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线设计的一般原则
(1)每一检查点中心应有地物和植被等特征物供寻找。
(2)每一检查点附近最好有可能成为辅助寻找目标的地形。
(3)检查点与两个相邻检查点连线的夹角不小于90°。
(4)在空旷无任何参照物的情况下不允许出现设点。将检查点圆圈设计在平行的等高线上也不适宜,特别是在比例尺较小的情况下,容易对运动员造成误导。
(二)初级阶段的路线设计
初级阶段的路线设计可参照教学路线设计。
(三)高级阶段的路线设计
高级阶段的路线设计,要求检查点地物或植被较小,不明显,远离道路;每个路段可供选择的路线长度为2.5~8 km,运动方向要富于变化。
教练员必须根据运动员的不同水平来设计不同难度的路线。设计路线时必须进行实地考察,考虑各种可能因人为因素出现的影响运动员竞赛的障碍因素以及植被情况的变化等。不能选择必须经过共同区域到达的位置放置检查点,将检查点设在一个有围墙围着且只有一个门进出的小区域内更是不合理的。
(四)好的路线设计的基本特征(www.daowen.com)
(1)各路段长度、难度和方向要富于变化,总的路线难度应适合参赛选手的水平;能综合考验参赛者的智力、技巧和体力,同时保证比赛的趣味性。
(2)两个检查点间距离长短的变化。长距离点间一般设计为便于参赛者快速奔跑,路线选择较少,易通行,非常考验参赛者体力。
(3)两个检查点间难度的变化。短距离点间难度大,路线选择多,常常要进行穿越或绕行,要求参赛者充分利用指北针进行比赛,考验参赛的分析判断能力、快速反应能力以及记忆能力。
(4)两个检查点间可供选择的路线多少的变化。
(5)各路段方向的变化。比赛路线虽然通常被设计为环形,但各路段间的方向应富有变化,时左时右。图6-2(b)的路线设计2就优于图6-2(a)的路线设计1。
图6-2 不同路线设计
(五)竞赛起、终点的确定
起、终点的确定主要取决于赛事规模的大小,要考虑运动员出发前、比赛结束后应安排在什么区域。后续的运动员不应该能看到前面运动员出发的方向,以保证公平性。
目前,为了提高比赛的观赏性,起、终点常常设置为同一地,但如果起、终点区域较空旷,则起、终点不能靠得太近,以保证公平,防止作弊。最后一个点离终点要近一些,一般在200~300 m左右,这样有利于运动员冲刺,也有利于拉引导带,控制终点现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