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时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在一定时期、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可以将环境系统自身的固有特征视为定值,则环境承载力随人类经济行为规模与方向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环境承载力的特征表现出时间性、区域性以及与人类社会经济行为的关联性,既是一个客观的表现环境特征的量,又与人类的主要经济行为息息相关。若将环境承载力看成一个函数,则它至少包含三个自变量——时间(T)、空间(S)、人类经济行为的规模与方向(B),三者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EBC=F(T,S,B)
要准确客观地反映区域环境承载力,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它是分析研究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根本条件和理论基础。
1.环境承载力分析的基本内容
对某区域的环境承载力分析,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供给的承载力和环境污染物承受能力的分析,其基本框架体系如图2-3所示。
图2-3 区域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框架体系
对环境污染物承受能力的分析,一般可以从环境容量方面进行;对自然资源供给的承载力分析,可以从资源利用现状方面进行。具体如下:(www.daowen.com)
(1)对于环境容量分析,通常包括大气环境容量和水环境容量分析。计算环境容量的基本依据是《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所确定的标准限值。目前,不管是环境影响评价还是生态环境规划,计算大气环境容量的对象主要是SO2、NO2、PM10和PM2.5;对于地表水体,考虑的环境容量对象主要是COD和氨氮。
(2)对于自然资源供给的承载力分析,通常包括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和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它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可预见的技术、经济水平、发展规模等密切相关,即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资源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
2.环境承载力分析的基本指标体系
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应该从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方面入手,即使在同一个地区,社会经济行为在层次和内容上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不应该也不可能对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中的具体指标作硬性统一规定,可以从社会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三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这体现了环境系统、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间的相互联系。因此,环境承载力分析的基本指标一般可分为三类:
(1)自然资源供给类指标,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2)社会条件支持类指标,如经济实力、公用设施、交通条件等。
(3)污染承受能力类指标,如污染物的迁移、扩散和转化能力,绿化状况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