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理论模型构建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理论模型构建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实践中, 我国高校培养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多种多样, 究其原因在于各高校所拥有的资源不同、 具体操作也表现各异。(三)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高校基地多元化模式的客观依据 政府的支持, 学校领导的重视。

(一)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提出

目前,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总体上还是处在“各自为政、 各为其事” 的局面, 各高校对高水平运动队的投入及相关政策差异较大且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非常缺乏一个长远的、 切实可行的统一法律法规来规范和要求高校高水平体育人才培养的工作。 在实践中, 我国高校培养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多种多样, 究其原因在于各高校所拥有的资源不同、 具体操作也表现各异。 同时各高校由于受财力、 重视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一些高校缺乏对运动队相关人员的合理奖惩体制与机制, 致使学生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训练积极性未能得到充分积极的调动, 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以往竞技体育人才基本上是靠体育系统来培养。 在当前新的形势下, 竞技体育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已发生转变, 教育资源和以职业体育俱乐部为主的其他社会体育资源使得社会对竞技体育的关注度大大提高, 这对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也是高校要提出竞技体育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的现实基础。 如今, 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从过去由体育资源独家包办的单一发展格局, 逐步向由以教育资源为主和体育资源、 企业俱乐部等资源为辅的、 其他体育社会团体等多家参与的多元化格局转变, 即高校基地多元化培养模式。 该模式的提出, 首先, 在于强调学校教育对于高校竞技体育人才的关键作用,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使得学校在培养体育人才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充分利用好学校资源进行科学的训练, 不断提高训练水平, 同时加强文化教育的力度, 以促进高校培养高质量的竞技体育人才。 其次, 是在有关企业和职业体育俱乐部中加强对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 并发挥其对学生运动员未来职业转化的启蒙作用。 最后, 将这些资源加以结合、 整合, 达到双赢、 共赢乃至多赢。

(二) 高校基地多元化培养模式的构建

高校基地多元化培养模式是笔者研究现阶段高校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理论尝试, 它结合了“体教结合” “一条龙” “校企结合” 等模式的特点, 并综合各方面资源因素而建立的, 是新形势下培养全面发展的竞技体育人才的新尝试。 高校基地多元化培养模式是以高校为基地, 横向可与体育系统、 社会企事业单位等合作, 纵向可与中小学衔接(纵向向上还可延伸到研究生教育阶段), 从而能形成全方位、 系统全面地培养高文化、 高修养(素质)、 高技能的竞技体育人才的新模式。

在培养理念上, 此模式以高校的教育资源为根本基地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结合多个体育相关部门, 整合社会上有利于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各种资源,一切为运动员全面长期发展的利益着想, 以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型竞技体育人才为目标。 在培养目标上, 它旨在使运动员既具备高水平的竞技体育水平又要有基本的高等教育文化知识素养, 以高校教育资源为主体, 综合社会上可以利用的相关体育资源、 社会资源、 市场资源等, 培养多样化发展的竞技体育人才。 在培养过程中, 由于国家政策的引导, 普通高等院校开设运动员需要普及学习的文化课程, 体育俱乐部等体育系统部门为运动员提供科学的训练计划并加以合理的、 系统的训练。 此外, 企业等社会资源为学生运动员参加比赛提供一定的经费保障, 全面营造有助于学生运动员成长和发展的学习、 训练环境。 在培养制度上, 该模式采用多元化方式, 综合现阶段施行的有借鉴价值的多种培养模式完善相关培养体制与机制, 以不断促进我国高校体育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

从具体的构成方面来说, 高校基地模式可以简化为“1+X” 模式。 从中(或宏) 观上(即培养主体方面) 讲, “1” 是指高校, 全面发展的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具有浓厚文化学习氛围的高校, 除了要提升运动技能, 文化水平的提高也必不可少; “X” 是指有助于竞技体育水平提高的众多体育资源和社会资源, 包括体育部门、 企业、 俱乐部、 社区等, 这些组织与高校的合作可以弥补高校在体育设施、 训练、 经费等方面的不足, 用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竞技体育人才。 从微观方面(即运动员个体) 来讲, “1” 是指运动员的文化专业, 作为大学生第一身份首先必须学好文化课。 而作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体育人才, 高校竞技体育人才不仅要具备相应的竞技水平, 更应注重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 以防止出现退役后就业困难和社会地位较低的情况。“X” 是指运动员的体育专项技能、 素质和素养。 作为高校的一名学生运动员, 其第二身份是运动员, 竞技体育水平代表其作为运动员的基本能力, 在自己的体育专项中, 保持较高层次的运动水平是基础, 同时还要必须具备一定的品质、 教养个人修养, 即实现高文化、 高修养、 高技能的三高型人才培养目标。 本研究所构建的高校基地多元化模式是一种以学校培养为中心的、多渠道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这种多元化的模式中, 学校培养、 体育部门培养、企业培养、 俱乐部培养以及社区培养模式不是各自为政的封闭体系, 而是一种互相补充、 相辅相成、 相互联系的关系。(www.daowen.com)

(三)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高校基地多元化模式的客观依据

(1) 政府的支持, 学校领导的重视。 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建立的前提是要有政府的宏观指导。 也就是说, 一方面政府要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提供相关的法律支持, 建立有助于人才培养的管理机构, 同时完善高校竞技体育人才选拔及训练奖励机制, 制定科学合理的分层分级竞赛制度, 做到人才培养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另一方面, 政府要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和俱乐部发挥各自的优势, 集中人力、 财力、 物力资源, 建立自下而上的高校优势项目训练竞赛体系。 在项目设置上力争少而精, 避免大而全。 此外, 还要在各地的各级各类学校中有选择性地设立一定数量的重点项目, 以此带动各种训练和比赛活动在学校中的广泛开展, 从而增加参与这些项目的人数, 夯实人才基础, 同时提高其竞技水平以实现训练比赛成绩的不断突破。

(2) 当前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举国体制” 已经不符合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需求, 同时高校在培养竞技体育人才中也暴露出了一定的局限性, 出现了一些新的、 亟待解决的问题。当今时代, 体育人才的竞争是全方位的竞争, 伴随着国家各种政策的出台、现实中各种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模式的出现, 以及各高校所拥有的资源不同,国家应鼓励各种有益资源涉足体育产业, 并进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领域, 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而高校基地多元化培养模式比较符合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现实情况和发展需要。

(3) 高校基地多元化培养模式的建立离不开现行培养模式的支持与配合。高校基地多元化培养模式的建立, 有赖于现有培养模式的大力支持与积极配合。 现有的实践效果较好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多元化培养模式的基础和重要实践尝试。 毋庸置疑, 多元化培养模式也是为了弥补现有培养模式的不足而提出来的。 为更好地实践国家的体育战略方针, 国家应指导体育部门、教育部门、 体育俱乐部和其他体育社会团体开展广泛合作, 以加强教学与训练的结合、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加强各阶段的系统训练与衔接, 以发挥多元化培养模式的优势, 从而形成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并不断提升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总体水平。

(4) 高校基地多元化培养模式的优劣势。 每种培养模式都是朝着其优势程度的最大化而构建的, 高校基地多元化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 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 其优势在于弱化了单一的体育系统培养的主导地位, 凸显学校培养的主体地位、 倡导高校的基地龙头作用; 调动各方力量进行培养, 充分满足了社会资源的参与需求; 实现多方支持、 共同培养的局面, 大大提高了竞技人才的培养效率与成才率; 并能更好地促进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培养体育人才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在保证运动员受到文化教育的同时, 将更加注重运动员各种素质的全面培养和各种保障工作。 该模式的劣势包括项目间的差异较大, 可能导致高校基地多元化培养模式不能在所有项目中实施运营; 由于地域间发展的不平衡, 不同地区的高校采用该培养模式时可能在实践中会出现高校基地多元化模式的各种变革模式, 即使是同一区域因高校资源的不同, 该模式的实际应用也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