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某工业集聚区环境影响评价预测结果

某工业集聚区环境影响评价预测结果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实施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和工业集聚区建设,某地方政府编制了某工业集聚区规划。现场调查发现,该工业集聚区的企业噪声源有可能对其周边的声环境产生影响,尤其是夜间噪声。为此,将该工业集聚区及周围200 m范围内所涉及的敏感点扩大至敏感点附近,将该工业集聚区对外交通干线两侧各200 m范围内区域确定为声环境影响评价区域。因此,将从这三个方面开展声环境质量影响预测与评价工作。

某工业集聚区环境影响评价预测结果

为了实施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和工业集聚区建设,某地方政府编制了某工业集聚区规划。该规划区计划以电子信息业、高端光学器件及产品制造,以及企业服务机构为主要产业结构,以天然气和电力为主要能源。规划区周边人口密度大,规划末期的规划人口为2.66万人。规划中的某工业集聚区位于新城区方正大道以北、欧仙路以东和沙河以南区域,东北临沙河,西北临黄家山管理区,南临方正大道,向北过沙河大桥至园洲镇。交通方便快捷,距离对外交通干道莞龙路1.6 km,距离广九铁路和广深铁路客、货运站2.54 km。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该工业集聚区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

紧邻规划区的主干道方正大道昼间车流量峰值约为1100辆/h,一般值约为960辆/h,夜间车流量约为320辆/h;次干道欧仙路的昼间车流量峰值约为400辆/h,一般值约为320辆/h,夜间车流量约为120辆/h。其中:昼间车型比(小型车∶中型车∶大型车)为25∶2∶2;夜间车型比(小型车∶中型车∶大型车)为50∶4∶5。

请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一 如何确定该规划的声环境影响的评价范围及实施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布点方案?

问题二 如何进行该规划实施后的声环境质量影响预测与评价?

参考答案

问题一 如何确定该规划区声环境影响的评价范围及实施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布点方案?

1.该规划区声环境影响的评价范围

从案例概述可知,规划区周边人口密度大,规划末期的规划人口为2.66万人。该工业集聚区以南的周边区域,有一些商业贸易和居民生活混合区。现场调查发现,该工业集聚区的企业噪声源有可能对其周边的声环境产生影响,尤其是夜间噪声。为此,将该工业集聚区及周围200 m范围内所涉及的敏感点扩大至敏感点附近,将该工业集聚区对外交通干线两侧各200 m范围内区域确定为声环境影响评价区域。

2.该规划区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方案

规划区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点布置以及监测方法,将依据《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城市声环境常规监测》(HJ 640—2012)中的相关规定,选择网格法进行布点测量。按照100 m×100 m的网格划分,确定监测点位,总计105个监测点位。监测点位覆盖工业集聚区,以及对外交通干线两侧各200 m范围内的区域。

声环境现状评价中,区域内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中的2类标准,交通干线两侧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中的4a类标准。

问题二 如何进行该规划实施后的声环境质量影响预测与评价?

该工业集聚区规划实施后,园区内的噪声源大体上分为三种:工业噪声源、交通噪声源和社会生活噪声源。因此,将从这三个方面开展声环境质量影响预测与评价工作。

(一)工业设备噪声预测分析

1.预测方法

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 2.4—2009),工业设备噪声计算公式如下。

(1)室外设备噪声影响预测采用室外声场扩散衰减模式,计算式为

式中:LA(r)为预测点的噪声值,dB(A);LA(r0)为参照点的噪声值,dB(A);r、r0分别为预测点、参照点到噪声源处的距离,m;A为户外传播引起的衰减值,dB(A);Adiv为几何发散衰减,Adiv=201g(r/r0),dB(A);Aatm为空气吸收引起的衰减,Aatm=α(r-r0)/1000,dB(A),α为每100 m的空气吸收系数;Abar为屏障引起的衰减,取20 dB(A);Agr为地面效应衰减(计算了屏障衰减后,不再考虑地面效应衰减),dB(A);Amisc为其他多方面原因引起的衰减,一般取值为0.025 dB(A)/m。

(2)噪声叠加公式为

式中:Leqs为预测点处的等效声级,dB(A);Leqi为第i个点声源对预测点的等效声级,dB(A)。

运用上述计算模式,先按照点声源随距离衰减公式计算各噪声源传到某一定点的声级,然后将其进行叠加即为该定点的噪声影响值,该噪声影响值再叠加该定点的噪声背景值即为预测值。

2.预测结果分析

园区营运期工业设备噪声主要为裁边机、旋切机、涂胶机及砂光机等设备产生的噪声,主要设备噪声的估计混合噪声在75~100 dB(A)之间。因园区尚处于建设时期,具体的噪声源数量和位置分布情况现尚不明确,且生产区较集中。本报告假定所有声源叠加后为某一个值,采用噪声预测模式计算噪声源距离的衰减情况,确定不同声级的噪声的达标厂界距离,结果如表4-7所示。

表4-7 不同噪声级声源随距离的衰减情况 (单位:dB(A))

根据表4-7的统计结果可以得到,噪声级为100 dB(A)、95 dB(A)、90 dB(A)、85 dB(A)、80 dB(A)、75 dB(A)、70 dB(A)的噪声经几何发散衰减后噪声级达到厂界2类标准的距离分别为:昼间40 m、23 m、13 m、7 m、4 m、2.5 m和1.3 m,夜间125 m、70 m、40 m、23 m、13 m、7 m和2.5 m;达3类标准的距离分别为:昼间23 m、13 m、7 m、4 m、2.5 m、1 m和1 m,夜间70 m、40 m、23 m、13 m、7 m、4 m和2m。以上结果只考虑了工业噪声源叠加,没有和交通噪声及本底值进行叠加。

工业区建成后各种产生噪声的设备对周围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一些大型生产设备,特别是机加工设备,如旋切机、热压机、砂光机等的噪声影响都很大,在考虑墙体隔声的情况下仍然超标。建议各入驻企业对产生较大噪声(声级超过90 dB(A))的设备做好合理布局,尽量布置在各厂区中部,加大噪声衰减距离,或另外采取隔声措施,确保厂界噪声达标。

生活区与工业生产区有相邻处,为此需要在居住区与工业区之间设置卫生防护距离,具体按照《以噪声污染为主的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GB 18083—2000)进行设置,在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予以明确。

(二)交通噪声预测分析

1.交通噪声预测计算模式

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 2.4—2009)附录A中推荐的道路交通运输噪声预测模式。

(1)第i类车等效声级的预测模式,计算式为

式中:Leq(h)i为第i类车的小时等效声级,dB(A);为第i类车速度为Vi时水平距离为7.5 m处的能量平均A声级,dB(A);Ni为昼间、夜间通过某个预测点的第i类车平均小时车流量,辆/h;r为从车道中心线到预测点的距离,m;Vi为第i类车的平均车速,km/h;T为计算等效声级的时间,h;Ψ1、Ψ2为预测点到有限长路段两端的张角,rad;ΔL为由其他因素引起的修正量,dB(A),可按式(4-5)、式(4-6)和式(4-7)计算。

式中:ΔL1为线路因素引起的修正量,dB(A);ΔL坡度为公路纵坡修正量,dB(A);ΔL路面为公路路面材料引起的修正量,dB(A);ΔL2声波传播途径中引起的衰减量,dB(A);ΔL3为由反射等引起的修正量,dB(A)。

(2)总车流等效声级,计算式为

(3)环境噪声等级计算,计算式为

式中:(LAeq)环为预测点的环境噪声预测值,dB(A);Leq(T)为预测点的交通噪声预测值,dB(A);(LAeq)背为预测点的环境噪声背景值,dB(A)。

2.计算参数的确定

(1)车速、车流量。

规划中未对园区车流量和车速进行控制,根据工业区周边同等级、同宽度的公路车流量调查,结合工业区的实际情况,规划区内主干道设计车速为40 km/h,次干道设计车速为30 km/h。

(2)单车行驶平均A声级

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原则与方法》(国家环境保护局开发监督司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中的计算方法,计算式为(www.daowen.com)

式中:VS、VM、VL分别为小、中、大型车的设计车速,km/h。

由于上面三式中的修正项已由ΔL1负责,计算(不再使用修正项。

(3)线路因素引起的修正量ΔL1

①纵坡修正量ΔL坡度

式中:β为道路纵坡坡度。

②路面修正量ΔL路面

常规路面的噪声修正量如表4-8所示。

表4-8 常规路面噪声修正量 (单位:dB(A))

(4)距离衰减量ΔL距离的计算式为

式中:r0为等效行车道中心线至参照点的距离,取r0=7.5 m;r为等效行车道中心线至接受(预测)点的距离,m;r1为接受(预测)点至近车道行驶中线的距离,m;r2为接受(预测)点至远车道行驶中线的距离,m。

(5)有限长路段引起的交通噪声修正量的计算式为

式中:Ψ1、Ψ2分别为预测点到有限长路段两端的张角,rad。有限长路段修正函数示意图如图4-1所示。

图4-1 有限长路段修正函数(A、B为路段两端点,P为预测点)

3.预测结果分析

1)主干道噪声影响分析

根据规划设计说明,该工业集聚区园区内的方正路(龙升路—美能达路)属于产业园区主干道之一。本次环评报告主要通过对方正中路交通噪声的影响预测,类比分析产业园内其他主干道交通噪声的影响程度。

方正中路作为产业园与外界的主要交通连接线,在产业园得到确切落实以后,随着产业园的逐渐发展和入园企业的逐渐增多,该道路的交通量将呈现大幅度的上升。同样产业园内的其他主干道的交通量也将出现大幅度的增长。从规划概述可知,主干道方正路昼间车流量峰值约为1100辆/h,一般值约为960辆/h,夜间车流量约为320辆/h;而次干道欧仙路的昼间车流量峰值约为400辆/h,一般值约为320辆/h,夜间车流量约为120辆/h。其中:昼间车型比(小型车∶中型车∶大型车)为25∶2∶2;夜间车型比(小型车∶中型车∶大型车)为50∶4∶5。

车流量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区域交通噪声的源强,而随着距离的增大,噪声源强逐渐减小。根据前期交通声环境现状监测时得到的方正中路目前交通噪声及相应交通量的统计现状结果,参照《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B 03—2006)推荐的道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式,计算得到方正中路在不同车流量时的噪声预测结果,如表4-9所示。

表4-9 方正中路交通噪声预测结果 (单位:dB(A))

注:达标距离是相对道路红线而言的。

由表4-9可知,在产业园区实施末期即2020年时,交通流量为400辆/h(与该道路预测的交通流量基本一致)的情况下,昼间、夜间在道路红线内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中的4a类标准要求,且夜间在红线外11.5 m范围内即可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中的2类标准要求。

方正中路作为已经建成的交通要道,并且营运已有较长时间,在声环境质量方面基本不会出现超标的现象或很少出现,可以满足相应的标准要求。若要进一步提高声环境质量,建议园区管理部门对与产业园区相关的部分车辆实行实策性教育,督促其在进入产业园区路段以后减速行驶,以最大程度降低交通噪声对声环境的影响。随着产业园区规划的实施,方正中路的交通量会有所提高,继而对声环境质量产生影响,因此产业园区建设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可承担部分减轻交通噪声对沿线声环境质量的影响的责任,比如适当加强产业园区路段沿线的区域绿化,对于超标较为严重(声级增大5.0 dB以上)的位置,可采取安装通风隔声窗等措施。

本规划环评提出建议,在距离产业园区主要交通干道两侧160 m范围内不宜布置学校、医院等声环境敏感单位。

2)次干道噪声影响分析

根据规划设计说明,该工业集聚区园区内的环岛东路(欧仙路)属于产业园区次干道之一。因此,本次环评报告主要通过对环岛东路交通噪声的影响预测,类比分析产业园内其他次干道交通噪声的影响程度。计算得到不同车流量时的噪声预测结果,如表4-10所示。

表4-10 次干道交通噪声预测结果(单位:dB(A))

注:达标距离是相对道路红线而言的。

根据以上类比分析可知,在该工业集聚区园区规划实施后,次干道的交通噪声均能满足2类标准要求;只有车流量在2000辆/h时,夜间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中的2类标准要求的距离为10.5 m。次干道的交通噪声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小。由分析可见,园区内次干道两侧15 m范围内不宜布置学校、医院等声环境敏感单位。

根据园区绿化规划,将在主要道路两侧设置绿化防护带。由于绿化带对减弱噪声有一定的效果,一般认为一丛4m宽的绿叶篱可以降低噪声4~6 dB,20 m宽的多层绿化带可以降低噪声8~10 dB,减弱噪声的功能随树木种类、高矮、层次多少、枝叶稠密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别。规划应在道路和建筑之间设置绿化隔离带,同时注意树种选择应尽量以树冠稠密的阔叶乔木配合灌木,形成一定的绿化层次和绿化密度。

(三)生活设备噪声预测分析

根据工程分析,生活噪声源强在65~100 dB(A),由前述公式预测主要生活噪声源对环境的影响结果如表4-11所示。

表4-11 生活区主要噪声源及车辆噪声衰减计算结果  (单位:dB(A))

续表

从表4-11可以看出,生活噪声源在不考虑隔声、消声的情况下,影响范围主要在距噪声源40 m范围内;部分生活设施的噪声较大,一般在采取隔声、消声及吸声等防噪措施后,影响范围主要在距噪声源20 m范围内。因此,各使用单位应对产噪设备加装隔声间,避免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四)声环境预测与评价小结

对于工业源,该工业集聚区建成后各种产生噪声的设备对周围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一些大型生产设备,特别是机加工设备,如旋切机、热压机、砂光机等的噪声影响都很大,在考虑墙体隔声的情况下仍然超标。建议各入驻企业对产生较大噪声(声级超过90 dB(A))的设备做好合理布局,尽量布置在各厂区中部,加大噪声衰减距离,或另外采取隔声措施,确保厂界噪声达标。具体按照《以噪声污染为主的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GB 18083—2000)进行设置,在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予以明确。

对于交通源,在规划末期即2020年时,交通流量为400辆/h的情况下,昼间、夜间在道路红线内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中的4a类标准要求,且夜间在红线外11.5 m范围内即可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中的2类标准要求。

对于生活源,在不考虑隔声、消声的情况下,影响范围主要在距噪声源40 m范围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