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K12在线教育发展研究:经济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方式

中国K12在线教育发展研究:经济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方式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从各级各类教育经费的分配情况来看,有一半以上财力用于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全部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必然导致各地区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差距很大。第二种是对家长进行财政投入的方式。第三种是对公立托幼机构、私立托幼机构采取不对等的学前教育财政经费投入政策,这也是世界各国的惯例。

中国K12在线教育发展研究:经济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方式

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GDP增长6.7%,总额为744127亿元。[1]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我国GDP的持续增长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2013年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发布的《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2.2万亿元,占GDP的比例达到4.28%,实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4%的目标。其实,早在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第一次提出到2000年,实现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达到4%的目标。但这一目标直到2012年才最终实现。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达到4%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同时,4%也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

2014年,根据《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2.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89%,占GDP比例为4.15%,比2013年的4.16%降低了0.01个百分点。至此,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已连续三年占GDP比例超过4%(如图2-1所示)。

图2-1 2008—2014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

2014年,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在采访中指出,在使用这笔教育经费时,要突出重点,用好增量,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新增教育经费主要向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向教师队伍建设倾斜,主要用于“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

“保基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保”义务教育。从各级各类教育经费的分配情况来看,有一半以上财力用于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全部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2006年开始,国家不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免除学杂费、教科书费,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3次提高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标准;2008年,国家实施城市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政策,从农村到城市,全面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2009年,国家全面推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化债,4年化债900多个亿,基本解决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历史欠账问题;2011年,完成“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国检,从东部到西部,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二是“保”教师工资和学校运转。通过落实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的法定要求,将农村教师工资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并对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率先实施绩效工资制度。2009年开始实施的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固改造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3.5亿平方米,全面提升了中小学校抗震设防能力和综合防灾能力,全国1/4的校舍旧貌换新颜。

“补短板”主要是“补”学前教育职业教育。近年来,国家对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增长最快,其次是职业教育。通过实施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不断扩大农村学前教育的普惠性资源,入园率提前实现了2015年的发展目标。从区域分布来看,财政性教育经费一半以上用于中西部,财政教育投入5年翻了一番。中央财政教育支出2/3都转移给了地方。中央财政教育转移支付资金中,90%用于支持中西部,先后实施了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高中改造计划等一系列重大民生工程。

“促公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助政策实现全面覆盖。在义务教育阶段,从最初的“两免一补”到目前至少是“三免两补”(免除学杂费、教科书费、住宿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营养膳食费)。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对幼儿园,按照“地方先行、中央补助”的原则,推动全国32个省份(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立了学前教育资助制度。二是资助范围不断扩大。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80%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免费就读。全国每年近10%的在园幼儿享受各种资助;100%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和2200万名城市义务教育学生同时享受免学费和教科书费政策;3000多万名农村寄宿生免除了住宿费,超过25%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享受到营养膳食补助。三是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学前教育资助实现从无到有,普通高中学生资助金额5年增长了5倍。2012年,如果不算义务教育免学杂费、教科书费和获得营养改善计划的资助人数和资金,全国累计资助学生8400万人次,资助金额突破1000亿元。其中,政府投入占比超过70%。[2]

根据2014年教育部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3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在义务教育阶段分配比例超过一半,为52%,而在幼儿园阶段分配比例仅为4%。[3]

长期以来,我国在学前教育事业中过多强调学前教育的福利性和非义务性,而对学前教育的基础性、外部性和公益性认识不足,从而造成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严重滞后于其他国民教育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关于学前教育,要“建立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主要来自各级地方政府。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必然导致各地区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差距很大。另外,不同体制幼儿园之间财政投入差距较大。按照举办者身份的不同,我国幼儿园可以划分为:教育部门主办、其他部门主办、集体主办和民办幼儿园。目前来看,教育部门和其他部门主办的幼儿园垄断了绝大部分的政府拨款,这就使集体主办和民办幼儿园几乎无法获得政府的财政支持。

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支持不仅需要法律约束,还需要在投入方式上进行多元化的尝试。目前,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上可简单归纳为以下三种模式。(www.daowen.com)

第一种是对托幼机构进行财政投入的方式。政府对托幼机构直接进行现金投入和税费减免,这种模式被绝大部分的欧洲国家所采用。

第二种是对家长进行财政投入的方式。通过现金补贴、教育券、税费返还等方式减轻家长负担,联邦制国家比较青睐此种模式。

第三种是对公立托幼机构、私立托幼机构采取不对等的学前教育财政经费投入政策,这也是世界各国的惯例。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改变了只对公立幼托机构进行财政投入的政策传统,开始对一些私立幼托机构实行财政投入,投入方式既有直接的财政投入,也有间接的财政投入。典型国家如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的公立幼儿园数量较少,政府为鼓励私人开办幼儿教育服务机构,对私立幼儿园提供两种形式的直接财政资助:第一种是鼓励私人在政府认可的、需要开办儿童看护中心的地区提供幼儿教育服务,这实际上是由政府购买私人服务;另一种是为经过政府许可的私立幼儿教育服务提供经营补助,其对象包括家庭日托中心、家庭看护等。

在我国,私立幼儿园享受免征营业税的优惠政策。另外,教育券曾在浙江省长兴县得到局部实验。[4]

居民消费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整体经济状况的影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8—201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提升,但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文教娱乐消费支出却增速放缓。2008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文教娱乐消费支出占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的比例约为8.0%,2015年这一比例下降到7.6%(如图2-2所示)。

图2-2 2008—201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人均文教娱乐消费支出

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更快,2008—2012年增幅约为140%。但相比之下,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整体水平较低,2015年仅仅是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的36.6%(如图2-3所示)。

图2-3 2008—2015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文教娱乐消费支出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在文教娱乐消费上的支出存在着较大差距。另外,从整体趋势上看,城乡居民在人均文教娱乐消费上的占比在下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