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要素是体育人才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 在这里我们讨论的是广义的思想要素,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德”, 它主要包括个性心理品质、 伦理道德和政治品德。 人才与道德的关系如水乳交融。 历史上也有不少缺乏道德、品质不高的片面之才或末流之才, 但绝大多数人才个体都有着高尚的道德品质。 道德对于人才来说, 不仅仅是一种必要的素质、 一种极富营养的促进剂,而且道德在人才成长进步尤其是受到挫折、 遇到困难时, 是一种任何东西都无法代替的内在驱动力。 在体育成才过程中, 道德品质起着支配和统御其他构成要素的作用, 它是体育人才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高尚的道德品质不仅能促进主体自身的才能发展, 对其所从事的创造实践活动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德支配才, 决定着主体发展的方向和可能达到的层次。 今天,由于奥运会影响的增大, 金牌效应的影响, 在体育界出现了许多违反伦理道德的现象, 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兴奋剂的滥用。 因此, 在今天的体育人才培养中我们必须注重思想的培养。
(一) 思想要素的基本含义
德是人才的灵魂。 德为道德, 是调整人与人, 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 是一定的社会物质关系直接或间接的反映。 在阶级社会中, 它具有阶级性。 道德品质则是人品、 品德或品行的泛指, 是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的表现, 即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 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经常的、 稳定的特征。 一个人的道德品质, 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作用下, 在家庭、 单位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 它是主体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由于道德品质是一种个体现象, 它的形成及作用的发挥, 不仅要受制于客观环境, 而且也要依赖于主体的心理发展规律与认识水平。 因此, 正确认识道德品质的客观内容, 把握良好的道德品质标准, 对于培养成才者高尚的道德修养, 加快其成才的步伐,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个体道德品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个性心理品质; 二是伦理道德;三是政治品德。 除此之外, 伦理学中还提出了生态道德或环境道德。 即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 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道德关系也提出来了, 称为“生态道德” 或“环境道德” (如维持生态平衡, 消除环境污染等)。 它们也属于个体道德品质范畴, 是两种具有特定意义的伦理道德。 就主体成才过程而言, 主要应该分析道德品质的前三个内容。
个性心理品质, 指专注力、 科学好奇心、 认真、 持之以恒、 不怕失败等心理特征。 这种心理品质, 在婴幼儿时期、 童年时期, 表现在玩耍、 游戏之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 则与学习、 工作、 研究等智力、 体力活动结合起来,成为体育人才成功的重要素质之一。
伦理道德, 指以高尚的思想情操处理人与人之间、 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实际上, 它是个人道德修养在社会关系中的表现。 人们通常用善与恶、 美与丑、 正义与非正义、 公正与偏私、 诚实与虚伪等概念, 来衡量或评价人们伦理道德的好坏, 从而指导人们的行为、 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里, 共产主义道德是最高尚、 最先进的道德, 它既是主体成才的重要内因, 又是其成才的强大推动力。 这是因为崇高的共产主义道德规范, 无论对人的思想、 行为还是对人的思维活动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能够成为促使人们去追求真理、 发展智力的强大精神力量。 此外, 社会职业道德也是伦理道德中的一部分。 它是指调整人与职业或人与职业活动对象之间关系的准则规范。 伦理道德的形成, 就认识道德而言, 是由家庭到社会, 由父母兄弟到社交对象。 在现代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职业道德对主体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政治品德, 指主体的世界观, 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治立场、 政治思想, 代表先进阶级的先进思想。 政治品德是人才的政治方向, 是主体成才的内在驱动力, 是决定人才成败的根本所在。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 政治品德方面应当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 坚持和捍卫党的四项基本原则、 热爱祖国, 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事业心、 责任感等。 成才是政治和业务的统一, 那些不问政治方向、 丧失国格与人格的人, 那些沽名钓誉、 为一己私利而终日奔波的人, 绝不会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才。
人才的个性心理品质、 伦理道德、 政治品德三层次之间是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的。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后者是前者的发展。 例如, 童年时代, 到了青年时期能够发展为对人民和祖国的热爱。 在人才之德三层次中, 社会、 教师、 家长一般都比较重视后两个层次, 而对第一个层次缺少应有的重视, 因为它对社会产生的作用几乎看不出来。 然而, 它在人才成长的过程中有时却能起到关键的作用。 例如, 居里夫妇在提炼镭的时候, 条件极其艰苦, 他们每天都付出极大的劳动量, 受到镭射线的侵害。 在镭即将出现的前夕, 储蓄用光了, 两个人都筋疲力尽, 居里产生了停止工作的念头。 在这个关键时刻,是居里夫人的坚持精神鼓舞了居里, 才使工作继续下去, 并终于取得了辉煌成果。 由此可见, 个性心理品质的重要性。 但是在人才之德中, 政治品德就形成程序来说, 是最后一个层次, 然而它是最重要的一个层次, 是决定人才成败的根本所在。 个性心理品质主要对个人成长产生作用, 伦理道德主要对交往对象产生作用, 政治品德则主要对社会产生作用。
(二) 思想要素的形成与培养
人才德育情况的优劣对成才至关重要。 因此要培养体育人才, 首先就要注意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 随着国家经济状况的好转, 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并且优生优育的子女得到了家长的精心呵护。 家长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充实的物质基础, 这成为促进人才成长的有利条件。 但是体育人才的成长仅靠优越的物质条件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坚强的意志作为保证, 才能使那些潜在的体育人才得到充分的发挥。
1. 兴趣的培养(www.daowen.com)
在培养兴趣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①必须处理好个人兴趣与客观需要的关系。 兴趣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条件。 如果兴趣能和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和职业相一致, 那当然最理想。 但在现实中并不常常都是如此的。 因为人的兴趣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 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 还应当把社会需要转化为个人兴趣, 使自己的兴趣与社会的需要相契合。 ②要处理好广泛兴趣和中心兴趣的关系。 广泛的兴趣使人视野拓宽、 思维活跃, 有利于培养性格和陶冶性情, 但它又易流于肤浅和表面, 使人一无所长, 变为庸碌之辈; 专门的兴趣又难免使人孤陋寡闻, 眼光变得狭隘和片面。 因此, 必须有的放矢地广采百家, 深入钻研, 做到既博且专, 即在培养广泛兴趣的同时, 形成一种占主导的中心兴趣来统一各种兴趣。 由此, 才能实现知识结构上的博与专的统一。③要注意兴趣的稳定性。 兴趣的稳定性是指中心兴趣持续的时间较长。 成才主体必须善于培养自己持久的、 稳定的兴趣, 保持兴趣的稳定性。 当然个人兴趣并不是永恒不变的, 随着环境的变化, 年龄及知识的增长, 兴趣也会发生变化。 成才者后来可以从事的、 并取得巨大成就的领域, 并不一定就是他原来最喜爱的领域。 许多成才者都有过重新培养兴趣的过程。
2. 意志的培养
对于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来说, 坚强的意志品质也是不可缺少的。 从体育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来看, 德育中的意志品质所起的作用尤为重要。 体育人才的成长过程也是艰苦奋斗、 努力攀登的过程。 特别是在学习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成绩的漫长身体训练过程中, 不但要有吃苦耐劳、 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还要有百折不挠、 顽强拼搏的毅力。 因此, 意志品质的培养对体育人才的成长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意志是主体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因此, 意志也具有可塑性。 一个人自觉地认识到自己意志的不足, 可以在实践中通过锻炼使意志仍可得到增强。 ①要树立崇高的目标。 这对于意志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一个人树立了崇高的目标, 就不会为艰难曲折所吓倒。 相反, 还会产生无穷无尽的力量。 ②要注意在小事上锻炼自己的意志。 意志的培养, 也有一个由低到高、 由弱到强的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 常有不少平凡的、 不太起眼的、 甚至没有多大意义的小事情, 但它们对意志的培养却是很重要的。 如果对这些小事一丝不苟, 以认真的态度去对待它, 就会使人变得坚强而有力。如巴甫洛夫就是把工整的书写作为锻炼自己意志的开端; 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 26 岁时就对每天支出的时间进行统计, 坚持了56 年, 直到死去的那一天。 从表面上看, 这都是些琐碎小事, 但他们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对待它, 不仅从中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品质, 最终还导致了事业的成功。 ③要战胜自己的惰性。 惰性是成才的天敌, 是意志的腐蚀剂。 不同的成才主体, 由于其内在素质不同, 惰性的程度及表现形式也不同。 战胜惰性是培养意志力的关键。在成才的道路上, 一个人的坚强意志的形成总是要经历多次磨难, 每经过一次磨难, 就是战胜了一次惰性, 也就增加了一份毅力。 毅力愈大, 就愈能达到成才的目的。
中国田径史上第一个冠军——女子竞走运动员徐永久, 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从小就担起了家务劳动的重担, 还能克服困难, 经常跑步到五里以外的学校上课, 由于平时养成了吃苦耐劳、 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 虽然身体条件并不优越, 但参加竞走训练以后, 能刻苦训练, 顽强拼搏, 坚持大负荷的运动训练, 终于夺得了世界竞走冠军, 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意志培养是个长期、 艰苦的心理锤炼过程, 因此, 在人才德育教育过程中, 必须注意意志品质的早期培养, 否则, 将会因为意志薄弱而影响成才或影响成才的层次。 在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 经常发现一些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很好, 但意志品质不强的人, 最终也不能成才。 只有那些意志坚定、 吃苦耐劳、 敢于战胜困难的人, 才能在体育事业中做出创造性的贡献。
3. 道德品质的培养
道德品质的培养, 可以从各个不同方面去进行。 在知、 情、 意、 行四种要素的协调发展中, 可以从培养道德行动和习惯开始, 也可以从激发道德情感开始, 还可以从提高道德认识、 坚定道德意志开始。 培养的原则是从具体实际出发, 有的放矢, 不必机械地按照由道德认识到道德情感、 再到道德行动的模式进行。 也即是说, 当一个人对道德规范尚缺乏充分的认识时, 就要偏向于提高他的道德认识; 对具有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 而道德行动跟不上的人, 则应该加强他的道德行动的训练。
道德认识的培养途径有很多, 如进行道德谈话、 榜样教育、 社会舆论的约束, 以及通过道德知识的学习和总结个人经验等, 都是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 但不论采用哪种方法, 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 环境因素在个体道德认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般认为, 人们的道德认识并不是头脑中固有的, 先天遗传素质也只能为道德认识的形成提供可能性,个体的道德认识只有在接受了一定社会的积极影响之后, 才有可能形成和深化。 个体的道德认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是社会影响、 特别是教育的结果。但是, 这种反映并不是简单的、 消极的, 个体能否接受社会的影响, 如何接受, 都有自己的选择, 表现出明显的主观能动性。 个体道德认识的形成, 就是在社会影响和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合力下发展起来的。 因此, 培养良好的道德认识, 既要注重发挥社会环境的积极作用, 也要注意对个体进行有目的、 有计划的引导。
培养道德行动的习惯方式, 通常采用以下几种: ①简单重复, 即为良好的道德行动提供诱发的机会, 不给不良行动提供类似的情境, 从而使良好的道德行动通过多次简单重复, 转化成一种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②不断模仿,即提供良好的榜样, 通过典型的诱导作用, 去启发、 激励人们进行道德实践。③目的练习, 在组织练习时, 要说明练习的目的和要求, 及时公布练习的成绩。 ④经常与坏习惯做斗争, 指出坏习惯的危害性, 提供克服坏习惯的方法,增加克服坏习惯的信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