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平滑转移自回归模型的应用与结论总结》

《平滑转移自回归模型的应用与结论总结》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书的主要结论总结如下:当实际数据生成过程是短STAR模型时,ACC准则能以较高的正确率识别实际最大滞后阶数,并且其对不同平滑转移系数及不同门限值具有较好的稳健性;当实际数据生成过程是较长的STAR模型时,SC准则及ACC准则能以更高的正确率确定最大滞后阶数,同时对不同的平滑转移系数及不同的门限值具有较好的稳健性。

《平滑转移自回归模型的应用与结论总结》

STAR模型是近年来计量经济学领域的前沿研究议题。本书在笔者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以STAR模型理论研究为核心,重点研究了局部平稳性未知条件下STAR模型的设定问题,以及STAR模型框架下的单位根检验方法。在理论研究方面,本书的主要贡献在于:模拟分析了STAR模型样本矩的统计特性,模拟分析了六种信息准则在确定STAR模型最大滞后阶数中的适用性及稳健性;讨论了三种局部非平稳STAR模型的设定问题,分别构建了三种情况下的检验统计量,推导出了这些统计量的极限分布,分析了其有限样本下的统计特性;讨论了在局部平稳性未知条件下的模型设定问题;提出了新的基于STAR框架的单位根检验方法,并构造了两个序贯检验程序,用于区分数据是线性I(0)过程还是STAR类I(0)过程。在应用研究方面,本书的主要贡献在于:采用多区制STAR模型研究了我国通胀率的周期波动问题,划分了我国通胀率周期波动的四个阶段,分析了周期波动典型路径及其非线性动态调整特征;采用STAR框架下的单位根检验方法,分析了我国24个重要宏观经济序列的时间趋势属性,为研究我国经济周期波动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本书的主要结论总结如下:

(1)当实际数据生成过程是短STAR模型时,ACC准则能以较高的正确率识别实际最大滞后阶数,并且其对不同平滑转移系数及不同门限值具有较好的稳健性;当实际数据生成过程是较长的STAR模型时,SC准则及ACC准则能以更高的正确率确定最大滞后阶数,同时对不同的平滑转移系数及不同的门限值具有较好的稳健性。如果数据的类型是年度数据或季度数据,可选用ACC准则确定最大滞后阶数;如果数据是月度数据,可使用SC准则或ACC准则确定最大滞后阶数。

(2)当STAR模型的局部区制是随机游走过程时,线性性检验原假设下的数据生成过程不再平稳,因而在此基础上构建的Wnd(AWnd)统计量不再服从χ2分布,其极限分布是维纳过程的泛函,其有限样本下的分布要比χ2分布尾部更厚;当STAR模型的局部区制是随机趋势过程时,线性性检验原假设下的数据生成过程是随机趋势过程,在此基础上构建的Wd(AWd)及W1(AW1)统计量仍然服从χ2分布,但其有限样本下的分布要比χ2分布尾部更厚,只有当样本容量超过2 000时或者随机趋势的斜率较大时,其有限样本下的分布才近似为χ2分布;对于含有确定性时间趋势项的STAR模型,在Teräsvirta(1994)线性性检验方法基础上构建的W2统计量,其极限分布退化,因此无法用此方法对含有确定性时间趋势的STAR模型进行线性性检验,本书构建了对数据退势后再进行线性性检验的统计量Wt(AWt),其极限分布及有限样本下的分布均为χ2分布。

(3)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局部区制平稳性是未知的,本书构建了两类稳健统计量用于线性性检验,即无明显时间趋势的稳健统计量Wrn(AWrn)及有明显时间趋势的稳健统计量Wrt(AWrt),检验功效及检验水平分析表明,这两类统计量具有良好的检验水平及较高的检验功效。因此,在应用中,对于无明显时间趋势的数据可用稳健统计量Wrn(AWrn),对于有明显时间趋势的数据可用稳健统计量Wrt(AWrt),而无须考虑数据生成过程中局部平稳性问题。

(4)在局部区制平稳性未知的情况下,对于平滑转移变量的选择,Teräsvirta(1994)的策略仍然具有较高的适用性,但需要将检验统计量换成稳健统计量Wrn或者Wrt,相比较而言,对于无明显时间趋势数据,使用Wrn统计量能够很好地识别真实的平滑转移变量,但对于有明显时间趋势的数据,Wrt统计量在有些数据生成中以及小样本下,其正确识别的频率不高。因此,对待具有时间趋势数据的转移变量的选择问题仍需格外谨慎。(www.daowen.com)

(5)采用本书构建的稳健统计量及Teräsvirta(1994)的策略,仍然可以较高的频率正确选择STAR模型的类型,对于无明显时间趋势的数据,该选择策略对ESTAR模型更敏感,正确选择ESTAR模型的频率更高,而对有明显时间趋势的数据,该策略对LSTAR模型更为敏感。

(6)本书提出的Wuc及Wut统计量具有良好的检验水平及较高的检验功效;在多数情况下,本书提出的Ts1检验程序与Ts2检验程序能有效地区分数据是线性单位根过程还是I(0)过程。

(7)我国通胀率的非线性动态调整机制可由一个四区制的LSTAR模型刻画,通胀率不同区制的划分不仅依赖于通胀率的水平值,同时也依赖于通胀率的增加量;从1990年到2009年3月,我国通胀率经历了四轮完整的周期波动,最长周期跨度为108个月,在波动周期内,通胀率区制的典型转移路径为:通货紧缩→温和通胀→严重通胀→温和通胀→通货紧缩;当通胀率处于通货紧缩和通缩恢复区制时,具有较高的持续性,只有很强的正向冲击时,通胀率才能从这两个区制中转移出去;当通胀率处于严重通货膨胀区制时,系统具有爆炸性动态模式,极不稳定,通胀率会迅速从严重通胀区制转移出去,即严重通货膨胀持续的时间很短,相比之下,温和通货膨胀要稳定得多,具有很高的持续性,只有很强的负向外部冲击才能使通胀率从这个区制转移出去;广义脉冲响应分析表明,冲击对通胀率系统不具有持久性影响,正向冲击与负向冲击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特征;调控通货紧缩与调控温和通胀的政策发挥效力的最长时间均为24个月,而调控严重通胀的政策发挥效力的最长时间为12个月。

(8)我国24个重要宏观经济变量中除了进口贸易额及出口贸易额外,其他22个宏观经济变量均不含有单位根,其时间趋势表现为具有结构平滑转移特征的趋势平稳过程;这意味着,随机冲击对我国经济波动的影响不具有持久性,因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所主张的“经济波动主要源于实际冲击”的观点可能并不适用于解释我国经济波动,导致我国经济波动的根源可能仍然是凯恩斯理论所主张的需求冲击,所以在短期内科学分析经济波动的冲击源,合理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仍然是熨平经济波动的主要手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