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 学者们从多方面、 多角度对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进行了研究, 主要集中在高校项目高水平运动队研究、 区域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研究、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研究、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研究、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评价体系研究等, 且在研究的过程中, 学者们引入了多种方法和模型。
(一) 高校项目高水平运动队方面的研究
在现有的有关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文献资料中, 大多是以单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为研究对象进行的。 由于各项目的关注度不同, 对应的研究文献也分布不均, 其中具有较好群众基础、 便于开展训练比赛的项目文献数量较多。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高水平运动队现状调查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运动队管理研究、 运动队及运动员评价体系研究、 运动员就业情况研究等。
辛宏等的研究分析了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队的发展现状, 并指出在招收篮球运动员时要采用“宽进严出” 的策略, 且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队的赛制安排有待完善, 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是其有序运作、 顺利实现目标的重要保证, 市场机制的引入可达到丰富运动队经费来源的效果, 为其提供物质保障。 董久奎对我国高校高水平网球队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 指出网球教练员的水平需要提升, 且教练员培训班的制度化、 系统化、 普及化有待提高。
单个项目运动队的研究可以有针对性地分析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及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但是缺乏各项目之间的差异对比, 也无法系统地体现出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整体情况。
(二) 区域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方面的研究
我国各地区的资源环境不同, 导致各地的经济、 教育发展以及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呈现出区域性的差异。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分布比较广泛, 有相当一部分文献偏重于对发达地区的研究, 但即便如此, 多数研究还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 对有代表性地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进行研究不仅对当地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也可为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整体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罗立平研究分析了浙江省的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现状, 得出浙江省应该充分发展其优势项目, 如游泳、 武术、 水上项目等, 进一步扩展运动员的数量, 与此同时, 还应根据浙江省的地理环境, 大力发展新兴项目和有发展潜力的项目, 如定向越野运动等。 颜胜兰对重庆市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 指出重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项目设置及评估体系的缺失是制约其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 而市场化程度以及在政策上的倾向性则为其建设提供了机遇。 同时指出目标定位不明确和项目设置不规范是导致生源质量问题的关键。 马玉芳等研究分析了江苏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了解到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三种基本办队模式, 即“资源共享办队” “体教结合办队” “高校自主办队” 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及建议, 即进一步明确目标定位、 统筹规划项目布局、 加强高水平教练员队伍建设、 完善现有的高水平运动员管理体系设计和制度建设、 实现体育与教育部门培养体系的融合等。
(三)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方面的研究
影响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主要因素之一的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的能力及素质水平, 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与较深入探讨。
仇军考察分析了我国普通高校开展高水平竞技体育的内外部环境, 认为高校系统和体委系统是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的主要来源, 其构成可分为教学训练兼顾型、 训练主导型、 外聘专职型, 且这样的状态会长时间存在下去。 薛辉等对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管理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 指出应提高现有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的素质, 加大教练员选材力度,实行教练员专任制度, 在高校教练员的管理工作中引入竞争机制与风险机制,并完善教练员的奖惩制度。 而王峰等对我国部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专业素质的构成进行了研究分析, 指出主要构成要素有教练员的心理素质、 知识结构、 能力结构和思想道德素质。 张守伟指出我国高校竞技体育教练员培训机构的匮乏和培训的缺失, 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速度。 要想加速发展我国学校竞技体育事业, 加快我国学校竞技体育教练员职业化、专业化进程就要构建和完善其培训及认证系统。
(四)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方面的研究
查阅关于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文献资料表明, 这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围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等进行研究, 研究范围较小且质量高的研究不多; 其中研究相对比较深入与新颖的主要有以下几篇论文。
窦存增以山东科技大学为例对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管理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 提出了几点建议: 领导的重视是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关键, 应针对高水平运动员制订合适的制度, 包括规章制度、 奖惩制度及学业完成制度等,改善现有的专业设置, 严肃运动员考风、 考纪, 抓好学风建设, 积极开辟与体育有关的第二专业或第二课堂, 加强与企事业单位联系, 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通过比赛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
陈诗磊对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情况进行了研究, 指出由于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差, 为其入学后的学业完成带来一定的难度;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缺乏相应的专业自主选择权,对学生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我国普通高校对高水平运动员的考核标准过低, 且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导致其学习动机不够, 自然会影响文化教育的培养质量; 高水平运动员的学制设置缺乏弹性, 毕业形式比较单调。 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健全管理机构和制度, 严格要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 加强高校监管。
董子剑从理论角度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自我管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了分析, 并通过实践研究指出高水平运动员存在学习的自主性较差、 学习目标不明确、 自我管理意识不强等问题。 同时指出在高水平运动员加强自我管理的同时, 也需要高校开设自我管理的相关课程,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并通过宣传加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 还要为高水平运动员的自我管理创建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学习氛围。(www.daowen.com)
易文波以湘潭大学为例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激励模式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建立了激励环境子系统、 激励因素子系统、 激励运行子系统和激励评价反馈子系统。
(五)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评价体系方面的研究
从宏观层面看, 影响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国家现行的体制及运动员在培养过程中的学训矛盾不断激化, 对学生运动员的学习积极性和训练积极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运动等级不高, 缺乏高水平运动训练的经验; 高校科研团队虽然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 但并未真正将前沿的训练方法手段真正应用于运动训练中。 这将不利于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绩效问题不仅可以为高校改善高水平运动队的办队效率提供管理运作上的依据,同时也为高校体育主管部门在训练、 管理等方面提供决策支持。
查阅有关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等方面的文献发现, 有关评价体系方面的研究较少。 大部分评价体系研究都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省份进行研究, 并根据本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制订了相应的评估体系, 为我国高校体育运动队训练朝科学化、 精细化、 规范化方向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分析的基础上制订出高校运动队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制度及评估方案, 已经为全国范围内普通高校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方面提供了可参考的借鉴依据。
张舒扬以山西省为例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绩效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 指出高水平运动队办队方向、 办队条件、 运动队管理、 运动队成绩、 运动队声誉五方面决定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绩效, 并选用层次分析法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绩效情况进行分析, 建立了较系统的绩效评价体系。 王港等根据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 建立了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评价体系的评价标准细则、评价应用计分方法和公式以及等级评定标准, 为各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提供了等级评定的可能性。
(六)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其他方面的研究
查阅文献资料表明, 有学者将一些方法与模型等引入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研究中, 但目前研究的还不够深入,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篇研究如下。
项佳利以博弈论分别对高校与政府(体育) 部门之间的动态博弈, 政府(体育) 部门、 高校及其他社会团体之间的博弈, 运动员学生“学训矛盾”的博弈进行了分析。 通过研究分析各方的激励因素来发掘高校竞技人才培养在基本机构和制度上所存在的深层问题, 有助于从更切实直观的角度来解释培养机制的改革方向, 从而为促进其良性发展、 保证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及提高整体水平献计献策。
颜胜兰将SWOT 分析应用到重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模式研究中, 从优势、 劣势、 机会和威胁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 并进行了组合模式上的分析, 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找准定位和落脚点, 并为加强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参考。
尤式君将系统动力学引入到高校竞技人才培养研究中, 将人才培养置于社会大环境中, 运用非线性分析工具研究人才培养环境的复杂系统问题, 突破了传统人才培养仅以教育、 教学为研究空间的局限, 使成果更具实用价值。
从宏观角度看,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研究涉及范围较广, 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是众学者研究最多的内容, 但是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研究与区域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研究都存在分布不均衡的现象。 而针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整体情况进行系统性研究的则较少, 尚不能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进行全面的分析。 对已往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研究的简单评述如下:
(1) 众多学者在研究高校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过程中主要涉及的理论研究是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方面的内容。 通过以上研究, 各高校充分意识到了单一管理学生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不再适用于现代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 高校需要组建高水平运动队培养竞技体育人才, 以实现体育系统的资源与教育系统的资源相结合, 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共同对高校运动队进行分层管理。
(2) 我国各地高校举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共性问题是学训矛盾、 教练员队伍建设及学校生源问题。 各高校也根据自己在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多年来取得的成功经验提出了解决方案, 但大多不能从全局角度出发找到解决问题的宏观思路, 从侧面则加剧了解决问题的难度。
(3) 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对运动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使运动训练逐渐向高效化、 精细化方向发展。 需要学者对运动员的运动行为等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
(4) 根据现在我国国情及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 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管理方面不断完善, 但在竞赛体制及运动队的规范化管理等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