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域生态基本特征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评价区的生态现状进行定量或定性的分析评价。评价一般采用文字和图样相结合的表现形式。
1.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1)在阐明生态系统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区域内生态系统状况的主要原因。评价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状况(如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主导生态功能)、生态系统面临的压力和存在的问题、生态系统的总体变化趋势等。
(2)分析和评价受影响区域内动、植物等生态因子的现状组成和分布。当评价区域涉及受保护的敏感物种时,应重点分析该敏感物种的生态学特征;当评价区域涉及特殊生态敏感区或重要生态敏感区时,应分析其生态现状、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等。
2.评价方法
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方法包括列表清单法、图形叠置法、生态机理分析法、指数法、植被覆盖度法和生物多样性评价法等。评价者可以根据评价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以下对其中部分方法进行介绍。
(1)列表清单法。
列表清单法的基本思路是将拟建项目的影响因素与可能受影响的环境因子分别列在同一张表格的行与列中,逐点进行对比分析,并逐条阐明影响的性质、强度等,由此分析拟建项目的生态影响。
(2)图形叠置法。
该方法是把两个以上的生态信息叠加到一张生态底图上,构成复合图,用以表示生态变化的方向和程度。有以下两种基本制图方法:
①指标法。
对拟评价的生态系统、生态因子或生态问题建立表征其特性的指标体系,并通过定性分析或定量方法对指标赋值或分级,再依据指标值进行区域划分,最后将区划信息绘制在生态底图上。
②3S叠图法。
将植被覆盖、动物分布、河流水系、土地利用和特别保护目标等主要生态因子信息绘制在地形图、地理地图或遥感影像图上,生成生态底图。在此基础上,将影响因子图和底图进行叠加,得到生态影响评价图。
(3)指数法。(www.daowen.com)
指数法是利用同度量因素的相对值来表明因素变化状况的方法,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规定的评价方法,因此同样可将其拓展到生态影响评价中。典型的生态现状评价常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进行。
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进行现状评价时,首先需要选定合适的评价标准,采集拟评价项目区的现状资料,如以同类型立地条件的森林植被覆盖率为标准,可评价建设项目区的植被覆盖现状情况。
除此之外,指数法还有生境质量指数、植被敏感性指数和生态隔离度指数等。在《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 192—2015)中,给出了评价城市生态环境状况的指数方法。
(4)植被覆盖度法。
植被覆盖度定义为植被冠层在地面上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面积的百分比,是反映地表生态系统和环境质量的重要监测指标。对植被覆盖度变化进行评价,既有助于探究植被生长的影响因子,又有利于分析生态环境变化状况。目前,可以利用遥感监测影像进行大尺度的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通常情况下,可以将植被覆盖度分为Ⅰ~Ⅴ五个级别,级别越高,表明生态环境状况越好。
(5)生物多样性评价法。
生物多样性评价是指通过实地调查,分析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的历史变迁、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评价目的是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通常用香农-威纳指数表征,计算式如下:
式中:H为样品的信息含量(彼得/个体),即群落的多样性指数;S为种数;Pi为样品中属于第i种的个体比例,如样品总个体数为N,第i种个体数为n,则Pi=n/N。
H越大表明某区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越丰富。
3.评价因子
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没有统一的评价因子,可以根据生态系统类型及评价目的选择相应的评价因子。
4.评价标准
可以根据生态系统类型和评价因子的不同,选择与评价因子对应的评价标准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