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应用MRSTAR模型将我国通货膨胀率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通货紧缩、通缩恢复、温和通胀和严重通胀。在此基础上,分析了1990年1月—2010年7月我国通胀率的周期波动及不同周期阶段之间的转移路径,并采用特征根及广义脉冲响应方法深入分析了我国通胀率的非线性动态特性。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1) 我国通胀率的非线性动态调整机制可由一个四区制的LSTAR模型刻画,通胀率不同区制的划分不仅依赖于通胀率的水平值,同时也依赖于通胀率的增加量。从这个角度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不仅要考虑通胀率的水平值,还要参考通胀率的增加幅度。
(2)从1990年到2009年3月,我国通胀率经历了四轮完整的周期波动,最长周期跨度为108个月。在波动周期内,通胀率区制的典型转移路径为:通货紧缩→温和通胀→严重通胀→温和通胀→通货紧缩。
(3)当通胀率处于通货紧缩和通缩恢复区制时,具有较高的持续性,只有很强的正向冲击时,通胀率才能从这两个区制中转移出去;当通胀率处于严重通货膨胀区制时,系统具有爆炸性动态模式,极不稳定,通胀率会迅速从严重通胀区制转移出去,即严重通货膨胀持续的时间很短,相比之下,温和通货膨胀要稳定得多,具有很高的持续性,只有很强的负向外部冲击才能使通胀率从这个区制转移出去。(www.daowen.com)
(4)广义脉冲响应分析表明,冲击对通胀率系统不具有持久性影响,正向冲击与负向冲击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特征;调控通货紧缩与调控温和通胀的政策发挥效力的最长时间均为24个月,而调控严重通胀的政策发挥效力的最长时间为12个月。
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在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持续进入通货紧缩区制,中央政府为了抑制通货紧缩和经济下行,实现保增长的目标,制定了包括4万亿元投资在内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于2009年7月收到成效,物价开始回升企稳,2009年经济增长8.7%,成功完成了2009年年初制定的“保八”目标。与此同时,我国通货膨胀率进入新一轮的波动周期。2010年以来,通胀率持续上升,并屡创新高,这引起了市场及消费者对通货膨胀的担忧。根据本研究对通胀率不同区制的划分,2010年前10个月的通胀率都处在13区间和1234区间,从周期波动路径上看,属于上行阶段,但还没有转移到温和通货膨胀区制。而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11月—2011年2月,经季节调整后的CPI环比分别上涨1.1%、0.3%、0.5%及0.6%,按照本书的划分,我国通胀率已经开始进入温和通胀阶段。因此,有必要采取政策手段加强通货膨胀管理和合理引导通货膨胀预期。201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稳定价格水平放在了较为突出的位置,并指出我国2011年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这在当前流动性过剩、通胀预期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对于稳定价格总水平,保持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在2011年2月及4月,央行两次加息各25个基点,又两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各50个基点,这更加彰显了央行稳定通货膨胀预期的决心。尽管如此,我们认为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对于政策工具的选择还应更多地采用数量工具,而对于是否应该持续加息,我们仍持谨慎态度。因为一旦打开加息通道,在欧、美、日等国持续低利率及人民币升值预期压力不断增大的现实背景下,“热钱”会蜂拥而至,尽管我国可以外汇储备进行对冲,但无疑加大了政策调控的难度,并使通货膨胀率的波动增加了新的不确定性因素;另外,我国经济刚刚从国际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国际经济因素的不确定性使得我国外贸仍然面临较大威胁,国内方面的产业结构调整也使得经济有放缓的危险,此时如果持续大幅度加息,我国宏观经济可能面临再次调整的挑战。
此外,本研究的政策含义还在于,在制定反通胀与反通缩政策时,应首先对引起通胀或通缩的源冲击进行科学的量化评估,并以此来决定政策力度,这将是政策成本效益分析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同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到政策的渐进性及时效性,对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实时监测,并及时调整政策手段及政策力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