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果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果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也应与时俱进, 培养出“高文化、 高修养、 高技能” 的三高型竞技体育人才。因此,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 体育部门、 企业、 俱乐部、 社区等多元化主体的共同参与。但在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现实中, 更多的是将运动员获得的奖牌数作为衡量学生运动员及其培养单位是否优秀的标准。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果

(一) 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是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的根本保障, 它顺应了目前我国高校发展的科学化走向以及学生运动员发展的主体化和个性化趋势。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从培养理念、 培养目标和培养途径等全方位实现创新, 高校的体育人才培养才能取得实效。 培养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 首先, 要把人才的成长放在首位, 彻底解决只为提升运动成绩而忽视文化教育的现象, 充分挖掘优秀学生运动员的各种潜力, 尽可能满足运动员成长所需的环境, 为运动员实现综合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最大化而努力。 其次, 要做到加强实践育人, 提高学生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重视他们的全面发展,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满足他们的成长需要, 促进人人成才。

(二) 坚持培养理念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

时代的发展召唤着高校要尽快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技能、 高素质人才。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理念应紧跟时代、 社会、 经济的发展,围绕培养对象、 培养目标和培养途径等核心问题不断进行高技能人才培养教育理念的创新。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也应与时俱进, 培养出“高文化、 高修养、 高技能” 的三高型竞技体育人才。

(三) 人才需求多元化的指导思想(www.daowen.com)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 社会对人才的价值期望和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社会各部门对人才需求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这就迫使人才培养模式也要多元化。 高校单一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早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与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 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高校也必须在培养专才的同时, 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因此,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 体育部门、 企业、 俱乐部、 社区等多元化主体的共同参与。

(四) 着眼运动员职业生涯发展的指导思想

在运动员的人生发展历程中, 运动员身份只是他们的一个发展阶段, 其退役后的去向及发展同样是他们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但在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现实中, 更多的是将运动员获得的奖牌数作为衡量学生运动员及其培养单位是否优秀的标准。 而对于学生运动员退役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并没有过多的关注, 以至于他们在退役后从事其他职业的机会较少, 这必会制约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 高校在对学生运动员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 还要着眼于运动员的未来, 要有为运动员长远发展考虑的运作机制, 即不断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服务机制及体系, 帮助学生运动员正确处理专业训练与文化知识学习之间的关系, 从而解决好学训矛盾, 为运动员退役后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