业的进入加速了在线课程的发展,并为其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思路。就目前来看,在线课程的提供方大致可以分为中小学网校、培训机构、互联网公司三类。
图5-10 中小学在线课程提供方
第一类是中小学网校,包括北京四中网校、黄冈中学网校、233网校等。1996年,中国第一家中小学网校101网校成立,随后黄冈中学网校、北京四中网校等以名校挂名的中小学网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03年“非典”时期,各地教委以开设“课堂在线”网络学习方式为开端,以电视教学、广播教学、网络教学的全面启动为标志,为各市中小学生开办“空中课堂”。在互联网发展初期,特殊环境的刺激催生了中小学网校的一度繁荣,并输出了大量名校名师的视频课程,但这一模式只触及了用户的表层需求,且当时的网络、硬件和用户环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
第二类是线下培训机构的线上转型,包括新东方在线、学而思网校、巨人网校等。受制于线下成本的不断增高,培训机构依托其强大的教研团队也开始制作线上视频课程,新东方、好未来、学大、高思等机构均有网络课程。但由于存在“左右手互搏”的尴尬关系,因此线上课程在各家培训机构的收入占比很小。不过,随着O2O业务的发展,未来培训机构有望通过线下课程带动线上课程的发展。
第三类是由互联网公司开发的在线课程网站或产品,包括海边教育、乐乐课堂、洋葱数学等。这类借由在线教育风潮发展起来的在线课程网站或产品具有以下三点特征。
第一,原有技术的更新升级及新技术的介入。
一方面,随着4K时代的到来,视频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高清大屏录播课程逐渐成为主流,这为用户提供了更好的视觉体验。另外,具有更强交互性的“一对一”“一对多”直播课程兴起,但从近两年的发展来看,中小学领域的在线课程仍以录播为主,直播课程仍未成为主流。另一方面,H5技术使得使用移动设备观看在线课程更为便捷,这也更符合中小学生群体的互联网使用习惯。
第二,课程形式及配套服务的多样化。
在课程形式上,如今的在线课程除了教师真人讲解外,还增加了动画、白板等元素,并用短视频将知识点进行了切分和细化。另外,在课中和课后,在线课程还为用户提供配套的试题、答疑、真人辅导等增值服务,提升用户的学习效果。
第三,商业模式更为多元化。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免费成为一种常态的经济形式,在线课程提供商通过提供免费的课程可以聚集更多的人气和流量,并通过第三方平台来实现流量变现,比如流媒体平台的广告服务、电信运营商的内容分成等。同时,在线课程也可以通过增值服务来获取收益,比如在免费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付费的真人辅导、直播课程等,或与出版社合作进行数字出版。在线课程还可以通过售卖内容来获取收益,售卖对象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学校、政府、机构、硬件厂商等。
从融资情况看,2011—2015年共有10个在线课程产品拿到融资,时间集中在2014年和2015年的上半年(如表5-1所示)。由于在线课程产品前期投入较大,且研发制作周期较长,因此此类项目相对较为“烧钱”。另外,与内容类的题库产品相比,在线课程的模式更复杂;与在线家教平台相比,在线课程的回款周期更长。所以资本和创业者均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在线试题和在线家教平台这两个领域。
从产品定位看,获得融资的在线课程产品都具有明显的特征,比如超级课堂和乐学高考的课程具有电影大片式的风格,后期制作加入了很多酷炫的元素;洋葱数学和乐乐课堂主要针对数学科目,主打动画式课程。这些特征使得在线课程脱离了传统的知识讲授模式,给用户耳目一新的体验,但同时也存在着教学流程、知识点讲解等方面的教学漏洞。
从轮次和投资机构看,在线课程产品以天使轮和A轮为主。另外,与其他投资机构相比,晨兴创投比较关注在线课程产品,共投资了洋葱数学、乐乐课堂和学吧教育三个项目。
从产品成立时间和地点看,2014年成立的在线课程产品占据了一半的份额。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小学领域的在线教育与高等教育领域的在线教育发展路径不同,中小学领域的在线教育并不是从课程开始的,而是从在线试题开始的。从成立地点来看,由于国内教育资源的高度集中,北京无疑是此类产品的最佳选择。
表5-1 中小学在线课程产品融资情况
续表
(www.daowen.com)
除获得融资的在线课程产品外,还有一些在线课程产品是母公司在线业务的一部分。比如北教传媒旗下的跨学网,提供随书资源下载;拓维信息旗下的高能100,主打奥数录播、直播课程;好未来旗下的海边,主打直播课程,等等。
从应用场景来看,在线课程产品完全进入课堂仍需要时间,这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说明:第一,从第三章“初高中教师在线教育产品使用行为”的调研中我们得知,教师使用在线教育产品最少的场景就是课堂,且现阶段教师对资源类的在线教育产品更加青睐,如PPT课件类、在线试题类、在线教案类等,相比之下,教师对音视频类、作业类产品的青睐度不高,教务管理类、家校沟通类产品更是受到冷落。由此也可以看出,现阶段教师群体对于在线教育的接受和理解仍在浅层次上,如何使在线课程产品有效地融合进课堂教学是产品本身和教师都面临的问题。第二,从教师心理出发,在线课程在课堂上的使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教师的角色和中心地位。因此,现阶段的在线课程产品定位要明确:场景主要是在课堂外,针对群体主要是学生。直接面向教师群体或希望进入教师教学过程的在线课程产品需要重新斟酌教师群体的需求,而非简单地开发一套内容供两个群体使用。
从近期看,虽然各个在线课程产品都在寻求通过多个教育环节结合的方式来吸引用户,提升教学效果,但中小学网校早已走过这样的发展路径,两者没有本质的区别。从长远看,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将不再是“齐头并进”式,而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节奏进行分层次的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将会得到更大的释放。此时,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层次学生的在线课程可能会成为日常学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非体制内教育的单纯补充。
现阶段,在线课程与其他学习环节的叠加仍然是机械的、静态的,而互联网的作用应该在于将这一过程智能化、自动化和动态化。因此,在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融合在线课程、试题、作业、测评等环节的自适应学习或任务式学习值得我们继续探索。
试题是目前多数在线课程产品的标配,通过做题来检验学习效果也是最为直接的方式。试题主要穿插在课程中或在课前、课后的配套试题下载中,前者如乐乐课堂,后者如微课网。另外,还有产品以在线试题为主体,为试题配套相关的课程讲解,即视频解析,如学习宝。
在线课程与答疑的结合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将答疑作为课程之外的增值服务,如简单学习网;另一种是在答疑类产品中加入课程视频,类似在线试题的视频解析,如作业帮。
在线课程与在线作业的结合还较少。考虑到在线作业产品涉及老师、学生和家长三方,并遵循老师主导、学生完成和家长监督的流程,因此在线课程的加入会与教师的主导地位产生冲突。目前,一起作业网以开放平台的方式引入了第三方内容,但仍以素质教育内容为主。
硬件可以看作是内容触达用户的媒介,内容与硬件相互支持,但价值主要体现在硬件本身所开创的全新教育行为和教育理念上,并不在具体的内容上。内容为王的说法是有限制条件的,这也是电子书包目前难以实现理想中教育效果的原因之一:如果忽视硬件本身的价值而仅仅将其当作内容的新载体,那么它与传统的教科书在本质上没有任何差异。在线课程与硬件结合的案例很多,比如诺亚舟、101同学派等,但也面临着上述问题。
服务主要指真人教师的个性化服务,比如一对一辅导、答疑、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等,这种服务既可以在线上,也可以在线下。比如爱学堂的线下学习中心。除此之外,服务也可能是为用户自发或受引导产生的学习小组、兴趣小组提供学习、讨论、活动等支持。
爱学堂创立于2014年5月,是清华大学发起的中文慕课平台学堂在线的基础教育频道,因此它的发展兼具行政支持和市场手段。
图5-11 爱学堂功能图
爱学堂的C端用户主要为初高中学生,其课程从初中做起,在覆盖初中3000余个知识点后,开始逐步完善高中课程和小学六年级课程。
初中课程涉及语数外和物理、化学五科,主要为学期同步课程,涵盖十几个教材版本,价格在几百元不等。根据媒体信息,每一节课程由5-6名老师负责,包括知识点的解构、脚本的撰写、互联网语言和动漫元素的叠加等。每集视频的制作大概需要7天,视频长度在3-10分钟之间,成本大约为3-5万。高中课程针对全部科目,视频由动漫变为各地名校名师的录播课,非毕业年级为全年班,毕业年级为备考课,备考课为各地模拟卷的讲解。
除了课程外,爱学堂还推出了一款主打中学生知识分享的App——酱知。根据运营人员透露的数据,截至2015年年底,酱知的用户数量大约有20万。针对家长,爱学堂推出了一款App——家长圈,功能类似好未来的家长帮,目前侧重教育相关信息和话题的讨论,还未和学生账号进行绑定和联通。
另外,爱学堂在其“未来学校”计划中提到了大学先修课,但暂不确定这类课程是否会与学堂在线平台中的课程相对接。
爱学堂明确定位于体制内教育,而非体制外的培训市场。爱学堂B端的服务依托“未来学校”计划和最近上线的爱学云在线教育平台,目前提供以下三个方面的服务。
爱学堂的优势是内容,其视频课程可用于大学先修课和翻转课堂。同时,爱学堂整合了测评、学习反馈、课堂跟踪、行为分析等功能,推出了中小学智能学习平台。智能学习平台为PAD端,学生每月交10元可注册成为小额付费用户,也可再交小额费用(一节课10元)享受线上精品课与直播课程等增值服务内容。
爱学堂的智能教学系统主要提供类似翻转课堂的在线课程预习、学情分析、作业批改和辅导等减轻教师负担的功能。智能教学系统和快乐学的产品构架类似,但这类系统目前还处在功能迭代和教师群体观望的状态中。
图5-12 爱学堂智能教学系统
爱学堂提出了智能考试整体解决方案,通过对学生考试进行大数据分析,查看学生知识点掌握程度,而非用单一分数来衡量学习效果。另外,家长圈App未来也许可以承担家校互通工具的角色。
爱学堂目前在北京、广州、深圳有8个线下店面。线下店面采取“小组讨论+翻转课堂+1对1答疑”的形式,目前仅限于数学和英语科目。线下店面同时可容纳60人左右,每学期每人4800元,线上会员可以申请线下1个月免费试听课程。
爱学堂线下店面的老师主要是大学生,由于教学内容来自线上内容团队,线下教师的主要工作是课程规划、引导学习、通过PAD端智能学习系统监控学生学习情况并进行线上和线下的1对1答疑。学生进入线下店面后将经历入学检测、课程规划、在线学习、课后练习、教师辅导、考试的全过程。简单来说,线上课程负责导流和提供标准化内容,线下店面提供学习环境和教师辅导。
2015年,爱学堂和鹏博士开展深度合作,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向450万大麦机顶盒、大麦电视用户发行爱学堂课程;二是在鹏博士2000多家营业厅周边建设托管中心,引入爱学堂课程;三是共同打造“班班通云课堂”项目。同样,拿到B轮融资的中小学作业平台学乐中国也有相似的拓展模式,它与各地区的线下儿童托管中心合作,改造出一部分用于展示自己的产品,促进产品销售。
洋葱数学是一款针对数学科目的在线课程产品,它与爱学堂均选择了通过动画课程来帮助学生学习,以下为爱学堂和洋葱数学的情况对比。
表5-2 爱学堂与洋葱数学情况对比
续表
中小学在线教育领域的内容型产品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通过价值交换来获取收益。这里面有三个问题:一是内容型产品在中小学在线教育领域还未找到准确的自身定位,价值还未得到全部发挥。二是由于目前上下游产业链还未打通,因此内容型产品前期各项成本较高,而自身所承载的价值较低。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中小学领域的教育改革,内容型产品将逐渐找到自身定位并实现价值提升。三是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产业化运作的程度较低,因此留给市场的变现渠道相对狭窄。另外,体制内学校的购买力也受到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对教育领域的经费支持影响。
互联网的发展减少了人与人之间沟通、协作的成本。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在线课程产品替代的主要是标准化教学内容,非标准化教学内容仍需要由课堂上的教师或在线教师来完成。未来,在线课程产品可以向“标准化课程+个性化服务”的模式去探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