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环境影响识别的对象
规划或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识别包括两大类:
(1)环境影响识别:水、气、土壤和生态等环境要素的识别;
(2)环境影响程度识别:极端不利、非常不利、中度不利、轻度不利和微弱不利。
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说明。
工业污染型:有毒的气体、水污染物,若明显,就采用监测方式;
生态型(非污染类):不明显,暂时不能判断。
2.环境影响类型
按照规划或拟建项目的“活动”对环境要素的作用属性,环境影响可以划分为有利影响、不利影响,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短期影响、长期影响,可逆影响、不可逆影响等。
在环境影响识别中,自然环境要素可以划分为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候、地表水质、空气质量、土壤、森林、草场、陆生生物、水生生物等,社会环境要素可划分为城市(镇)、土地利用、人口、居民区、交通、文物古迹、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健康以及重要的基础设施等。各环境要素可由表征该要素特性的各相关环境因子具体描述,构成一个有结构、分层次的环境因子序列。
不同类型规划或建设项目,其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方式是不同的。对于以工业污染物排放影响为主的工业类项目,有明确的有害气体和污染物产生,利用其产生的影响可追踪识别其影响方式;对于以生态影响为主的“非污染类项目”,可能没有明确的有害气体和污染物产生,需要仔细分析建设“活动”与各环境要素、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来识别影响过程。
3.环境影响程度
环境影响程度是指建设项目的各种“活动”对环境要素的影响强度。因此,在环境影响识别中,可以使用一些定性的,具有“程度”判断的词语来表征环境影响程度,如“重大”影响、“轻度”影响、“微小”影响等。这种表达没有统一的标准,通常与评价人员自身的文化素质、环境价值取向和当地环境情况有关。但这种表达对给“影响”排序、制定其相对重要性或显著性是非常有用的。(www.daowen.com)
在环境影响程度的识别中,通常按3个等级或5个等级来定性地划分影响程度。例如按5级划分不利环境影响如下:
1)极端不利
外界压力引起某个环境因子无法代替、恢复与重建的损失,此种损失是永久的、不可逆的。如使某濒危的生物种群或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资源遭受灭绝性威胁。
2)非常不利
外界压力引起某个环境因子严重而长期的损害或损失,其代替、恢复和重建都非常困难和昂贵,并需要很长时间。如造成稀少的生物种群濒临灭绝或有限的、不易得到的可再生资源严重损失。
3)中度不利
外界压力引起某个环境因子的损害或损失,其代替、恢复和重建是可能的,但相当困难且可能要较高的代价,并需较长的时间。对正在减少或有限供应的资源造成相当大的损失,使当地优势生物种群的生存条件产生重大变化或严重减少。
4)轻度不利
外界压力引起某个环境因子的轻微损失或暂时性破坏,其再生、恢复与重建可以实现,但需要一定时间。
5)微弱不利
外界压力引起某个环境因子暂时性破坏或受干扰,此级敏感度中的各项是人类能够忍受的,环境的破坏或干扰能较快地自动恢复或再生,或者其代替与重建比较容易实现。
环境影响程度和显著性与拟建项目的“活动”特征、强度以及相关环境要素的承载力有关。有些环境影响可能是显著的或非常显著的,在对项目做出决策之前,需要进一步了解其影响的程度,所需要或可采取的减缓、保护措施以及防护后的效果等;有些环境影响可能是不重要的,或者说对项目的决策、项目的管理没有什么影响。环境影响识别的任务就是要区分、筛选出显著的、可能影响项目决策和管理的、需要进一步评价的主要环境影响(或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