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认为难度大的定向路线就是好的路线,初学组别和高级组别的定向路线必须有明显区别。因此,在教学和训练中要分层次,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开设定向运动理论课程。
(二)根据地形特征设置合理检查点位置
检查点是学生或者运动员寻找目标点和确定站立点位置的依据,既要体现公正,又要尽可能地展现学生的技能掌握水平。设计检查点位置的依据是图上是否有相应的地图符号的地形位置,附近是否有可以成为辅助捕捉目标的地形。
(三)根据路段距离的需要设置检查点
相邻两检查点除非地形细部有明显区别,否则其间隔不得过密(一般在小于1∶10000,比例尺地图上不得近于100 m;而在大于1∶50000或百米定向中检查点间隔视情况而定)。在百米定向教学中的检查点有其特征性的位置和特殊性的要求。
(四)路线的方向和长度要有一定的变化
即检查点与检查点之间的距离要有长有短并有路线可选择性。这主要是为了考验学生在定向技能上的方向感和距离感。(www.daowen.com)
(五)路线要具有可选择性
可使运动员独立思考,认真判断地形,分析利弊。根据体能、技能状况作出相应的选择。
(六)防止“锐角现象”
为了防止前一名学生在找点过程中或行进时不能被后续向该点奔跑的学生发现而客观上提供帮助(注意“锐角现象”不能单纯理解为图上路线形成的角度小于90°)可以采用增加辅助引导点的方法来避免“锐角现象”。
(七)起点终点的位置要恰当
起点是人员较集中地域,全班同学都集中在此准备出发,因此起点必须要选择适合教学的场地,一般符合地形平坦、面积较大的要求,以保证有足够容量;遮蔽性要好,如果是教学比赛,更应该注意隐蔽性。任何位置都不能通视赛区,且到第一检查点间有足够遮蔽物,使学生尽快在出发后身影消失,以保证公平比赛等;终点地域也必须空旷,展望良好,便于教师工作和其他学生的参观。最后一个检查点与终点间的设置应相对简单,可画一个标记表明学生已到达终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