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个比方,执教常态课往往就像吃家常饭一样,执教非常态课就像请客下馆子一样。两种饭菜哪种更养人呢?当然,这里需三个设问,以启发教师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一是到底哪种情况给人印象深刻;二是到底哪种常态的饭菜更养人;三是自我更喜欢哪种情境下的生活。要是没有这三个判断,可能大家以为我是在闲聊瞎扯。其实,像家常饭一样的课堂,天天如此没有更多的花样,是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下馆子会因为饭菜一下子变得丰盛,佳肴满桌,这种情境的变化不但引起视觉的变化,同时引起味觉的满足。自然,我们会更加留恋下馆子时的情形。到底哪种饭菜更养人呢?人们下馆子的次数相对少一些,提供给人营养的不是下馆子时的这几顿美餐,更多的是那支撑着日子一天又一天过下去的家常饭。可能有人会说大餐营养丰富,似乎喜欢那种非常态下的生活。真是这样的吗?对常态课的不屑一顾,对非常态课的肯定与向往,这实则是一种看问题没有抓住本质的体现。如果问喜欢金还是铁?大家都会选择金子。要是再深入追问,是金子所发挥的作用大还是铁发挥的作用大?可能大家一下子便明白,是铁带来了真实的社会发展,金子发挥的作用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看破完美课堂下的虚假,找回真实、朴实、扎实的课堂,从中努力提升自我专业素养,这便是我与大家交流的主要目的。
教师的努力,为的就是全面提升常态课的质量。当然,非常态课的存在是非常必要的。教师教学中经常改变课型要件,开展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虽然这些非常态课有存在的必要性,但教师更应该看重常态课,而不是只有非常态的存在时,才需要那种高大上的现代信息技术、前瞻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内容和完美的课堂设计等。最需要的是慢慢地通过自我的努力,全面提升常态课的质量,才是我们每一个新教师应该确立的长远规划。在平素的教学中,有很多的教师出现认知上的偏差,少有对常态课的研究与思考,在常态课中随随便便地处置,本不该省略的省略,采用应付的办法,这是对自我专业提升不负责的体现。
【现象纪实】
常态课依旧是一个容易“温水煮青蛙”的地方,因为这里不增加压力,便不增加自我提升的动力。如有的新教师认为网络是无所不能的,于是每天都在网上泡着。教案、课件都从网上下载,今天到这个网站找到一篇,明天又去另一个网站下载一篇,然后一字不落地照本宣科。结果,教案和课件不相匹配,教学设计和自己班级学生的情况大相径庭。虽然自己使出浑身解数,课堂却乱成一团,讲着讲着,自己都不知道该讲什么了。由于对课本缺乏正确的解读,教学内容在自己的头脑中没有系统性和完整性,训练点很零散,就像掰玉米的猴子,掰了这个,扔了那个,不明白自己究竟要达到什么教学目的。其实,这种在常态课中耍小聪明的现状,采用拿来主义,还不是个别现象。
“家常饭最有营养”,教学也是一样,只要精耕细作,常态课更有助于成长。教师需要深入研究常态课,从常态课中汲取营养。常态课没有公开课、优质课那么匆忙,没有那么迫不及待地想得到别人的认可和称赞,有的是心态平和的教师带着全班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在智慧的丛林里漫步,在知识的海洋里漫游。常态课里教师和学生心里都踏实,大家都有安全感,都从容不迫地吮吸知识的甘露,汲取文化的养分,享受着教学的快乐。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身心都自由舒展,思维的火花尽情闪耀。
常态课无疑是教师教学基本功修炼的主阵地。[4]职场新教师面对常态课,教学专业素养基础不扎实不是问题,最怕的是认知上出现偏差。当前,最让人担忧的是,很多教师对常态课的态度出现问题,对常态课的认知远远不及非常态课那样重视。课堂非常随性,课前准备不充分,教学生不求效率搞敷衍。但是,他们面对非常态课却是另一种情形,全然换了一个人似的,教学风格变了,教学设计变了,教学理念变了。构建课型因素的变化,让课堂情境变化,授课的教师往往面对突然的变化,出现不适应的症状。面对一个特殊的时间、一个特殊的地点和特殊的工作对象,全然一种救急的状态,得到不实的感受。这种倾其全力,进入一堂非常态课,常态的课堂运行机制被迫发生变化,就像为了准备一餐酒宴,家庭中的其他正常活动停止运转。为了一餐而浪费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等非常态过后,回归到常态时,一切又都涛声依旧。人都会在劳累之后放松自己,教师也不例外。这其实也是一种自我保护。众所周知,教师要上好非常态课,前期准备十分繁忙甚至是痛苦的,常常疲惫不堪,结束后进行必要的放松和修整是无可非议的。但放松不是放纵,如果教师在完成“任务”后放纵自我,不对非常态课堂教学的得失进行总结反思,不及时调整,稍不注意便会使自己的教学走向随性状态。这不但达不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更不利于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提升。教师只有将非常态课中的成功之处移植到自己的常态课,才能进一步夯实教学基本功,促进专业发展。
案例5-3
常规课堂,教师成长的摇篮
王老师是音乐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梦想当一名音乐教师。2006年,她报考了音乐教师岗位,被分配到一个乡镇中心校,担任三年级二班的语文教师,同时兼任三年级的音乐教学。王老师极不情愿,惶恐不安,她找到校长,说自己学的是音乐,不会教语文,安排她教全校的音乐都愿意。但学校的决定不是她能改变得了的,校长说:“你是高中毕业考上的大学,在学校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外,还学习了必要的文化知识。相信你是能胜任语文教学工作。”
第一天上课,她走进教室,教室里一片沸腾。有的学生在高声讲话,有的学生在教室里走动,有的学生在敲东西……学生自己忙自己的,就像她不存在似的。尽管她喊了几次,“同学们,上课了”,教室里还是没有安静下来。后来,还是班长站起来边敲击桌子边高声喊:“上课了!请安静!”教室里才渐渐平静下来。这节课,王老师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讲了些什么,怎样走出教室的也记不清了。她十分难过、委屈,回到办公室伏在办公桌上,越想越生气,越想越伤心,以至于抽泣起来。
这时,三年级一班的李老师走进办公室,抚摸着她的肩膀,亲切地问道:“小王老师,怎么了?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你尽管说。”李老师的关心就像黑夜里的一点星光,让她感到了一丝温暖。她像无助的孩子突然来到母亲身边,失声哭起来。哭过之后,便把她想教音乐,学校却安排她教语文,以及她走进教室,教室又是怎样的乱,还有她不知道怎样上语文课,更害怕教不好今后学校领导和教师瞧不起自己等想法倾诉出来。李老师是有着二十多年教龄的女教师,她递给王老师一张餐巾纸,并用手温柔地捋着王老师的秀发,亲切地说:“不用难过,任教的学科与自己原来学的专业不一样的大有人在,我们学校也不是你一个。周老师是美术专业毕业的却也教语文,金老师学新闻的却教英语。语文其实很好教,主要是让学生多读、多记、多写。刚开始上课上不好是正常的,只要你肯学,过不了多久就能上好课。今后,在教学中有什么问题,我们可以互相探讨、互相学习。”接着,李老师又告诉她:“其实,你有很好的条件,年轻有活力,声音清脆明亮,又会唱歌,相信自己今后语文课一定会上得很好。”听了李老师的话,王老师的心里好受多了。
渐渐地,从纠结于教音乐却被迫教语文的情结中解脱出来,她把精力转移到语文教学上来。她一方面按照学校的要求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另一方面学习上语文课的方法和技巧。她从老教师那儿了解到,语文教师要上好语文课要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是教师的自身素养,如书写能力、朗读能力、写作能力、文学素养等;二是教学基本功。王老师是一个勤奋好学、追求进步的热血青年。她对自身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自己的语文教学技能为零,语文素养有待提高,特别是汉字书写较差,横不平、竖不直,有时笔顺也不正确。为此,她制定了自己的学习计划。
白天,王老师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课余,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怎样确定课文的重难点;怎样引入课题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怎样设计板书;当学生回答错了,怎样说才不打消他的积极性,学生回答得好该怎样鼓励;怎样布置作业,作业布置多少才恰当;怎样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怎样指导学生写作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些什么等。班上出现的问题她不知道怎么解决,下课后就去请教。因为王老师的谦虚、真诚、上进,教师们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在常态课中的做法和经验告诉她。为了真正理解教师们的方法,有时在别的教师上语文课时,她悄悄地坐在教室后面听课。
每天晚上回到家里,她至少看一个小时的书,朗读一篇文章,练习写字四十分钟。学习的内容有经典的文学作品、教育教学理论丛书、教学杂志;朗读的文章主要是原来学过的优美的散文或诗歌,也有教科书中的课文。
半学期过去了,王老师上课不再紧张和不安了,范读课文变得流畅和有感情,板书也有很大的进步。在新教师汇报课上,她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虽然汇报课有许多需要改进之处,但她清脆甜美的嗓音,以及流利而有感染力的范读,给学校领导和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们提出的改进意见,王老师一一记录下来,并落实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王老师逐步掌握了常态课的教学方法,并立足课堂,尝试着融入一些新的教学理念,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教学技能不断提高。2007年下半年,当地开展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在教师们的鼓励下,王老师抱着锻炼自我的目的报名参加。从学校的选拔赛,到镇里的初赛,再到片区复赛,她一路过关斩将,均以第一名的成绩取得参加区里的决赛资格。
决赛的时间是2008 年的5 月16 日,正是“5·12”汶川大地震后的第四天。她执教的课题是“十里长街送总理”。在课前谈话中,以汶川地震这引子,播放地震造成的灾难和解放军奋力抢救受灾群众的视频,提议为在地震中逝去的生命默哀,向奋战在地震灾区的解放军官兵致敬。如此为学生学习课文做了很好的情绪铺垫。接下来,王老师慢慢将话题引到正题:“在20 世纪70 年代,一位老人的逝世,让全国人民悲痛万分。当载着他的遗体的灵车离开长安街时,万人空巷,十里相送。是谁有这么大的魅力让人们如此悲痛?当时是怎样的一个场景?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去看看这一场景,体会这种悲痛吧。”教学中,她以朗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怎样一件事。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初步了解后,让学生说说对周总理的了解,说说周总理是怎样的一个人,进而引入背景资料,让总理在学生心中的形象逐渐高大起来,学生渐渐体会到那个特殊年代的人们对总理的崇敬。接着,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课文,之后找出课文中描写场景的句子,以及描写人物感情的句子进行深入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人们沉重而悲愤的心情。后面的配乐朗读更是将学生的情绪带入长安街送别总理的情境。低回沉痛的乐曲,加上她声情并茂的朗读,不少学生抽泣起来,就连评委和后面听课的不少教师都拿出纸巾擦拭眼角。下课了,学生久久不忍离去。
比赛结束,她获得了一等奖。获奖后,她十分平静,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兴奋。她给李老师发了一条短信,报告了这个喜讯,并向李老师表示感谢。回到学校,她对参加赛课以来的过程进行了梳理,站在新的高度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这次赛课,王老师的教学水平迅速提高,获得学校领导和教师们的一致好评。2010 年,她被提拔为学校德育主任。不过,她要求学校还让她教语文。她说:“语文丰富了我的思想和情感,提高了我的文学素养,课堂教学体现了我的价值,增强了我的信心,让我感到充实和快乐!”(www.daowen.com)
【新思考】
我们经常看到的各种比赛课、展示课都是经过许多教师集体备课,多次打磨,经过专家多次指导形成的。这样的课为了呈现出完美的课堂效果,往往不真实,有很多表演的成分。有的教师在上课前就已经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提前想好答案,更有甚者是把答案直接发给学生,让学生背下来,以展示课堂教学效果的完美。这样的课堂看起来没有瑕疵:教师的设计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学生的回答妙语连珠、精彩不断。但是,却少了课堂上生成的灵动,少了生命拔节的声音,少了让人欣喜的感动。教师如果都听这样的课,就会渐渐浮躁起来,就会过于追求表面的光鲜,而静不下心来研究真实的课堂,导致各个训练点不能落到实处,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不到多少真正的东西。
教师不管是在常态课中还是在非常态课中,都应逐步建构自己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不需要这么多花架子,花架子也不可能支撑起教师的专业素养。如果说那些非常态的课堂是在吹气球,若不把好度,定然会有气球被吹破的一天。为此,需要教师能用平常心看待所有的课堂,特别是常态课。教师也应静下来分析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量身定制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这个计划不是把课一节一节的割裂开来,而是融汇成一个整体。有了这样的整体把握,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教学就会更加有底气,更加从容淡定,就不会人云亦云,也不会不知所措,自己也逐渐会变得有思想、有情怀。这样就能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每节课训练一个点,并研究透彻,做到“一课一得”。时间的把握也不需要那么精准,掌握得好就可以早一点结束训练,给学生留下更多拓展的时间和空间。如果很多学生理解起来都比较吃力,就可以多训练一节课。这样的课堂是张弛有度的课堂,是充满人性关怀的课堂,是真正让学生得到提升的课堂。虽然没有公开课、优质课那么精彩,但老师和学生可以静下心来踏踏实实把每个训练点落到实处,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成长。这样真实扎实的训练,经过长期积累,学生的基础知识、思辨水平、表达能力都会得到发展。教师只有经常观摩并研究有经验教师的常态课,进行解剖麻雀似的认知,学习和借鉴他们常态课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处理、课堂生成的处理和调控、“双主”落实的艺术、训练的切入点等,才能不断吸取原汁原味的养分,增加自己课堂的内涵,让自己能实实在在地得到成长和发展。
常态课中努力,是教师从教后一段时间内应该确立的方向。教师应该明白非常态中有很多不真实的东西,须理智判断。对那种倾尽一切占优势的非常态课的追求,必须谨慎对待。对于新教师而言,或许经历一段时间的常态课的磨炼,便会要求上汇报课。一时因为课堂情境的变化,让心境不适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新教师更应该明白不适的原因,找到努力的方向。常态课高质量,是我们教师追求的永恒主题。在常态课中学习和提高教学技巧,是每一个新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在常态课中实践前瞻的教育理念,学习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唯有如此,才会让自我专业素养因长久修炼,于无形中得到提升。
在专业素养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中,只有拒绝各种虚假的行为,才可能真正促进理想层级的达成。在教学实践中,由常态课进入非常态课,虽然存在着合理性和必要性。但新教师必须要有清楚的认识,非常态课只是对常态课的一次检阅,是对前期修炼的总结。倘若前期不作为,在非常态的课堂中绝对难以取得满意效果。如果常态课都难以驾驭而进入非常态课,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是再正常不过的。正常的发展应该是,首先提高常态课的教学质量,掌握常态课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再走向非常态课的讲台。通过非常态课检阅在常态课中形成的能力素养,发现存在的不足,以便在后续的实践中加以改进、弥补。通过上非常态课促进专业化提升,必须拒绝浮躁和虚假,避免过激行为。非常态课中对情境产生强烈地关注,或者对情境不屑一顾,都是不成熟的表现。
【行动指南】
教师应懂得,通过常规课堂教学,依然能赢得教师尊严。教师应该树立一种正确的素养观,充分认识到常态课对自我专业提升与尊严之间的关系。当然,一位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包含着价值体现,通过教学往往能产生一种属于教师才有的尊严。让自我在常态课中有尊严存在,而不是凭借非常态课让自我教学公开化后产生尊严,唯有如此,其内心才不易浮躁。当然,这里涉及教师自我对课堂情境的认识,在常态课中唯有对提供的套餐、大餐质量有保证,才可能因此让自我不断强大,以保证自我专业化素养持续提升。这实则是课堂由常态课进入非常态课之后,又进入一种新常态,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提升。
1.认清自我,制定行动目标
认清自我,往往最难。作为一个新入职的年轻教师来说,一定要有直面自己的勇气。要在自己内心平静的时候,认真地剖析一下自己,对自己各方面的情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要知道自己愿意成为一个怎样的教师。
最好在自己的头脑中描绘出一个理想的形象,越清晰越好,而后通过一点点的努力,让自己和理想中的自己越来越接近。为了尽快达成自己的目标,最好有一个明确的职业规划,把自己的长期目标、中期目标、近期目标留存心间,并告诉自己一定能做到。除了给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以外,同时要清楚达到目标必须苦练哪些基本功,并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等自己的功力达到后,自己也就成为理想中的自己。
教师都需要对自我的优势和劣势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对自己需要苦练的基本功了然于胸,知道自己每天要干什么,然后在常态课中创造性地实践。对于各种前瞻性的观点,要认真分析,全面审视,批判性地吸收,不人云亦云。否则,就会感到无所适从。要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脚踏实地地开展教学活动,并且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同时,主动地向优秀教师取经,多交流、多反思、多更新。只有在常态课中坚持实践,才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主张和教学风格。
2.向他人学习,掌握教学技能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为专业层级较低的新教师,教学经验缺乏,一切都要从头学起。新教师须向身边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为了学习的效果更好,一定要用心观察、静心思考,了解身边老教师身上都有哪些优点值得自己学习。只要平时多留意,通过观察可能你会发现张老师的工作效率特别高,李老师很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王老师的语言特别美,秦老师的教学方式很灵活……原来,身边的每一位同事都是自己的教师,他们每天都在用行动给你上着一堂堂生动的课。当然,你身边的同事并不是只有优点而没有缺点,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了解身边的同事,是为了更好地向他们学习,从而就能更好地提高自己。深入他们的常态课,有针对性地学习,更利于加快自己前进的步伐。
通过学习他人,常态课能濡养从容淡定的性情。如对于一个知识点,教师可以在借鉴中把它讲实讲透,不会因为时间不够而浅尝辄止、蜻蜓点水,也不会因为担心自己讲得不好影响教学效果而不敢畅所欲言。新教师应多到优秀教师的常态课中接受熏陶,才不会滋生浮躁、焦虑的情绪,同时才会像他们那样潜心教学,心平气和地享受课堂所赋予的快乐。
3.勇于创新,提高教学水平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作为一名新教师,精力充沛,观念新潮,满腔热情,是学校的新鲜血液。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要干出特色,成就一番事业,一定不能只满足于从老教师那儿学到的教学方法。要在他们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工作之余,一定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常用常新。要知晓最新的教育资讯,了解最前沿的教学动态,不断消化吸收,并介绍给身边的同事。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引进一些科学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永远充满吸引力。同时,勤于笔耕,把自己的教学心得、教学感悟写下来,并尽量提升学术素养以达到发表水平。这样,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坚守自己的信念,坚持自己的理想,成功定会早早而来。
我们应谨记:常态课多是不平凡的起点。新教师只有睿智地看待常态课,聪明地相伴行动,才可能不被常态课似的大海淹没。磨炼意志,同时锻炼自我水性,才能成为常态课的真正水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