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文化教育的实践性是音乐艺术文化教育功能的结果和体现。它通常由两个层次组成:一方面,每个人都按照音乐艺术文化教育的要求完成“按美的规律建设”。另一方面,文化艺术教育对整个社会氛围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音乐是音乐艺术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体现。它不仅来源于社会发展,而且具有巨大的社会发展效应。这种音乐艺术效果只能基于内心的社交美感来实现。因此,音乐文化教育的效果将以歌曲的情感熏陶和审美主题的热爱为基础,为社会发展带来精神财富。
(一)音乐艺术教育能够陶冶人的精神
音乐艺术教育具有净化和陶冶人的气质的功能。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特别重视音乐和艺术的教育。他说:“学习音乐,不是为了某个目的,而是同时为了几个目的,即(1)教育;(2)净化;(3)精神享受,即紧张工作后的安静和休息。”(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8卷)艺术的“情感宣泄论”认为,人的直觉、冲动和需要往往受到社会道德、法律法规、信仰等社会发展因素的制约,其压抑的心理能量可以消散。按照艺术的方式,印象派可以实现并被赋予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冲动,可以把那些无法释放的冲动提升为社会发展所允许和接受的文明行为。如在人生的逆境中,唱一首鼓舞的歌曲,发泄心中的不快,鼓起生活的勇气;远在异国他乡,思念家乡时,唱一首乡愁歌,表达自己的乡愁之情。这种情感以艺术的形式宣泄,恢复和保持人的心理健康,使人的情感和灵魂得到净化,从而使动物性与社会性、感性与理性相统一,达到人性的塑造。音乐能直接穿透人心,触动人心。黑格尔很好地描述了这一点,他说:“在音乐中,外在的客观性消失了,作品和观众之间的分离(存在于其他艺术中)也消失了。因此,音乐创作深入人心,与演员融为一体。因此,音乐是最动人的音乐艺术。”当一个人心情好的时候,他的内心会变得平静,心境会相对稳定,人的精神实质主要会表现出主动性和心境。总之,音乐艺术教学活动开展使人们的精神世界丰富,鼓舞了人心,在歌曲美的影响下,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彰显了审美特征。
(二)音乐艺术教育能够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www.daowen.com)
音乐艺术文化教育的审美功能主要是由教师个人修养、艺术修养与建构以及群体向上运动所引起的群体行为功能,其行为和谐有序会直接影响着社会意识形态变化。身心健康行为、社会文明发展、音乐艺术教育,意味着每个人的情感都要得到调节、控制和净化,然后培育和创造一种超越平常的精神状态。如果将人的精神实质和审美心理融入群众的社会道德观念和道德素质之中,个体行为的合理性和非理性问题就可以得到净化和处理,走向客观的融合。然后是群体行为的和谐、有秩序。这可以增强群众的归属感,增强团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社会稳定、有序、自由发展做出贡献。音乐艺术文化教育的这种社会影响,在中国古代人中是众所周知的。孔子在教授学生的“六艺”中,第一位的是“礼”,它类似于现代的德育,但注重的是上尊下卑的等级差别;而“礼”的后面紧跟着就是“乐”,因为“礼别异,乐合同”,“乐”能促进社会有机体及个人之间的和谐。在最能体现儒家音乐思想的中国古代音乐文献《乐记》中,对“礼”与“乐”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秩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利。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而后能兴礼乐也。”这里把“乐”和“礼”作为维持“天地”(社会)平衡的两种力量,“礼节民心,乐和民声”,礼乐并用,构建了一个以人情秩序为核心的儒家理想世界。
音乐教育是一种文化教育,旨在促进人与人相处,它基于艺术教育,创造了人们的音乐审美观念,提升了人们的审美品位和鉴赏工作能力,并促使每个人根据美的规律性来了解他人,而且从来都不一样。奥夫音乐学院和柯达利学院都十分重视歌唱与合奏在群体工作中的教育价值。在统一的歌唱合奏主题活动中,歌曲具有严格的整体结构和综合性的整体主唱,一致的唱腔与合奏所提供的和谐、统一、紧密的合作,有利于组织纪律的高比例和表达群体的建立。歌曲基本节奏、词组分布一致,合奏,共同创造出由荣誉感产生的主要音乐艺术,养成了每位参与者的良好习惯,他们一致以幸福的形式为纪律,不受力量的影响,塑造了自律体系,调节了心情,学会了与他人口头交流、自觉协作,学会了理解、接受和欣赏他人,促进了自身良好的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柏拉图说:“年轻人接受了我们说过的那种简单的音乐文艺教育的陶冶,养成了节制的良好习惯,他们显然就能自己监督自己,不需要打官司了。”(柏拉图:《理想国》中译本1986年商务版,第120页)显然,柏拉图希望通过优美的音乐使受教育者自由地听、欣赏、学习音乐,从而实现一种无形的精神美化。也就是说,音乐艺术教育可以使人处于和谐的人际关系状态,使社会健康有序发展。郭沫若指出:“人类社会根本转型的一步应该是人的转变。人的根本转变,应该从儿童情感美教育入手。这表明,通过情感教育和美育改造人与社会的目的是实现社会转型的目的。先秦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深刻认识到音乐的社会功能,把音乐的教育功能放在突出的位置。《孝经·广要道》引述孔子的话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他认为音乐具有改造不良社会风气、改变社会风俗习惯的作用。音乐对社会风气和人们的道德修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因为音乐进一步具有“兴”“观”“群”“赞”的社会性。“兴”是指在人与社会直接或曲折的联系中,用“情与情”的手法表达情感。因此,这里的“兴”是孔子从音乐抒情中面对社会情感的实践“观”是指通过音乐“观察风土人情的兴衰”和“观察道德的状态”。这里的“景”展现了音乐的双向社会特征。首先,通过音乐,人们可以体验到健康或颓废的社会氛围和道德情操,这说明音乐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情感和社会心理,强调音乐是社会的产物。其次,通过音乐可以观察到社会风俗的兴衰和社会道德的兴衰,因此音乐可能会影响社会的心理状态。这说明音乐对社会有作用和影响。孔子的“群”思想进一步强调了音乐的社会功能:一首歌如果有情感,一首好的歌可以打动很多人,它可以使很多人处于社会发展的相似情感状态,也可以使很多人相互了解。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更容易协调和统一,对国家和人民都有利。”“怨”主要表现为诗歌和音乐所体现的实际或内容对政党和政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艺术作为一项思想工作,对社会意识有一定的影响。在各个社会日常生活的发展中,人们往往要以歌曲为基础来实现共同的目标。
简而言之,社会经济发展与人类发展密不可分,人类历史的发展也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结果。每个人都必须利用音乐艺术来塑造和培养人的性格特征所必需的身心素养,使他们能够和谐发展,进而促进社会发展水平和素质的提高,并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