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湖北龙感湖风力发电项目环境评价实践成果

湖北龙感湖风力发电项目环境评价实践成果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湖北省黄冈市龙感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区一带因风能分布集中、风力资源丰富、风速日变化平稳,具备建设大型风电场的开发条件,而且对外交通便利,并网条件好。因此,决定在该区域开展风力发电场工程建设。此外,列于湖北省重点保护鸟类的有37种。问题二如何开展该项目的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湖北龙感湖风力发电项目环境评价实践成果

湖北省黄冈市龙感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区一带因风能分布集中、风力资源丰富、风速日变化平稳,具备建设大型风电场的开发条件,而且对外交通便利,并网条件好。因此,决定在该区域开展风力发电场工程建设。项目工程区域属于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区,位于龙感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西侧,不占用保护区面积。工程与保护区边界的最近距离为431 m。龙感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长江中游淡水湿地生态系统——龙感湖湿地,以及重要湿地鸟类和稻田湿地。保护区内有各种野生动物484种,其中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黑鹳、白鹤大鸨、东方白鹳、白头鹤共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小天鹅、黄嘴白鹭、白琵鹭等32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的有白眉鸭、东方白鹳等28种,列入《中日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的有金腰燕、灰鹤、白头鹞等73种,列入《中澳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的有白眉鸭、水雉等22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水莲、野菱、粗梗水蕨、秤锤树和樟树。此外,列于湖北省重点保护鸟类的有37种。

项目工程总投资约46000万元,其中环保投资约920万元。项目将建设19台风发电机组,单台风力发电机组占地面积约300 m2,19台风力发电机组基础总挖方为22700 m3,总填方为11620 m3。项目工程组成:主体工程包括风电场、升压站和集电线路;施工辅助工程包括施工检修道路、施工生产生活区、施工吊装场地、弃渣场、料场及临时堆土场;公用工程包括给水、排水和供电工程;环保工程包括污水处理工程(升压站建设化粪池1座)、水土保持工程(设置排水沟、挡土墙、护坡、植物防护措施等),以及事故油池工程(升压站内设事故油池1座)。

请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一 该项目所涉及的主要环境敏感目标是什么?

问题二 如何开展该项目的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问题三 项目施工期和营运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

参考答案

问题一 该项目所涉及的主要环境敏感目标是什么?

该项目涉及的主要环境敏感目标包括声环境敏感目标和龙感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不同季节的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鸟类,以及湖北省重点保护鸟类和兽类。

声环境敏感点包括洋湖分场一队、洋湖三叉港、洋湖古港分场六队、芦柴湖分场八队、一分场九队、升压站站址、沙湖分场五队、沙湖朱湖分场四队、四分场四队(龙感湖中学)、桥头居民点、塞南东侧居民点,以及升压站南侧居民点等。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5种,分别为大鸨、白头鹤、白鹤、黑鹳、东方白鹳;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25种,分别为大天鹅、小天鹅、灰鹤、白琵鹭、白尾鹞、黑鸢、普通鵟、斑头鸺鹠、长耳鸮、短耳鸮、东方草鸮、红隼、红脚隼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主要分布于龙感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及其周边的库塘、稻田等区域,在风机点位处主要为白尾鹞、黑鸢、普通鵟、领鸺鹞、斑头鸺鹞、长耳鸮、东方草鸮、红隼及红脚隼等活动范围相对较广的猛禽的游荡区域。另外,评价区域内有湖北省重点保护鸟类37种。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包括粗梗水蕨、水莲、野菱、黄梅秤锤树、樟树这5种植物。

问题二 如何开展该项目的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首先需要开展该风电场工程所涉及区域的野外现场踏勘结果分析,进行评价区域的生态系统划分,然后开展不同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在此基础上,开展典型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为了开展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根据项目陆地建设、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动植物分布等野外现场踏勘结果,首先对评价区域的生态系统进行划分。根据生态系统划分方法,将湖北省黄冈市龙感湖管理区内的生态系统划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又分为林草地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包括农田生态系统和村落生态系统。评价区域内的生态系统以农田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为主。实地踏勘调查时,采用问询当地居民,对照网上给出的植物标识软件,参考《中国植被》和《湖北植被区划》等方法,开展陆地生态系统调查。

1.林草地生态系统调查

林草地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龙感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包括自然植被类型和人工植被类型。其中:自然植被类型为灌丛和灌草丛,包括树灌丛、牡荆灌丛和白背叶灌丛。牡荆占绝对优势,伴生种主要有白背叶、乌桕、毛竹,零星分布有马尾松、构树、化香等。草地植被以中生或旱中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如葎草、狗尾草、悬钩子、车前草、阿拉伯黄背草、黄花蒿、白茅、海金沙、艾蒿、早熟禾、全叶马兰和鸡眼草等,草地植被中散生一些灌木植物。人工植被类型为人工林地及农作物,主要有意杨林、水稻小麦棉花、花生、大豆等。意杨林、灌丛和灌草丛主要分布在路边、农田与建筑用地的过渡地带,是评价区内分布的重要林草地生态系统。

通过实地调查及查询相关资料可知,评价区内未发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古树名木,但存在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包括粗梗水蕨、水莲、野菱、黄梅秤锤树、樟树这5种植物。

林草地生态系统是各种动物良好的避难所,也是野生动物的主要活动场所。两栖类中的陆栖型如中华蟾蜍、泽陆蛙;林栖傍水型爬行类如赤链蛇、王锦蛇;鸟类中的猛禽如赤腹鹰、长耳鸮,攀禽如棕腹啄木鸟,鸣禽如大山雀、喜鹊、大杜鹃和丝光椋鸟;哺乳类如灰麝鼩和花面狸等。

2.湿地生态系统调查

评价区域内的湿地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龙感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湿地生态系统主要以池塘和沟渠为主,其生物群落由水生和陆生生物组成。

湿地生态系统主要的水生生物包括:浮游植物(以绿藻、硅藻和蓝藻为主)、浮游动物(主要有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底栖动物(以腹足类和瓣鳃类为主),以及鱼类和两栖类。

湿地生态系统中分布的鸟类主要为水鸟,包括小鸊鷉、红嘴鸥、鸿雁、斑嘴鸭、红脚鹬、鹤鹬、白腰草鹬、凤头麦鸡、普通鸬鹚、白鹭、苍鹭、大白鹭、白琵鹭、小天鹅、白头鹤等,数量较多。

3.农田生态系统调查

农田生态系统是评价区域内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农业植被分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其中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豆类、红薯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茶、棉花、花生、各种蔬菜瓜果等。

农田生态系统属人工控制的生态系统,与人类伴居的动物多活动于此,如:鸟类中的常见鸣禽(如八哥、喜鹊、麻雀、山麻雀等);哺乳类中的部分半地下生活型种类,主要为家野两栖的小型啮齿动物(如小家鼠、褐家鼠、东方田鼠等)。

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生态功能体现在农产品及副产品生产,包括为人们提供农产品以及生物能源等。此外,农田生态系统也具有养分循环、水分调节、传粉播种、病虫害控制、生物多样性及基因资源等功能。

4.村落生态系统调查

评价区域内村落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建筑用地和裸地。村落是一个高度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都存在明显差别。

村落生态系统中自然植被较少,其植被类型简单,以人工种植的绿化植被为主,主要包括樟树、桂花树和竹类等。

村落生态系统中的动物种类较少,主要为傍人生活的种类,如:鸟类的鸣禽(如麻雀、灰喜鹊、喜鹊等);哺乳类中的部分半地下生活型种类,主要为小型啮齿动物(如黄胸鼠、褐家鼠等),与农田生态系统的动物种类相似。

5.陆生生态系统中的动物调查

1)陆生脊椎动物(不包含鸟类)调查

陆生生态系统中的动物调查主要用基础资料收集、野外调查、室内资料分析和专家咨询的方法。其中:兽类主要采用文献调研、现场的环境调查、野外踪迹调查(如足迹链、窝迹、粪便),再结合访问调查确定种类及数量等。两栖类与爬行类的活动能力相对较差,调查时主要在有水域之处及其他适合其生存的生境中采用样点法观察其种类与数量。从上述调查得到的种类之中,对相关重点保护物种通过走访当地村民进行进一步调查与核实,确定其种类及数量。对有疑问的动物、重点保护动物尽量采集凭证标本并拍摄照片。

评价区内两栖类有1目3科7种,占湖北省两栖动物总种数69种(亚种)的10.15%。其中蛙科种类最多,共4种,占两栖类种数的57.14%。其中:无国家级重点保护的两栖类动物;有省级重点保护的两栖动物7种,分别为中华大蟾蜍、金线侧褶蛙、泽陆蛙、沼水蛙、湖北侧褶蛙、饰纹姬蛙和合征姬蛙。

评价区内爬行类共有2目6科7种,占湖北省爬行动物总种数78种的8.97%,包括多疣壁虎、中国石龙子、蓝尾石龙子、黑眉锦蛇、竹叶青蛇、鳖和乌龟

通过实地调查及查询相关资料可知,评价区内无国家级重点保护爬行类,湖北省重点保护蛇类有1种,为黑眉锦蛇。

评价区内哺乳类共有4目6科13种,分别为普通伏翼、东方田鼠、黑线姬鼠、小家鼠、褐家鼠、黄胸鼠、拟家鼠、刺猬、豹猫、果子狸、黄鼬、猪獾和狗獾,它们占湖北省哺乳动物总种数121种的10.74%。评价区内哺乳类以啮齿目最多,有6种,占总数的46.15%。(www.daowen.com)

通过实地调查及查询相关资料可知,评价区内无国家级重点保护哺乳类动物,但有省级重点保护哺乳类4种,分别为豹猫、果子狸、猪獾、狗獾。

从上述调查结果可知,重点评价区内陆生脊椎动物(不包含鸟类)中,没有国家级重点保护的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动物,但有湖北省重点保护动物12种,其中两栖类7种,爬行类1种,哺乳类4种,分别为:中华大蟾蜍、金线侧褶蛙、泽陆蛙、沼水蛙、湖北侧褶蛙、饰纹姬蛙、合征姬蛙;黑眉锦蛇;豹猫、果子狸、猪獾、狗獾。

2)鸟类动物调查

由于鸟类动物存在迁移越冬和繁殖等特性,因此,在春夏秋冬四季均进行了鸟类观测与调查。调查方法及技术标准参考《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鸟类》(HJ 710.4—2014)。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布设了10条调查样线,样线长度为3~5 km不等,一般选择在每天早上和傍晚进行调查。

为了较全面了解评价区域内的鸟类种类及资源状况、珍稀濒危动物的种类及生境等状况,在进行样线调查的同时,还走访了相关县市林业局、龙感湖保护区鸟类监测人员,以及评价区及周边的大源湖岸边、刘圩村、陶河村、坨湖闸、泮湖分场一队、铁匠铺、太白湖水产管理处、一分场九队、五里闸村、石圩、严家闸、桥头、龙费、青泥湖等14处的村民及田边村民。通过对照鸟类图册,向村民了解区域内不同时期鸟类的种类、集群、迁徙现状及分布情况等。

在鸟类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开展了种群密度统计、物种多样性指标统计、均匀性指标的统计和频率指数计算。具体结果如下:

评价区域分布有193种鸟类,隶属于19目51科。其中,以雀形目鸟类最多,共70种;其次为雁形目与鸻形目,各29种;鹈形目12种,鹤形目10种,鹰形目9种,鸮形目6种,佛法僧目5种,隼形目4种,鸽形目、鹃形目、鸡形目各3种,䴙䴘目、鹳形目、啄木鸟目各2种,夜鹰目、鸨形目、鲣鸟目、犀鸟目各1种。

按照鸟类在评价区内四季出现的频率,参考郑光美等编著的《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2017),发现在193种鸟类中,迁徙鸟类(夏候鸟、冬候鸟和旅鸟)共计141种,占评价区鸟类总种数的73.06%;繁殖鸟(夏候鸟和留鸟)共计85种,占评价区鸟类总种数的44.04%。

根据张荣祖主编的《中国动物地理》(2011)相关内容,对评价区内85种繁殖鸟进行动物地理区划,其中:东洋界种类49种,占评价区繁殖鸟种数的57.65%;广布种10种,占评价区繁殖鸟种数的11.76%;古北界种26种,占评价区繁殖鸟种数的30.59%。因此,评价区的鸟类以东洋界成分占优势,古北界种类占有一定比例,说明评价区域地处东洋界长江沿岸平原省,鸟类种类以东洋界成分为主。随着时间变迁,部分古北界鸟类南迁进入长江沿岸平原繁殖。

根据实地观测鸟类生活习性的不同,可以将评价区分布的193种鸟类分为6种生态类型,即陆禽6种、涉禽46种、游禽40种、猛禽19种、攀禽12种和鸣禽70种。

陆禽是指体格结实、嘴坚硬、脚强而有力,适于挖土的一类鸟类,多在地面活动觅食,如环颈雉、鹌鹑、黄脚三趾鹑、山斑鸠、火斑鸠和珠颈斑鸠,它们生存于农田、林地及灌丛中。

涉禽是指嘴、颈和脚都比较长,脚趾也很长,适于涉水行进,不会游泳,常用长嘴插入水底或地面取食的一类鸟类,如黑水鸡、凤头麦鸡、灰头麦鸡、扇尾沙锥、池鹭、白鹭、牛背鹭、夜鹭、普通燕鸻、灰鸻、黑翅长脚鹬、红脚鹬、鹤鹬、白腰草鹬、矶鹬等,共46种,主要分布于区域内水稻收割后灌渠、鱼塘、湖边等水域及附近。

游禽是指脚趾间有蹼,能游泳,在水中取食的一类鸟类,如鸿雁、豆雁、灰雁、小天鹅、棉凫、斑嘴鸭、绿头鸭、小鸊鷉、普通燕鸥、红嘴鸥等,共40种。其中鸿雁、豆雁、小天鹅等夜宿于评价区域已灌水的稻田中,普通燕鸥等鸥类则主要分布于评价区鱼塘、龙感湖等水域。

猛禽是指具有弯曲如钩的锐利嘴和爪,翅膀强大有力,能在天空翱翔或滑翔,捕食空中或地下活的猎物的一类鸟类,如白尾鹞、黑鸢、普通鵟、领鸺鹞、斑头鸺鹠、长耳鸮、东方草鸮、红隼、红脚隼等,共19种。它们活动范围较广,其中白尾鹞主要分布于龙感湖大堤与鱼塘交界处的草地、农田等地。

攀禽是指嘴、脚和尾的构造都很特殊,善于在树上攀缘的一类鸟类,如普通夜鹰、乌鹃、大杜鹃、四声杜鹃、戴胜、大斑啄木鸟、蓝翡翠、白胸翡翠、普通翠鸟、斑鱼狗等,共12种。其中夜鹰目、鹃形目种类主要分布于林地,戴胜主要分布于居民区与农田区域,蓝翡翠、普通翠鸟与斑鱼狗等主要分布于鱼塘、湖泊等地。

鸣禽是指鸣管和鸣肌特别发达,一般体形较小,体态轻捷,活泼灵巧,善于鸣叫和歌唱,且巧于筑巢的一类鸟类。评价区分布的70种雀形目鸟类均为鸣禽,广泛分布在林地、农田、居民区或灌丛中。

依据《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2017)可知,评价区域内分布国家重点保护鸟类30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5种,分别为大鸨、白头鹤、白鹤、黑鹳、东方白鹳;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25种,分别为大天鹅、小天鹅、灰鹤、白琵鹭、白尾鹞、黑鸢、普通鵟、斑头鸺鹠、长耳鸮、短耳鸮、东方草鸮、红隼、红脚隼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主要分布于龙感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及其周边的库塘、稻田等区域,在风机点位处主要为白尾鹞、黑鸢、普通鵟、领鸺鹠、斑头鸺鹠、长耳鸮、东方草鸮、红隼及红脚隼等活动范围相对较广的猛禽的游荡区域。

另外,评价区域内有湖北省重点保护鸟类37种,占湖北省重点保护鸟类总种数的51.39%。其中:游禽8种,包括鸿雁、豆雁、灰雁、赤麻鸭、绿头鸭、凤头鸊鷉、普通燕鸥和普通鸬鹚;涉禽7种,包括黑水鸡、凤头麦鸡、水雉、白鹭、苍鹭、大白鹭、中白鹭;陆禽2种,为环颈雉和珠颈斑鸠;攀禽7种,包括普通夜鹰、四声杜鹃、大杜鹃、戴胜、白胸翡翠、蓝翡翠和大斑啄木鸟;鸣禽13种,包括黑枕黄鹂、黑卷尾、棕背伯劳、红尾伯劳、灰喜鹊、喜鹊、大山雀、家燕、金腰燕、画眉、八哥、丝光椋鸟和乌鸫。

问题三 项目施工期和营运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

本项目为新建风电场,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包括: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及污染防治措施、声环境影响及污染防治措施;工程营运后,主要生态影响为风机叶片转动、灯光对过往的鸟类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声环境影响及污染防治措施,以及对鸟类的影响应采取的防护措施。其中:营运期施工区经土地复垦及植被恢复后,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将得到减缓。

此外,本项目建成后,可以构成新的人文景观,这种景观具有群体性、可观赏性,对景观的影响将是有利的。

1.施工阶段的主要环境问题

施工阶段的主要环境问题包括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对声环境的影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具体如下:

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污染物包括颗粒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它们来自施工工地扬尘、燃料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等。风电场工程对空气质量的不利影响主要源自基础土石方开挖、堆放、回填和清运过程中以及建筑材料水泥、白灰、砂子等)运输、装卸、堆放、拌和过程中产生的扬尘等。

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污染物包括COD、BOD5、SS、氨氮和油类等。它们主要来自施工过程中的各种施工机械、运输车辆冲洗废水等施工废水,以及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

对声环境的影响:施工期的噪声污染主要来自高噪声固定机械施工产生的固定噪声源,各种运输车辆等产生的流动噪声源等。施工噪声对各种动物的生境产生扰动,主要对鸟类和兽类影响较大,如施工噪声将迫使鸟类远离施工区域,从而导致短期内项目区鸟类分布的种类、数量等发生变化。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施工占用土地对农田生态系统、林草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各种动物的生境生态系统均会产生影响。其中受工程影响最大的是林草地生态系统,其将在不同程度上对周边动物及其栖息地和繁殖等产生一定影响。由于评价区域的林草地是一些常见的植被,适应性极强,在评价区内均可以生存,因此,随着施工结束,临时占地的植被可得到修复或恢复,林草地中生活的动物又可以迁移至原生境,施工工程对林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有限。

此外,还有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固体废物主要为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施工现场产生的施工建筑废料、工程开挖产生的表土以及施工机械保养时使用矿物油产生的废油料桶。

同时,夜间施工的照明光源也可能对过往的鸟类造成一定的伤害并干扰其正常飞行。迁徙鸟类在遇大风、雨雾天气以及夜间都会降低飞行高度,无论是进行长距离迁徙的鸟类,还是进行短距离迁飞的当地留鸟,其中大部分种类都具有较强的趋光性。在鸟类迁徙季节里,夜间施工的照明光源可能对候鸟产生一定吸引。因此,光照对鸟类具有较强的影响作用。

2.营运阶段的主要环境问题

风电场营运期的主要环境问题包括对动物生境环境的影响,以及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营运期风机会产生较大的噪声,如风机在运转过程中其叶片扫风产生的噪声和机组内部的机械运转产生的噪声。由于大多数鸟类和兽类对噪声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当噪声超过某个分贝值时,大多数鸟类和其他动物会选择回避,这将造成动物活动范围的缩减。因此,风机运行产生的噪声将对距离较近及低飞的鸟类以及兽类起到驱赶和惊扰的效应,尤其是风机运行初期,风电场所在区域的鸟类及兽类数量会有所减少。

风力发电场在营运期对鸟类影响最严重的后果是,鸟类飞行中由于不能避让正在旋转中的风机叶片而致死或致伤,尤其是恶劣天气条件下如雾天或雨天能见度低,增加了鸟类撞击的可能性。很强的逆风也会使鸟类降低飞行高度,从而增加飞鸟与风机相撞的概率。

营运期间风机及架空输电线路导线对飞行过程中的鸟类也构成一定的影响。尤其是高压输电线路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高频电磁波,有可能对近距离迁徙中鸟类的方向辨别神经系统产生干扰。

风电场建成后,永久占地内的植被将完全被破坏,形成建筑用地类型,但可以通过栽种树木和种植草坪等绿化方式减少由此造成的负面生态效应。因此,总体上营运期间对周围植被或物种多样性不会造成明显影响。

另外,由于风电场营运期间无生产性废气产生,只有员工食堂会产生少量油烟,对环境空气影响较小。营运期间的污水主要为升压站生活污水。营运期间固体废物有办公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风机检修时产生的废润滑油变压器事故状态下产生的废变压器油、升压站及风机机组运行期间产生的废蓄电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