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能是一种典型的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人们可以将风能转化为电能而加以利用。因此,风力发电是风能利用的重要形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风力发电是世界许多国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的战略选择,尤其是风力资源丰富的高山、峡谷、海岸和大江大湖等地带。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区一带因风能分布集中、风力资源丰富、风速日变化平稳,具备建设大型风电场所需的交通环境、电力能源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等必备条件。因此,地方政府决定在该区域开展风力发电场工程建设。项目工程区域位于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西侧,与保护区边界的最近距离约500 m,不占用自然保护区面积。
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大型湖泊水域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区,内有长江中游淡水湿地生态系统,以及重要湿地鸟类和稻田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动物黑鹳、白鹤、大鸨、东方白鹳和白头鹤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动物天鹅、黄嘴白鹭和白琵鹭等,还有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的白眉鸭、东方白鹳等鸟类,列入《中日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的金腰燕、灰鹤、白头鹞等鸟类,以及列入《中澳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的白眉鸭、水雉等鸟类。保护区内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水莲、野菱、粗梗水蕨、秤锤树和樟树。此外,还有多种被湖北省列为需要重点保护的鸟类。
项目工程总投资约5亿元人民币,其中环保投资约占工程投资的2%。项目风力发电机组总占地面积约为60000 m2,发电机组基础建设总挖土方约为23000 m3,总填方约为10000 m3,其他占地约30000 m2。风力发电机呈点状分布,预计3年建成投入使用。项目工程组成:主体工程包括风电场、升压站和集电线路;施工辅助工程包括施工检修道路、施工生产生活区、施工吊装场地、弃渣场、料场及临时堆土场;公用工程包括给水、排水和供电工程;环保工程包括污水处理站、水土保持工程(如排水沟、挡土墙、护坡、植物防护措施等),以及事故油池等。
该风电项目所覆盖区域内含有大量的水稻田及旱地农田,灌草地植被丰富,有大量农业工作人员以及生活的村落,还有大小不等的湿地。因此,工程设计和项目施工过程应严格按照不占农用田地和湿地的原则,尽可能不占用原生性植被,尽可能使用荒山和次生荒草地。
请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一 如何确定该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及其评价范围?
问题二 该风电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参考答案
问题一 如何确定该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及其评价范围?
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判据
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 19—2011)的相关说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可以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生态敏感程度、建设项目工程占地范围面积(包括水域面积、临时用地面积和永久占地面积)等因素综合确定。因此,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具体的划分判据如表4-43所示。
表4-43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
对表4-43的说明:
(1)位于原厂界(或永久占地)范围内的工业类技改扩建项目,可以只进行生态影响分析。
(2)当工程占地(含水域)范围的面积或长度分别属于两个不同评价工作等级时,原则上应按其中较高的评价工作等级进行评价。改扩建工程的工程占地范围以新增占地(含水域)面积或长度计算。
(3)在矿山开采可能导致矿区土地利用类型明显改变,或拦河闸坝建设可能明显改变水文情势等情况下,评价工作等级应上调一级。井工矿占地范围按地表工业场地范围计算,露天矿占地面积就是井田及排土场面积,等级不需要上调。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一级、二级和三级工作中,一级评价最详细,二级次之,三级较简略。
由于本案例不占自然保护区的水域面积,也不属于技改扩建项目,项目完成后几乎不改变土地的水域属性,因此不必考虑上述(1)、(2)和(3)中的内容。
2.评价工作等级确定
(1)计算分析。
风力发电项目中的发电机组呈分散式的点状分布特征,按照表4-43所示的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判据的要求,对建设工程的占地面积进行计算。从案例概述可知,该项目风力发电机组总占地面积约60000 m2+30000 m2=90000 m2=0.09 km2<2 km2。
从案例概述可知,该风力发电项目工程区域位于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西侧,与保护区边界的最近距离约500 m,不占用自然保护区面积。因此,其占地不涉及生态敏感区。
(2)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
依据表4-43所示的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判据,确定该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另外,由于该项目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界的最近距离只有大约500 m,因此可以将其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提高一个级别,按照二级评价工作等级开展该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应能够充分体现生态完整性,涵盖评价项目全部活动的直接影响区域和间接影响区域。评价工作范围应依据评价项目对生态因子的影响方式、影响程度和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确定。可综合考虑评价项目与项目区的气候过程、水文过程、生物过程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相互作用关系,以评价项目影响区域所涉及的完整气候单元、水文单元、生态单元、地理单元界限为参照边界。
基于上述要求,该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将按照重点评价范围和一般评价范围进行评价,两者合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区。
(1)不含鸟类评价范围。
重点评价范围:风电场风机基础、新建道路、施工生产生活区、升压站等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及周边300 m范围内;
一般评价范围:项目所在地西侧的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鸟类评价范围。
重点评价范围:风电场施工红线外扩5 km范围;
一般评价范围:项目所在地西侧的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www.daowen.com)
问题二 该风电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一)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基本内容确定的基本原则
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 19—2011)的相关说明,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的内容应与其现状评价内容相对应,依据区域生态保护的需要和受影响生态系统的主导生态功能选择评价预测指标。因此,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的基本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工作范围内涉及的生态系统及其主要生态因子的影响评价,包括预测生态系统组成和服务功能的变化趋势,重点关注其中的不利影响、不可逆影响和累积生态影响。
(2)敏感生态保护目标的影响评价应在明确保护目标的性质、特点、法律地位和保护要求的情况下,分析评价项目的影响途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预测潜在的后果。
(3)预测评价项目对区域现存主要生态问题的影响趋势。预测与评价项目建成后其对所在区域生态系统演替方向的影响。
(二)该风电项目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预测与评价
该风电项目所覆盖区域内含有大量的水稻田及旱地农田,灌草地植被丰富,有大量农业工作人员以及生活的村落,还有大小不等的湿地。因此,该风电项目所覆盖区域内含有农田生态系统、灌草地生态系统、村落或城镇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
1.对灌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
该建设项目用地包括永久用地和临时用地两种类型。其中:临时用地造成的植被生物量损失,在项目施工结束后将通过采取相应恢复措施得到补偿;永久占地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了尽可能不占用原生性植被,主要占用次生性的灌草地。基于此,不存在因局部植被损失而导致植物物种多样性减少或种群消失灭绝。因此,该风电项目建设并不会导致项目所在区域的植被类型发生变化。
按照项目设计和施工要求,工程施工营地等临时占地应当尽量选在荒山或草地,以减少对林地等地区的损害。施工道路建设尽量利用村庄已有村级道路。因此,施工过程中少量临时占地对植物的影响是可逆的,工程施工结束后对临时用地进行复耕或恢复植被,可有效缓减临时占地对植被产生的影响。
由于风力发电机呈点状分布,施工道路呈线形分布,并可利用村庄已有的部分道路进行改扩建,因此在工程施工期间并不会造成某种生态系统的消失,也不会改变各个生态系统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结构完整性。
由于工程设计严格按照尽可能不占农用田地,尽可能不占用原生性植被,尽可能使用荒草地的原则,因此工程建设中受影响最大的为灌草地生态系统,影响方式主要为工程占地。灌草地生态系统主要为次生性植被,主要有构树灌丛、牡荆灌丛、白背叶灌丛、白茅灌草丛、黄背草灌草丛等。这些植被类型适应性极强,在评价区内外均有大量分布,因此工程建设不会造成其灭亡,且施工结束后,临时占地可以通过人工绿化进行植被恢复。
灌草地生态系统中生活的一些野生动物,如中国石龙子、黄鼬、大杜鹃等,在施工期间将会受到施工人员活动、施工噪声及其他污染物排放等的影响,有可能对其栖息地产生一定影响而使其迁移至周围相似生境。一旦施工结束,临时占地得到植被恢复,这些灌草地中生活的野生动物又可以回迁至原来的生境生活。由此看出,该风电工程建设对灌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有限。
2.对农田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
该风电工程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侧,不占用保护区内水域和耕地土地,因此,建设项目及营运均不会对稻田和湿地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3.对村落或城镇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
该工程设计和项目施工尽可能使用荒山和次生荒草地,不会在村庄周边一定范围内建设风力发电机。工程一旦开始建设,施工期间施工机械产生的噪声及污染物排放可能对村庄的居民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教育,可使这些影响降低至可以接受的范围。在工程营运期间,风力发电机的运转将会产生噪声,只要保持风力发电机与居民居所间的距离,也可以将影响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围。因此,该工程不会对村落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
(三)该风电项目对野生动植物的影响预测与评价
如果从动植物的生境考虑,则可以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对陆生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
(1)对陆生植物的影响分析。
从案例概述内容可知,风电建设工程不占用原生性植被,主要占用次生性灌草地。由于灌草丛是一种常见草类,在项目区内外均广泛生长,适应性强,不存在因局部植被损失而导致植物物种多样性减少或种群消失灭绝。因此,该风电建设项目不会导致所在区域植被类型发生变化。
此外,工程施工营地等临时占地应当尽量选在荒地或草地,以减少对林地等地区的损害。施工道路的建设尽量利用村级公路,施工过程可使用这些公路通往各风力发电机安置点。临时占地对植物的影响是可逆的,工程施工结束后对临时用地进行复耕或恢复植被,可有效缓减临时占地对植被产生的影响。
风电场建成后,永久占地内的植被将完全被破坏,形成建筑用地类型,但可以通过栽种树木和种植草坪等绿化方式,减少由此造成的负面生态效应。风力发电机检修道路的存在使植被覆盖面积减少,但检修道路通常是单车道,路面不宽。因此,项目建成后的永久占地对周围植被或物种多样性不会造成明显影响。
(2)对陆生动物的影响分析。
经现场勘查可知,施工过程中受影响的陆生动物主要为长期生活在施工区中的两栖类、爬行类、雉科鸟类、兽类等野生动物,如猬、黄鼬、田鼠和黑水鸡等。施工道路主要沿用现有村级道路和改建自部分现有道路。公路的建设和其他固定设施会对动物的正常活动产生阻隔作用,使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片段化,动物被迫寻找新的生活环境。施工期间,附近的陆生动物将会离开这些区域活动。施工结束后,进场道路的车流量极小,随着周围环境的逐渐恢复,动物生境片段化的影响也将逐渐下降。因此,从长期来看,该项目对陆生动物的影响基本可控。
项目施工和营运期间对当地留鸟和迁徙鸟类均有较大影响。对于当地留鸟,受影响的鸟类主要有小鸊鷉、红脚田鸡、黑水鸡、凤头麦鸡、白鹭、纯色山鹪莺、白鹡鸰、麻雀、灰喜鹊、山斑鸠、珠颈斑鸠等喜在农田及水域周边觅食栖息的鸟类。施工临时占地和营运永久占地尽管分布较为分散,但受施工人员扰动、机械作业噪声和风力发电机转动噪声等的影响,其周边栖息的鸟类会受惊而发生转移。尤其是临时占地施工期间,有可能对评价区中的秧鸡科和鹭科等鸟类的正常觅食及繁殖产生一定影响。施工结束后随着临时占地的植被恢复及水土保持项目的完成,风电项目对鸟类产生的不利影响将有所缓解,栖息地中鸟类的食物来源也将逐步恢复到施工前的状态。因此,该风电项目对当地常见鸟类的影响不大。
迁徙鸟类在大风、雨雾天气以及夜间都会降低飞行高度,无论是进行长距离迁徙的鸟类,还是进行短距离迁飞的当地留鸟,其中大部分种类都具有较强的趋光性。在鸟类迁徙季节里,不管是夜间施工的照明光源,还是营运期间固定设施的照明,均可能对候鸟产生一定吸引。因此,光照对鸟类具有较强的影响作用。为此,在夜间需要采取保护措施以控制好光源,从而降低该项目对迁徙鸟类的威胁。另外,风力发电机在营运期的运转可能对鸟类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最严重的后果是在恶劣天气情况下,鸟类飞行中由于不能避让正在旋转的风机叶片,与之撞击而死亡或受伤。
动物对噪声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在噪声环境条件下会选择回避,这将造成其活动范围的缩小。但动物对长期持续而无害的噪声会产生一定的适应性,随着营运时间的延长,这种影响会逐渐减小甚至消失。
2.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
该风电工程评价区域东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大型水域,工程与保护区边界的最近距离约为500 m,若工程施工和其他环保工程营运正常,则其对水质及水生生物产生的影响可能很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