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环境质量评价实践:某港湾经济开发新区总体规划

环境质量评价实践:某港湾经济开发新区总体规划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某港湾经济开发新区位于北部湾临海区域,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温暖潮湿,总体规划面积为105 km2,包括南北两个产业园区。规划目标是将该新区打造成北部湾新兴临港工业基地、北部湾生态滨海新城和现代服务中心。该总体规划将占用一定数量的红树林林地。同时,港湾临海区域的海水养殖业也是规划区的特色海产品生产基地。因此,规划实施后将对区域的生态环境产生累积性和不可逆的影响。问题二如何开展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环境质量评价实践:某港湾经济开发新区总体规划

某港湾经济开发新区位于北部湾临海区域,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温暖潮湿,总体规划面积为105 km2,包括南北两个产业园区。规划区南部产业园周边村庄的饮用水源均以井水为主,规划区用水需从合浦水库引水,部分地形为近岸滨海滩涂;北部产业园用水及周边村庄的饮用水源则以白沙河河水为主,但其环境质量不能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的Ⅲ类标准。该规划区的主导产业为高端装备制造、再生资源加工和临港重化工业下游产业,另外还规划建设特色经济产业、海洋经济产业及现代服务产业。规划目标是将该新区打造成北部湾新兴临港工业基地、北部湾生态滨海新城和现代服务中心。基于此,该总体规划提出配套建设一条从该新区西侧南北向穿过,对外连接其他铁路的新铁路干线,并在该新区中部新建一座客运站;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规划区内的陆路和水路交通干线,以及临近近海区域的码头、堆场和港口物流等临港工业航运区建设。

该规划区域含有白沙河及其支流长岭溪和尖岭河,其中:白沙河位于两个产业园区之间,长岭溪位于北部产业园规划区,尖岭河位于北部产业园东北侧。白沙河与其支流长岭溪汇合处的下游建有水东水闸,尖岭河向西南流入水东水闸下游的白沙河,白沙河河水最终汇入大海。目前在水东水闸上游约30 m处建有山口镇水厂取水口,在水东水闸上游约5 km处的茅坡水坝的上游约1 km处建有白沙镇集中饮用水取水口。白沙河与长岭溪和尖岭河的水环境功能为工业、农业渔业用水,水质目标为Ⅲ类,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的Ⅲ类标准。规划区内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须在企业内预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中的三级标准,然后送入统一的污水集中处理厂进行达标处理后排放。其中,北部产业园区的污水处理厂排污口位于长岭溪。

该规划区毗邻山口红树林国家级生态自然保护区和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两个自然保护区分别用于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和保护以儒艮(儒艮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洋动物之一,属国家一级濒危珍稀哺乳类保护动物)和中华白海豚(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主的珍稀海洋生物及其栖息环境。该总体规划将占用一定数量的红树林林地。同时,港湾临海区域的海水养殖业也是规划区的特色海产品生产基地。因此,规划实施后将对区域的生态环境产生累积性和不可逆的影响。

请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一 规划区域、白沙河、污水处理厂、自然保护区的相关环境质量各应执行何种标准?为什么?

问题二 如何开展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问题三 影响该总体规划实施的环境制约因子是什么?

问题四 如何开展海洋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参考答案

问题一 规划区域、白沙河、污水处理厂、自然保护区的相关环境质量各应执行何种标准?为什么?

对于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应该分别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中的一、二级标准。其中:毗邻的山口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属于环境空气功能区一类区,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中的一级浓度限值标准。其他区域执行二级浓度限值标准。

对于近海海域的河口区域水环境质量:两处自然保护区的海水水质、海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均应执行一类标准。因为山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重点目标为保护红树林及其海洋自然生态系统,提高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以及保护自然景观。因此,其海水水质、海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执行一类标准。对于合浦儒艮自然保护区,其生态保护重点目标为保护以儒艮和中华白海豚为主的珍稀海洋生物及其栖息环境,其水体水质目标要求类型是一类。因此,其海水水质、海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也应该执行一类标准。

对于地表水体水环境质量:白沙河、长岭溪和尖岭河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的Ⅲ类标准。因为在白沙河的水东水闸上游,分别建有山口镇和白沙镇集中饮用水取水口。

对于城镇污水:规划区污水集中处理厂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

问题二 如何开展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水质监测断面的设置

白沙河水系是规划区的一条主要水系,由长岭溪和尖岭河等支流汇集而成。根据现场踏勘调查结果和这些水体的水流动方向,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2011)的规定要求、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的确定方法,以及水体水质评价目的,确定规划区白沙河及其支流的水质监测断面,具体如下:

对于白沙河地表水体:设置7个有代表性的水质监测断面。1#断面位于白沙河与长岭溪汇入口的白沙河上游500 m处,作为山口镇水厂取水口的对照断面。2#断面位于白沙河与长岭溪汇入口的白沙河下游1000 m处(即水东水闸下游),作为控制断面。3#和4#断面分别位于北部产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排污口的长岭溪上游和下游各500 m处,作为排污口的对照断面和控制断面。5#断面位于尖岭河与白沙河汇合口白沙河上游1000 m处,作为白沙河的消减断面。6#断面位于尖岭河与白沙河汇合口尖岭河上游500 m处,作为尖岭河的对照断面。7#断面位于尖岭河与白沙河汇合口白沙河下游1000 m处,作为白沙河的消减断面。

对于白沙河河口区域水体:至少设置3个有代表性的水质监测断面。8#断面位于白沙河入海口上游1000 m处,作为入海口上游的消减断面;9#和10#断面分别位于白沙河入海口上游两个支流距离入海口2000 m处,作为入海口上游的控制断面。

2.确定水质样品采集方案

(1)采样频次:在枯水期12月进行水质样品采集,每天采样1次,连续监测3天。同时监测河流流速、流量水文参数。另外,在大潮期间的涨潮和落潮时段,对8#和9#或10#断面取样1次。

(2)确定断面取样垂线:设置的主要依据为河宽。当河流断面形状为矩形或近似于矩形时,可按下列方法布设取样垂线。

①对于小河:在取样断面的主流线上设一条取样垂线。

白沙河支流尖岭河和长岭溪的河宽为3~10 m,水深为0.2~1.5 m,流速较慢,调查时流速约为0.1 m/s,流量为0.8 m3/s。

②对于大河、中河:河宽小于50 m者,在取样断面上距岸边1/3水面宽处,各设一条取样垂线(垂线应设在有明显水流处),共设2条取样垂线;河宽大于50 m者,在取样断面的主流线上及距两岸不小于5m并有明显水流的地方各设一条取样垂线,即共设3条取样垂线。

白沙河属于中型河流,平均河宽小于50 m,故共设2条取样垂线。

(3)确定取样点的水深。

垂线上取样点设置的主要依据为水深。取样原则如下:

①在一条垂线上,水深大于5 m时,在水面下0.5 m处和在距河底0.5 m处各取一个水样。

②水深为1~5 m时,只在水面下0.5 m处取一个水样。

③水深不足1 m时,取样点距水面不应小于0.3 m,距河底也不应小于0.3 m。

④对于三级评价的小河,不论河水深浅,只在一条垂线上一个点取一个水样,一般情况下取样点应在水面下0.5 m处,距河底也不应小于0.3 m。

因此,白沙河支流尖岭河和长岭溪水质断面只在水面下0.5 m处取一个水样;而白沙河自上游到入海口河口区域的水深深度不同,故在现场采样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3.确定水质现状监测因子及其分析方法

对于白沙河地表水体: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白沙河及其支流断面的水环境现状监测项目为水温、pH值、悬浮物(SS)、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硫化物、氨氮、硫酸盐、镍、铜、镉、砷、六价铬、汞、铅、锌、石油类共20项指标。其中化学需氧量、氨氮、生化需氧量3项为白沙河流域的特征污染因子。

对于白沙河河口区域水体:按照《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要求,选取监测因子包括水温、盐度、pH值、悬浮物、DO、CODMn、无机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非离子氨、活性磷酸盐、石油类、色度、总磷、总氮、BOD5、挥发酚、硫化物、汞、铅、镉、六价铬、总铬、砷、铜、锌等共24项指标。其中:化学需氧量、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这几项是该海域的特征污染因子。

当各断面的盐度小于3‰时,按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编写的《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和《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1—2019)中的有关规定进行监测采样和分析。

对于8#~10#断面,当盐度大于或等于3‰时,按《海洋监测规范第3部分: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GB 17378.3—2007)和《海洋监测规范第4部分:海水分析》(GB 17378.4—2007)规定的方法进行监测采样和分析。

4.评价标准

(1)对于白沙河地表水体:当各断面盐度小于3‰时,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的Ⅲ类标准。其中悬浮物浓度参考《地表水资源质量标准》(SL 63—1994)三级标准;硫酸盐、锰参考《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的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限值标准;镍暂无环境质量标准,仅留本底值,不做评价。

(2)对于白沙河河口水体:当8#~10#断面盐度大于或等于3‰时,执行《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中的第三类水质标准。

5.水质现状评价方法

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T 2.3—2018)所推荐的单项目水质参数评价法进行评价(具体见本章第三节)。当水质参数的标准指数大于1时,表明该水质参数超过了规定的水质限值标准,已经不能满足水质功能要求。水质参数的标准指数越大,说明该水质参数超标越严重。

问题三 影响该总体规划实施的生态环境制约因子是什么?

规划区南部产业园周边村庄的饮用水源均以井水为主,规划区用水需从合浦水库引水;同时,规划区部分地形为近岸滨海滩涂,使得管网施工存在较大的难度。现状调查发现,白沙河水环境质量不能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的Ⅲ类标准,水环境容量有限。因此,水资源是规划区的主要环境制约因子之一。(www.daowen.com)

规划区的最终纳污水体为近海海域,这些海域靠近山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洋生态环境敏感程度高。其区域海水水质应该执行《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中的第一类标准,但由于受白沙河、海水养殖等影响,水质不能稳定达到第一类标准。因此,这是规划区的另一个主要环境制约因子。

规划区涉及填海工程,会改变现有岸线及湿地生态系统,对港口的潮流、水势造成一定影响;规划区会占用一定面积的红树林,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不可逆的,这也是规划区的主要环境制约因子之一。

问题四 如何开展海洋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确定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初级生产力、叶绿素、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

2.设置调查站位

在现场踏勘的基础上,根据《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GB/T 19485—2014)、《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和《建设项目对海洋生物资源影响评价技术规程》(SC/T 9110—2007)中所规定的标准,设置调查站位。其中:潮间带设3个调查断面(每个断面在高、中、低潮带各设1个站位);海洋生态环境、鱼卵仔稚鱼、渔业资源现状和海洋生物质量现状的调查站位主要设置在山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站位数则依保证样本数的最低代表性而定。

3.采样方法和频率

(1)采样方法。

现场采样按照《海洋监测规范》(GB 17378—2007)、《海洋调查规范》(GB/T 12763—2007)的要求进行。

(2)采样频率。

海洋生态:对表层和底层的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进行一个航次的调查,采样1次(不分涨潮和落潮)。

潮间带生物:潮间带断面走向与海岸垂直,潮间带每条断面分高潮区、中潮区和低潮区,并在每个潮区布设1个站位,进行一个航次的调查。

生物体残毒:进行1个航次的调查,采集潮间带断面或渔业资源拖网的生物样品(每个站位尽量包括鱼类、虾类、贝类样品)。

渔业资源:对鱼卵、仔稚鱼和游泳生物进行一个航次的调查(不分涨潮和落潮)。

4.分析与评价方法

海洋生物质量分析项目及方法参照《海洋监测规范第6部分:生物体分析》(GB 17378.6—2007)中的规定。

海洋生态参照《海洋监测规范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GB 17378.7—2007)中规定的方法对叶绿素a、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进行分析与评价。

生物体污染物残留量分析与评价方法:贝类样品残毒含量的评价按照《海洋生物质量》(GB 18421—2001)中的相应标准进行;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样品残毒(除石油烃外)含量的评价标准采用《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程》中规定的生物质量标准;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样品石油烃含量的评价标准采用《第二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技术规程》(第二分册)中规定的生物质量标准。

5.结果分析

(1)海域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评价。

根据调查结果,调查期间叶绿素a含量中等偏低,表、底层叶绿素a的分布较为均匀,其高值区均出现在西南部水域。初级生产力总体为中等,变化范围为46.60~324.14 mg·C/(m2·d);其空间分布上与叶绿素a相似,初级生产力的高值区也出现在西南部水域。总体来看,整个调查海域叶绿素a含量中等,海域初级生产力水平为中等。

(2)浮游植物评价。

浮游植物优势种有3种:硅藻门的萎软几内亚藻(guinardia flaccida)、翼根管藻纤细变型(rhizosolenia alata f.gracillima)和甲藻门的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它们在大部分调查站位均有分布,其丰度之和占总丰度的83.78%。其中翼根管藻纤细变型为第一优势种,夜光藻次之。

浮游植物丰度处于中等水平,其丰度变化范围为11.76×104~1228.88×104cell/m3,平均为220.81×104cell/m3。调查海域的中部偏东区域浮游植物丰度较高。

浮游植物种类站间分布不均匀,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58,均匀度指数平均为0.46,多样性阈值均值为0.86。因此,除中部和东南角海域浮游植物多样性较差外,评价范围内其余大部分海域浮游植物多样性一般。

(3)浮游动物评价。

总体上浮游动物的多样性属较好水平。其中:全海域丰富度指数、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皮卢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阈值分别为2.96、3.44、0.72和2.46。栖息密度变化幅度较大,在228.33~40705.00 ind/m2之间变化,平均为13352.38 ind/m2;生物量变化范围为57.68~3048.54 mg/m2,平均值为1250.04 mg/m2

评价范围内浮游动物的优势种组成简单,由夜光虫和中华哲水蚤2种组成,且夜光虫的优势地位极为显著。

(4)底栖生物评价。

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较大,在1.2957~3.0270之间,平均为2.12;均匀度分布范围在0.75~1.00之间,平均为0.92。均匀度属较高水平,多样性指数属于中等水平。

底栖生物的总平均生物量为89.20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92.50尾/m2。生物量的组成以螠虫动物最高,为40.09 g/m2,占总生物量的44.95%;其次为鱼类、节肢动物、星虫动物、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栖息密度以环节动物、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相对最高,分别占总栖息密度的23.42%、18.92%和18.02%。

底栖生物的优势种共有4种,分别为裸盲蟹、洼颚倍棘蛇尾、无沟纽虫sp.和厦门文昌鱼。

(5)潮间带生物评价。

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较大,在1.12~2.98之间,平均值为2.03;均匀度的变化范围为0.66~0.97,平均值为0.82。

潮间带生物平均生物量为514.72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789.33 ind/m2。栖息密度以软体动物最高,其次为节肢动物。在垂直分布上,生物量高低排序为低潮区>中潮区>高潮区,栖息密度高低排序为高潮区>中潮区>低潮区。

潮间带生物的优势种有6种,分别为黑口滨螺、珠带拟蟹守螺、三角藤壶、日本大眼蟹、蛛网玉螺和隔贻贝。

(6)生物体污染物残留量评价。

在浅海拖网生物中监测的残毒因子包括铜(Cu)、锌(Zn)、铅(Pb)、镉(Cd)、铬(Cr)、砷(As)、汞(Hg)和总石油烃(TPHs)。其中:Cu、Zn、Pb、Cr和TPHs的检出率为100%,Cd的检出率为80.0%,As的检出率为46.7%,Hg的检出率为53.3%。

评价结果表明,采集到的所有样品中除1个鱼类样品的TPHs轻微超标外,其余样品所有残毒因子均没有超标情况出现。总体来看,本海域属于较为清洁的海域。

(7)鱼卵、仔稚鱼情况现状评价。

调查中采集到的鱼卵和仔稚鱼数量较少,优势种类不明显,以多鳞鱚、鲾属和鲷科数量较多。鱼卵数量以鲾属最多,其次是多鳞鱚和鲷科;仔稚鱼出现数量最多的是小公鱼,其次是多鳞鱚和鲷科。

平均密度鱼卵为1511粒/1000 m3,仔稚鱼为27.9尾/1000 m3;鱼卵在所有站位均有分布,仔稚鱼数量分布相对比较均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