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定向运动地图简介及重要性

定向运动地图简介及重要性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定向运动地图简介地图是地球表面从空中鸟瞰的简缩图。尽管在任何一张地图上都可以进行定向运动,但为了定向运动本身,还需制作专门的定向运动地图。定向运动地图更加准确、详细,能使运动员更容易比较地图上的符号标记与实际地形中的实物。要参加定向运动,首先必须会看地图。

(一)定向运动地图简介

地图是地球表面从空中鸟瞰的简缩图。地图上标明的比例尺说明地图被缩小了多少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过各种各样的地图,他们不但颜色和符号各不相同,而且质量也各不相同,有些简单、粗略,有些更精确、详细。尽管在任何一张地图上都可以进行定向运动,但为了定向运动本身,还需制作专门的定向运动地图。定向运动地图更加准确、详细,能使运动员更容易比较地图上的符号标记与实际地形中的实物。

地形:地物和地貌的总称。

地物:地球表面自然形成和人工建造的固定物体,如江河、湖泊、道路、村庄等。

地貌: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各种状态,如山地、平地等。

地形图(简称地图)则是按一定的比例尺,用规定的符号表示地物、地貌平面位置和高程的正射投影图。它是定向运动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要参加定向运动,首先必须会看地图。定向运动所用的地图是由地图比例尺、地物符号、地貌符号、指北方向线和图例注记五大要素组成的。

(二)定向运动地图比例尺

地图上某线段长与相应的实地水平距离之比,叫地图比例尺。地图比例尺=图上长/相应实地水平距离,如某幅图的图上长为1 cm,相应实地的水平距离为100 m(10000 cm),则这幅地图是将实地缩小10000倍测制的,1与10000之比就是该图比例尺,叫1∶10000或1∶10000地图。

1.地图比例尺的大小与特点

比例尺只是一种纯粹的比值,因此相比的两个量须取同样的单位,单位不同不能成比。

“大比例尺图”“小比例尺图”的区别按比例尺的比值衡量。比值的大小可依比例尺分母来确定,分母小则比值大,比例尺就大;分母大则比值小,比例尺就小。如1∶10000大于1∶15000,1∶20000小于1∶10000。

一幅地图,当图幅面积一定时,比例尺越大,其包括的实地范围就越小,图上显示的内容就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图幅包括的实地范围就越大,图上显示的内容就越简单,如1∶10000地图上的1 cm2相当于实地10000 m2

比例尺越大,图上量测的精度越高;比例尺越小,图上量测的精度也就越低。

2.图上距离的量读

(1)用直尺量读。当利用刻有“直线比例尺”的指北针量读时,可根据刻在尺上的数值在图上直接读出相应实地的距离。当利用“厘米尺”量读时,要先从图上量取所求两点间的长度,然后乘以该图比例尺分母,即得出相应的水平距离(需将结果换算为米或千米):

实地距离=图上长×比例尺分母

例如,在1∶15000图上量得两点间的距离为5 cm,则实地水平距离为:5 cm×15000=750 m,当量算某两点间的弯曲(如公路)距离时,可将曲线切分成若干短直线,然后分段量算并相加。直尺量读法精确度高,但不便于在奔跑中使用。

从图上量取的距离不论是直线还是曲线,都是两点间的水平距离。如果实地的地形起伏很小,从地图上量算的实地距离就接近于实地距离。起伏越大,量算的距离就越小于实地距离,并且还应该考虑实际奔跑的路线并非直线。因此,当需要精确计算图上两点间的距离时,必须根据地形的起伏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将图上量得的距离加上适当改正数。为便于实际应用,表1-1至表1-3介绍几种改正数据,以供参考。

表1-1 坡度改正数表

坡度改正数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增大,按其理论推算,其应改正的数值如表1-1所示。由于实地坡面并不是一个均匀的坡面,加之道路多有弯曲,所以理论改正数与实际要改正的数仍有较大差别,根据在一般地形上的实验,应改正的数值如表1-2所示。

表1-2 坡度与弯曲改正数表

如果对距离只求概略的了解,可以根据表1-3经验数据进行改正。

表1-3 一般经验改正数表

计算公式为

实际距离=水平距离+水平距离×改正数

例如,从图上量得两点间水平距离为5 km,平均坡度为8°,则实地距离为

5+5×10%=5+0.5=5.5 km

(2)用手量读。用手量读就是提前测量好并熟悉自己的手指(骨节或指甲等)的宽度、长度或厚度等,在比赛中替代直尺的作用。此方法有不够精确的缺点,但使用时方便快捷。类似的还有对自己头发的粗度的测量,熟悉它的尺寸对判断图上的细微距离更为有用。

(3)目估法。目估法又叫心算法。这种方法在定向运动比赛中最有实用价值。要掌握它,需要具备下述两方面的能力。

①能够精确地目估距离,包括图上的距离和现地的距离:在图上,能够辨别0.5 mm以下尺寸的差异;在现地,目估距离的误差不超过该距离总长度的1/10。例如,某两点间的准确距离为100 m,目估出的距离应在90 m~110 m(国际定向运动联合会对测图人测距的要求是误差在5%以内)。

②熟知图上几种常用的单位尺寸与相应实地水平距离的对应关系,如:在1:10000的地图上,1 mm相当。实地10 m;2 mm相当。实地20 m,1 cm相当。实地100 m。一些换算关系如表1-4所示。

表1-4 图上与实地的换算关系

(三)定向运动地图符号

地图符号是地图与用图者对话的语言,是我们获取现地地形信息的唯一渠道,因此完整、准确地识别符号是正确使用地图的前提。识别符号不能靠机械记忆,需要了解它们的制定原则,了解符号的图形、色彩和表意之间的逻辑联系,这样才能根据符号联想出每一种地面物体的外形、特点以及对我们的意义。

1.符号的分类与颜色

如同其他地形图一样,定向运动地图也要求完整而详细地表示地貌、水系、植被、建筑物、道路和行政境界,即所谓“地图的六大要素”。以下是国际定向运动联合会(以下简称“国际定联”)根据定向运动比赛的特殊需要,将定向运动地图的符号分成的七个类别。

(1)地貌,用棕色表示。这类符号还包括:土坎(崖)、土墙、冲沟、小丘、小凹地、坑洼等表示地面详细形态的专门符号。如图1-14所示。

图1-14 地貌符号

(2)岩石与石块,用黑色+灰色表示。岩石与石块是地貌的特殊形式。它们既可以为读图与确定点位提供有用的参照物,又可以向参赛者表明是危险还是可奔跑的通行情况。为使它们明显地区别于其他地貌符号,这类符号使用了黑色(仅石坪用灰色表示)。如图1-15所示。

图1-15 岩石与石块的符号

(3)水系与湿地(淤泥地、沼泽地)用蓝色表示。这类符号包括所有露天的明水系。当伴有水生或沼泽生的植物时,可与相应的植被符号配合表示。如图1-16所示。

图1-16 水系与湿地的符号

(4)植被用空白或黄色+绿色表示。由于植被能影响人的视野和运动速度,但也可以给读图提供重要的参照物,所以定向地图对植被的情况做了详细的区分。如图1-17所示。

图1-17 植被符号

(5)技术性符号用黑色+蓝色+棕色表示。技术性符号在所有类型的地形图上都是重要内容,在定向图上主要有磁北线、地图套版线、高程注记等。如图1-18所示。

图1-18 技术性符号

磁北线是地图上表示地磁的方向线。它不仅可以用来标定地图的方向、确定寻找目标的方向,还可以用于概略地判明比赛路线的方向和距离。

磁北线在图上用0.14 mm(黑色)或0.18 mm(蓝色)的平行线表示。在1∶15000的定向地图上,两相邻磁北线间的距离一般相当于实地500 m(33.3 mm)。除非遇上重要特征物会被遮盖的情况,磁北线必须在图上呈南北方向地贯通整个赛区。

套版线:彩色地图是通过多次印刷完成的(有多少个色就需印刷多少次)。为了保证不造成地图成品失真、失准,必须使用套版线来“规矩”印刷的各个环节。

国际定联规定:在定向地图的外框范围内的非对称位置上,至少要绘制三个套版线。理论上,不同颜色版次的套合误差应为零(不同色的套版线完全重合)。但为实际印刷操作考虑,套版误差允许在0.2 mm(1∶15000图实地为3 m)以内。作为使用者,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套版线的误差大小,判断地图的质量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

高程注记可用于了解某个地点的高程(海拔高)和计算参照物的高差。等高线上的和水面的高程注记不标明点位,它们的高程注记的字头方向基本上是朝北的(向上)。

(6)比赛路线符号用紫色表示。比赛路线及其通行、障碍、危险、保障等的情况在一般的定向比赛时是用手工绘制在地图上的;但高级别、大规模的比赛则会用套印的方法将这些情况印刷在地图上。如图1-19所示。

图1-19 比赛路线符号

(7)人工地物,用黑色表示。包括各种道路、房屋、围栏等符号。如图1-20所示。

图1-20 人工地物符号

2.符号的大小与相互关系

地形符号的大小标明物体的实际尺寸和可准确利用的点、线,是区分依比例尺和不依比例尺符号的界线,如独立房屋,若图上尺寸为0.3 mm×0.5 mm,为不依比例尺的独立房屋,用图时只有中心点的位置准确;若图上尺寸大于0.3 mm×0.5 mm,则为依比例尺的独立房屋,现地用图时,可利用其房屋拐角点。熟悉这些尺寸界线对于实际用图是很重要的。

为了完整而详细地表示出地形,同时又能保证定向地图的清晰易读,国际定联规定了定向地图符号的最小尺寸以及当它们相互靠近时的关系处理原则与最小间隔。

符号的大小、线条的粗细、符号间最小距离的规定都是以日光条件下的正常视力和当今的印刷技术水平为依据制定的。

以1∶15000比例尺图为例。同色线形符号之间的最小间隔:棕色、黑色为0.15 mm;两个相邻的蓝色线形符号:最小间隔0.25 mm;最短的点状线形符号:至少由两个点构成;最短的虚线形符号;至少有两段线条;点状线围起来的符号:直径至少1.5 mm,有5个点;色块符号的最小面积:蓝色、绿色、灰色、黄色以专色印刷的色块从0.5 mm2,黑色的点状网屏为0.5 mm2,蓝色、绿色、黄色的点状网屏为1.0 mm2

当若干小而重要的地物紧靠在一起,即使采用符号允许的最小尺寸表示它们,也难避免造成符号的交叉、重叠。这时只能对它们实行移位、取舍等制图方法的处理。图1-21显示对符号进行“合理移位”之后,符号间仅保持了相互位置关系的正确性。

图1-21 对靠得太近的符号只能“合理移位”

3.符号的图形特点

无论何种地物,它们在现地的平面形状特点都可以被理解为面状的、线状的和点状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发现图上各种符号的图形特点与实地地物的形状特点之间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并且一一对应。

(1)点状符号。这类符号在实地的面积或体积通常较小,但他们的外形或功能具有明显的方位作用,是参赛者在行进中的重要参照物。例如,坟、石、块、塔形建筑物、井等,用不依比例尺描绘的图案符号或点状符号表示这类物体。在图上,点状的符号本身并不指明地物的大小或它所占有的面积,因此不能进行量算。这类符号拥有自己的“定位点”,即地物在现地的精确位置。见表1-5,其具有以下特点。

表1-5 符号的精确位置(定位点)

①所有点状符号所表达的点状特征在地图上的精确位置定位于点状符号的重心

②通过不同颜色的组合,同一符号可分别表示地貌(棕色)、岩石(黑色)、植被(绿色)和人造物(黑色)。

③特殊人造特征符号可以根据实地人造特征的实际情况进行定义,并在图例中进行说明。

(2)线状符号。定向地图中线状符号用来表达线状特征,它将线状特征分为三类:可快速奔跑的交通网、有导航作用的空中缆线、妨碍通行的地貌和地物特征。其表达形式具有以下特征。

①为交通网提供了详细的分类表达形式。

②可能妨碍通行的地貌和地物特征分为可通行和不可通行两类,如可通行和不可通行的土崖和悬崖,可通行和不可通行的水道,可通行和不可通行的土墙、围墙、栅栏及树篱,等等。可通行与不可通行是相对标准,主要取决于制图人员的判断。但是,在定向比赛中,如果强行通过在地图上被表达为不可通行的障碍物,将被取消比赛资格。

(3)面状符号。定向地图中,面状符号用来表示呈区域性分布的特征,可以分为可通行和不可通行的区域两大类来表达。可通行的面状特征又在开阔地、林地(包括下层丛林)、水体、地貌的基础上进一步按易跑性或易跑性与通视度来分类表达。其表达形式有以下特征。

①开阔地按易跑性和通视度被依次分为开阔地(图1-22B点)、半开阔地(图1-22C点)、凌乱开阔地(图1-22D点)、凌乱半开阔地(图1-22G点)及耕地(耕地是季节性可通行区域,如图1-22A点)。

②开阔地符号可以与表达下层丛林的符号(慢跑灌木林和难跑灌木林)组合起来对地面易跑性和通视度进行表达,如带有慢跑灌木林的凌乱开阔地(图1-22E点),带有难跑灌木林的凌乱开阔地(图1-22F点),带有慢跑灌木林的凌乱半开阔地(图1-22H点),带有难跑灌木林的凌乱半开阔地(图1-22K点)。

图1-22 开阔地的易跑性和通视度表达形式

③林地(含下层丛林)按易跑性和通视度,以相同地貌中小路上的奔跑速度为标准(100%),分为开阔地能以80%~100%标准速度奔跑的易跑林;开阔易跑林地中通视度好的,能以60%~80%标准速度跑的慢跑灌木林;开阔易跑林地中通视度好的,能以20%~60%标准速度通行的难跑灌木林;通视度一般的,能以60%~80%标准速度跑的慢跑林地;通视度差的,能以20%~60%标准速度通行的难跑林地;通视度差的,只能以1%~20%标准速度通行的难通行林地;通视度差不能通行的林地。

④水体按可通行性分为不能通行的水体,能通行的水体,不能通行的沼泽,可通行的沼泽,可通行的不明显的沼泽。

⑤地貌按易跑性分为可奔跑的露岩地、砾石地、坑穴地、开阔的沙地和石块地。

4.符号的识别

地形符号包括地物符号与地貌符号,种类多、数量大,但只要了解其设计规律并掌握一定要领,就能快速识别,增强记忆。

(1)按象形识别。设计地形符号遵从了象形原则,如庙、亭、钟楼,按它们的大屋顶形状构图,气象站取风向标图形,水(风)车按水轮(或风叶)的形状绘制。所以识别、记忆符号,要从符号构图的象形角度去联想所代表的物体。

(2)依含义分析。设计符号时注意了图形与含义的联系,如独立房符号上方绘有闪电标志,它应该是变电所;江河中(旁)的箭形符号表示水体流向;棱角明显的三角块表示石块地。所以从含义上分析和记忆符号,能达到快速识别和牢固记忆的目的。(www.daowen.com)

(3)从逻辑角度判断。设计符号时顾及了图形组合的逻辑推理。通常符号的基形体现同类物体的共性,局部变换则显示具体物体。通常规定:虚线符号表示不稳定、无实体、临时性或废弃的物体,如小路、时令河、季节性棚房与破坏房屋;而实线符号表示稳定、实地可见、长久或完整的地物,如铁路、城墙、房屋等。齿线符号表示陡面,它与其他符号相配合或用不同颜色表示,则构成具有陡面性质的多种地物符号。例如,与水系符号相配合,可构成有滩陡岸、无滩陡岸、堤岸等符号;与道路符号相配合,可构成路堤、路堑符号;与地貌符号相配合,可构成陡岸、冲沟等符号自身封闭,还可构成土堆、坑穴等符号。短平等线符号表示水系两岸线间的建筑物,稍加变化或用不同颜色表示,可构成相同含义的多种符号,如短平等线两端绘有向外的短线,表示桥梁;中间开两个口,为水闸符号;若用蓝色描绘,为输水槽符号。所以,掌握符号的构图逻辑,有利于识别和记忆许多派生符号。

5.认识符号应注意的问题

在定向图上,对于一组属性相近的地物,通常只规定一个基本符号,然后根据这些符号的不同分类,分别使用不同的颜色。在识别符号时,注意不要搞混。因此,定向活动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单色地图。如表1-6所示。

表1-6 图形相同的符号

为了表示某些同类地物之间的差别,一般只将它们的基本符号做一些局部的改变或方向调整,在认识这些符号的时候应特别仔细,注意符号本身或其与周围地形之间的细微差别。如表1-7所示。

表1-7 符号的细微差别

当若干同类符号以某种有规律的排列方式来表示地物时,它们所反映的只是地物的性质和范围,并不代表地物的个数和精确位置。如表1-8所示。

表1-8 符号的排列组合

某些地物,虽然它们的性质相同,但当它们的长度、宽度或直径不同时,图形特点将会改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就说明,面状地物、线状地物或点状地物,虽然它们的符号在图上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但在现地,除非具有足够的经验,否则就不易看出它们的区别。如表1-9所示。

表1-9 符号图形的转化

(四)定向运动地图地貌

地貌是地表的高低起伏状态,如山地、平地、凹地、谷地等。当然也包括一些附属于它的地物,如小丘、土崖、沟壑等。

定向地图采用等高线法表示地貌,能够熟练地应用等高线图形理解地貌对定向运动参与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定向地图上的所有要素都是建立在地貌的基础之上,并与地物形成各种关系。比如,地物的分布、比赛路线的方向和距离等都要受到地表起伏、变化的制约和影响,而且在地物稀少的地方及森林中,地貌就是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行进参照物,是参赛人最基本(概略定向的依据)、最稳定(现地变化最小)、最可靠(双脚随时能感受到它)的向导。

要想在野外充分利用定向地图上表示的地貌,必须首先弄懂等高线显示地貌的方法和学会运用等高线研究地貌的方法。

1.等高线显示地貌的方法

(1)等高线的高程起算规定。1987年以前,我国高程起算采用的是“1956年黄海高程系”,之后,改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以国家规定的高程基准面为基准,高于该面为正,低于该面为负(负值前要加负号)。以该面起算的高程叫真高,也叫海拔高程或绝对高程。地物、地貌由所在地面起算的高度叫比高,它是相对高程的一种。起算面相同的两点的高程之差叫高差,如图1-23所示。

图1-23 高程、高差和高程起算面

(2)等高线表示地貌的原理。设想把一座山从底到顶按相等的高度一层一层地水平切开(图1-24),这样,在山的表面就形成许多大小不同的截口线,并随地貌的形态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弯曲形状。再把这些截口线垂直投影到同一平面上,便形成一圈套一圈的曲线,构成等高线图形。这些曲线的数量、形态完全与实地地貌的高度(差)和起伏状况相一致。

如果切割山体的每个水平截面都具有各自的海拔高度,那么我们就不难看出,等高线实际上就是由高程相等的各点连接而成的曲线。

图1-24 等高线和等高距

(3)等高线表示地貌的特点。

①在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程相等,并各自闭合。所以图上每一条等高线都代表实地一定的高程,并有准确位置。

②在同一幅图上,等高线多,山就高;等高线少,山就低;凹地则与此相反。所以,通过图上等高线的多和少,能判断出山的高低、凹地的深浅。

③在同一等高距条件下,等高线间隔密,实地坡度陡;等高线间隔稀,实地坡度缓。所以图上等高线的疏密变化可以反映实地坡度的陡缓。

④图上一组等高线弯曲形状与相应实地地貌形状相似。

(4)等高距的规定。等高距是相邻两个水平截面之间的垂直距离。等高距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貌表示的详略。等高距越小,等高线越多,地面表示就越详细;等高距越大,等高线越少,地貌表示得就越概略。由于实地地貌的起伏与切割程度的千差万别,适合显示平坦地区的等高距在显示山区时就可能会出现等高线密集甚至重合的情况;反之,适合显示山区的等高距在表示平坦地区时又可能会出现等高线过于稀疏的情况。同时,等高线的疏密还会影响到地图的清晰性和易读性,因此,国际定联对定向地图的等高距做出了专门规定,并要求将等高距说明印制在每张定向地图的显著位置上。例如,国际定联规定:定向运动地图的标准比例尺为1∶15000,等高距5 m;在大面积的平缓地形上,其他地物又不多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2.5米的等高距,但不得在同一张图上使用两种等高距。假如上述标准比例尺及其等高距的地图还不够详细,也可考虑使用1∶10000比例尺和其他等高距,但需经过国家定向运动协会的地图委员会批准。

(5)等高线的种类和作用。等高线有基本等高线、加粗等高线、辅助等高线三种。

基本等高线用0.14 mm的棕色线表示,并按规定的等高距显示地貌的基本形态。加粗等高线用0.25 mm的棕色线表示。它是为了便于计算高差,从平均海水面起,每隔四条基本等高线描绘一条的曲线,又称“计曲线”。辅助等高线用0.14 mm粗的棕色虚线表示,它是按约1/2的等高距测绘的曲线。它可以提供更多有关地表形态的信息。如图1-25所示。

图2-25 等高线的种类

(6)示坡线。示坡线是顺着下坡方向绘制并与等高线垂直相交的小短线。它通常绘在等高线最有特征的弯曲上,如山顶、鞍部或凹地底部,以及在读图困难、有必要表明下坡方向的地方。如图1-26所示。

图1-26 示坡线

(7)地貌的基本形态及识别.地貌的每一种形态都有一个独有的等高线图形。等高线上任一微小的弯曲都可以像符号那样,向我们表明地貌的特征。表1-10表示了定向地图上常见的几种地貌基本形态及其等高线图形。

地貌形态千姿百态,多种多样,但它们都是由山顶、山背、山谷、凹地、鞍部、山脊等地貌元素组成的。不管地貌多么复杂,只要掌握了识别地貌元素的基本要领,即能识别各种地貌形态。

表1-10 地貌的基本形态及其等高线图形

续 表

①山顶。山的最高部位叫山顶。山顶依其形状可分为尖顶、圆顶和平顶三种。图上表示山顶的等高线是一个小环圈,环圈外通常绘有示坡线。顶部环圈大,从顶部向下等高线由稀变密,为圆山顶;若顶部环圈小,从顶部向下等高线由密变稀,为尖山顶;如果顶部环圈不仅大还有宽阔的空白,向下等高线变密,则为平山顶。

②山背。山背是从山顶到山脚的凸起部分。下雨时,雨水落在山背上向两边分流,所以最高凸起的棱线又叫分水线。表示山背的等高线以山顶为准,等高线向外凸出,各等高线凸出部分顶点的连线就是分水线。

山背依外形分为尖山背、圆山背和平齐山背三种。尖山背等高线依山背延伸方向呈尖状;圆山背等高线依山背延伸方向呈弧状;平齐山背等高线依山背延伸方向呈平齐状。

③山谷。山谷是相邻两山背之间的低凹部分。由于山谷是聚水的地方,所以最低凹入部分的底线又叫合水线。表示山谷的等高线与山背相反,以山顶或鞍部为准,等高线向内凹入(或向高处凸出),各等高线凹入部分顶点的连线就是合水线。

④凹地。比周围地面低下,且经常无水的地方叫凹地。表示凹地的等高线是一个或数个小环圈,并在环圈内通常绘有示坡线。

根据山谷横剖面的形状,分尖形山谷、圆形山谷和槽形山谷三种。尖形谷的横剖面是上部宽敞,底部尖窄,等高线图形为“V”形;圆形谷的横剖面是下部宽敞,底部近于圆弧状,等高线图形为“U”形;槽形谷的横剖面如同水槽,是上宽下窄的几何梯形,等高线图形为“口”形。

⑤鞍部。鞍部是相连两山顶间的凹下部分,其形状如马鞍状。

⑥山脊。山脊是由数个山顶、山背、鞍部相连所形成的凸棱部分。山脊的最高棱线叫山脊线。地形图上,依山脊线上诸山顶、山背和鞍部的不同形态,可以判断山脊的宽窄与坡度的大小,以及翻越鞍部的难易程度。

2.利用等高线研究地貌的方法

(1)地貌起伏的判定。学会判定地貌的起伏是对利用等高线研究地貌的最起码的要求。判定地貌的起伏也就是判定现地地貌的斜坡方向,因此开始训练识别等高线时,首先就应该注意学会利用示坡线、标高点、河流、等高线注记和图形等快速判明斜坡的升降方向。如图1-27所示。

图1-27 地貌起伏的判定

另外,山的等高线图形一般山脚处较疏,山的中上部则较密。因此,上坡方向就是等高线图形由疏变密的方向,下坡方向就是等高线图形由密变疏的方向(在中国和大部分亚洲地区基本如此)。

(2)高程和高差的判定。高程判定是判定地面上某点的海拔高度;高差判定是判定地面上某两点的海拔高度之差值。判定高程和高差都要依靠图上的高程注记和等高线。

①高程判定:某点在等高线上,它的高程就是该等高线的高程。

某点在两等高线之间约1/2处,它的高程就等于下面那条等高线的高程加上半个等高距。如图1-28中的巨石,高程约为137.5 m。

图1-28 高程和高差判定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估算出位于两等高线之间约1/3、1/5或其他位置上的任意点的高程。

需要说明的是,在定向运动的比赛中,判定高程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对参赛者来讲,判明自己距离参照物之间的高差才有实际的作用。

②高差判定。学会了上述判定高程的方法,判定高差就变得较容易了。

当两个点位于同一斜面上时,只要数一下等高线的间隔数量(乘上等高距),并加上余高,即可求出两点间的高差。

当两个点不在同一斜面上时,先分别求出它们的高程,然后用大数减去小数,也就求出了两点间的高差。

(3)斜面形状和坡度的判定。判定斜面形状和坡度在定向运动比赛中的作用主要是可以帮助参赛者避开消耗体力过大的地形。同时,特征明显的地貌斜面形状又是良好的行进参照物。

根据等高线显示地貌的原理,利用最简单的方法—目估法判定斜面形状和坡度是可能的。

斜面形状可根据等高线图形的疏密变化直接判定,如表1-11所示。

表1-11 斜面形状及其等高线图形

坡度要根据图上等高线间隔的大小判定。在1∶1.5万,等高距为5米的标准定向地图上,可按下式求出斜面的概略坡度:

α=19°÷d

α=坡度,d=图上两条相邻等高线的间隔(单位:mm)

几个常见尺寸相应实地的坡度(近似值):

2 mm为9.5°;1 mm为19°;0.5 mm为38°。

注意:此方法在d值小于0.5 mm时不宜采用。原因是d值越小,估算坡度的误差就越大。

(4)地貌结构的判定。学习判定地貌的结构,也就是要学会综合、完整地了解一定区域内地貌的相互关系和位置的方法。熟练地掌握地貌结构的判定方法,这对定向比赛中灵活自如地运用“概略地形”的技术很有帮助。

判定地貌的结构首先应利用图中明显的标高点、河流、谷地等,概略判明区域的总的升降方向并弄清楚大的地貌的起伏、分布规律,然后,将主要注意力放到弄清楚地貌的结构线(如山脊线等)、特征线(如坡度变换线等)和特征点(如山顶、鞍部等)的平面位置和高度、坡度的比较上。

为了学会地貌结构的判定,在学习期间,可以运用粗细不等的实线和虚线、圆圈、“×”等,在图上分别标出大小等级不同的山脊(山背)、山谷、山顶和鞍部,借此建立对地貌结构的基本概念,并由此分析研究它们对运动的影响。

(五)定向运动读图规则和应注意的问题

1.读图的一般规则

(1)完整、正确地理解定向地图。定向地图不是地面客观存在的机械反映,它是制图人采用综合、概括、夸大、取舍、移位等制图方法完成的。因此,图上物体的数量、形状、大小、精确位置等与实地并非总是完全一致的。

例如,在多种地物聚集的地方只表示了对运动有价值的地物,其他地物通常不表示或有重点地选择表示;山背上、河岸边的细小凸凹,图上不可能全部表示,仅表示出了它们的概略形状;公路、铁路等线状地物,其符号的宽度是夸大了的。地图比例尺越小夸大程度越高,这必然引起线状地物两旁其他符号的移位,因此这些符号的位置就不可能十分精确。

(2)有选择地了解地图的内容。读图时不能漫无边际什么都看,而应有选择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与解决如何定向和越野跑问题有关的地域和内容上。可以先综合扫视一下图上的比赛地域,而后确定需要重点考察的内容,进而获取需要的信息。

(3)对各类符号进行综合阅读。不能孤立地看待地物或地貌的单个符号,而应将它们与地貌和其他地形要素联系起来阅读。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了解它们的性质,还要了解它们之间的方向、距离、高差等空间位置关系,从而明确这些要素对比赛的综合影响。

(4)注意读图与记图的关系。读图时,要边理解边记忆,对在比赛中可能有助于判明方向与确定站立点的各种要素更应如此。有效的读图应转变为这样一种能力:比赛中不必过多而频繁地查看地图就能在自己的意识中清楚地再现从图上得到的信息,并根据自己的记忆快速而准确地确定自己在图上的位置、下一步的运动路线和方向。

(5)考虑现地的可能变化。虽然定向地图的测制十分强调现势性,但人工或自然的原因造成地形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有时甚至是十分迅速的。因此,读图时必须根据图廓外注明的测图时间,考虑图上表现内容落后于现地变化的可能性。一般测图时间距离使用时间越久,图上与现地之间的差异就会越大。

2.读图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利用等高线判读地貌起伏时,必须是一组等高线才能进行判断,单凭一条等高线很难判定地貌形态。

(2)由于等高线之间有一定距离,所以它就无法表示出两条等高线之间的地形变化,这就使一些微小地形遗漏在两条等高线之间,因此地图与实地就不可能一模一样,甚至有一些山顶和鞍部的点位以及高程无法准确判读。

(3)在地形图上,有时可能出现局部地区等高线图形与实地不符的情况,此时,应根据附近等高线图形和其他地形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以得出正确的判读结果。

(4)等高线表示地貌缺乏立体感,只有多判读,反复实践,才能掌握判读技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