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个性化教育:打造每天明显进步的学生

个性化教育:打造每天明显进步的学生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针对每一个学生而教,每一个孩子都应是可塑之材。教应为每一个孩子负责,教应着眼于孩子的未来,这样的教才可能是富有教育内涵的教育。没有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单一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因材才能施教。在最后一个慢学生没有完成任务之时,新教师不敢打断学生,因为他们要“以生为本”,他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这个学生捡垃圾、捡废品的行为着实让陈老师感动。

个性化教育:打造每天明显进步的学生

教,针对每一个学生而教,每一个孩子都应是可塑之材。教应为每一个孩子负责,教应着眼于孩子的未来,这样的教才可能是富有教育内涵的教育。“因材施教”这个词对所有教师应该都不会陌生。他们经历了教育学心理学的洗礼,经历了对“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滚瓜烂熟的记忆与背诵,经历了披荆斩棘过五关、斩六将的游戏,最终谋得一张教师的入职通行证,“因材施教”可谓是根深蒂固地深入其内心、浸透其血液。

怀揣着“孔子施教、各因其材”的先贤理论,专业化处于初级阶段的职场新人,往往会热血沸腾地踏入职场,憧憬着一段“人尽其才”的浪漫教学之旅。挑战无处不在,只要进入职场,面对每一节固定而短短四十分钟的课,面对几十个生龙活虎的学生,课堂组织无力,教学技艺匮乏,教学环节无序,玩转课堂都难,更别说因材施教了。当一番冲锋陷阵、轮番努力之后,才明白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如同梦想与现实的距离一样遥不可及。没有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单一的教育方式。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认知差异、智力差异、性格差异导致每一个学生学习知识的接受程度的差异。当下,我们的教育是相同的教材、相同的课程、在相同的四十分钟里接受相同的教育。这么多的相同,如何因材施教,成就每一个学生的不同,让每一个学生在现在的基础上自由地生长?这是一个难题,却不是一个新问题。解决的办法在于践行“因材施教”的原则,持之以恒地做下去。

【现象纪实】

因材施教,因材才能施教。所谓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材料不同便注定其用途的不同。如木材红木是上好的实木家具材料,沉香木更多地用于装饰,檀香木则是最好的雕刻材料。教育学生就像经济合理地使用木材,要根据木材不同的性质特征,做到长材不短用、优材不劣用、劣材最好择其优而用。

知人善教,知人才能善教。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有的性格内向,有的性格外向;有的喜欢表达,有的不善言辞;有的表情木讷,有的容光焕发;有的反应迟钝,有的思维敏捷;有的安静沉稳,有的活泼开朗……新教师要通过接触、观察、了解、关注每一个学生,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秉性、兴趣爱好、优势特长、忧愁烦恼、欢笑眼泪……真正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才能真正做到量体裁衣、知人善教。

当下,一些语文课堂上的朗读教学让人心焦。见有新教师一遍又一遍地对重音词语的强调,导致学生朗读时把重音重重地摔在地上,掷地有声,使原本一个完整优美的句子支离破碎,没有了语感,更没有了韵味。更有甚者,为了追求朗读的整齐度、优美度,在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通过让学生默数数字、打着节奏进行停顿,使得原有的朗读变得僵硬,该呼之欲出却又戛然而止,该抑扬顿挫却又平淡无奇。

在一些作文指导课上,职场专业化初级阶段时,往往会给学生展示过多优美的词语、句子、片段,为学生朗读更多优秀的习作,让学生在网上搜集过多的同类型习作,最终发现学生的习作逃不开这些优秀习作的影子,素材总是那么几个,是别人的材料,却不是自己的生活。教师过多的包办,恰恰让学生的习作千篇一律、黯然失色。

新一轮的课改春风已吹过五湖四海、大江南北,刚入职的新教师也都了解,他们也在课堂上实践着新课改“以生为本”的理念,运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推进学习。但我们却经常看到部分课堂只有其形,未见其神,小组合作学习中过多的口令、规范充斥着课堂,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就像流水线上的产品,到哪个环节说哪句话、喊哪个口令,让他们失去了个性!在这样的课堂中,快学生、乖学生成了“等待哥”“静息弟”。在一个环节中,他们总是最快完成学习任务,然后趴在桌上安安静静地等待着最后一个学生发表意见、完成讨论。在最后一个慢学生没有完成任务之时,新教师不敢打断学生,因为他们要“以生为本”,他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对慢学生的尊重恰恰是对快学生最大的不尊重,是最大的不公平。

案例3-5

小萝卜头的“凤凰涅槃”

陈老师,入职六年,教四年级时,她的班上转来了这样一个学生,是撤校时由另一个不足13 人的班级中合并过来的。四年级的学生,一二年级的个头,小小的脑袋、黝黑的皮肤、单薄的身体、破旧的衣服,俨然一个“小萝卜头”。出于职业敏感,陈老师给予他更多的关注。经过了解,陈老师发现他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年龄很大,无劳动力,娶了一个云南的妻子,家中两个哥哥,一个上高中、一个上初中。家庭的困难造就了他胆小、自卑、怯懦的性格。但他眼睛里有时也会闪现灵性的光彩,他聪明,并不笨;他勤劳,总是用自己的行动,捡垃圾、捡废品去卖来减轻家庭的负担;他能干,跟同龄学生相比,他帮家里做许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陈老师明白,这样的学生需要放大其闪光点,树立其良好的形象,改变其他同学对他的看法,才能让其变得乐观、找到自信。于是,她在课堂上、生活中寻找着这样的契机。课堂上,这个学生胆小得不敢举手,她将回答简单问题的机会留给他,在他回答正确时给他适时鼓励,让他不再害怕举手。渐渐的,难一点的问题,他也敢举起他的小手,虽有些害怕、虽有些胆怯,但能够举起手就是成功。

这个学生捡垃圾、捡废品的行为着实让陈老师感动。他会在下课时间,到垃圾堆里捡同学们扔掉的本子,会在课间时到垃圾筒里翻找同学们扔掉的饮料瓶子,而不在乎同学们异样的眼光。一次春游,他照例如此,准备了两个大大的装化肥塑料口袋,跟着队伍边走边捡大家随手扔掉的饮料瓶子。休息间隙,陈老师将全班学生聚拢一起,给学生们讲她小时候第一次卖冰棍的经历,不敢大声叫卖,担心别人异样的眼光;不敢在自己家周围叫卖,怕被别人看不起。但凭自己努力赚到的钱却着实让陈老师欣喜,也让她更懂得付出汗水就会收获的道理,学会了珍惜金钱、养成了不乱花钱的习惯。接着,陈老师把自己的胆怯与这位学生的勇敢进行了强烈的对比,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对他竖起了大拇指,说自己非常佩服这个学生。通过此举,让这位学生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形象瞬间高大,他们的目光中不再是同情、怜悯,而是敬佩。问问班上同学,可以为这个学生做什么?陈老师首先带起头,将自己手里的矿泉水一口喝干,装进了这位学生的口袋里。同学们受其感染,也行动起来。一路上,老师和同学们高高兴兴地帮着捡瓶子、扛袋子,最后两个麻袋装得满满的。

一件小小的事情,一堂不一样的教学,让全班学生学会了爱。这样的行为一直持续到六年级毕业。而这位同学变得更自信更大胆了,居然在五年级的一次班干部民主竞选中获得大家的信任与支持,当选为副班长。陈老师指导这位学生将春游的经历写成作文《我是自强之星》,获得了“我是五好小公民”征文大赛全国一等奖。陈老师根据这件小事写的教育叙事《大匠无弃材,寻尺各有施》也发表在《今日教育》上。

陈老师自己也不太相信,她居然创造了这样的奇迹,让一个胆小怯懦的“小萝卜头”获得“凤凰涅槃”式的新生,奇迹就那样悄无声息地发生了。

【新思考】

一个人在专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之所以在课堂上无法做到因材施教、知人善教,究其原因,从教师层面考虑,教师给了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小组相同的目标与任务;从学生层面来说,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了学习接受程度的差异。当然,最后的完成情况也不尽相同。在尊重教育公平的同时,恰恰滋长了教育的不公平。排练过学生舞蹈的教师都知道,如果追求动作的整齐度,给学生同样的动作、同样的表情,比插上一段情境舞蹈,让每一个学生有不同的难度动作、不同的个体表现更省时省力。我们的很多课堂也是如此。当初,带着出人头地的梦想、趾高气扬的气势,希望自己在集体中是最优秀的那一个,希望获得领导的赏识、同事的认可,便把这种压力无形中转嫁到学生身上。给学生高标准、严要求,巴不得班上的每一个学生都向最优秀的那一个学生看齐。

社会层面上来思考,这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学生们从一出生开始就在父母“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下,艰苦地面对每一天的学习、每一次的考试、每一次的成长。家长把殷切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巴不得自己的孩子次次都考一百分,上清华北大、考雅思托福。他们总是在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就是班级里、年级里、学校里最优秀的那一个。

这些诸多的因素,都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都忽视了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人,是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片面追求教育公平,恰恰导致了教育的不公。口令式、规范式的一言堂过多把持课堂,导致了课堂的整齐划一。只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体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每个学生才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陈老师在“教学”时,更多地站在“小萝卜头”成因等处思考问题,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发现其闪光点,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同,最终收获学生的成长。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因人而教、因时而教、因基础而教,才可能让学生一天一个进步,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出彩,让每一颗金子都发光。

教的核心内涵是教育。著名教育家钱梦龙先生说:“教师是塑造学生心灵的艺术家。”那么,教育更多的是走进学生心灵,关注学生心灵,关注每一个学生自身的需要,才能真正做到育人育心,既教好了书,又育好了人。看一些名师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侃侃而谈,思想的交锋、思维的碰撞、智慧的闪现都体现得淋漓尽致。源于他们关注每一个学生,从学生自身基础出发,找准每一个学生不同的生长点,给予不同的目标与要求,让学生在自己的生长点上自由地生长,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与精彩。

【行动指南】(www.daowen.com)

对于专业素养处于初级阶段的教师来说,有“因材施教”的意识是好的,但必须将“因材施教、知人善教”落实到行动上。每天多关注学生一点点、每天多实践一点点,在经验中累积,在课堂中磨炼。在收获每一个学生个体成长的同时,才会收获自身的成长与幸福。

1.知人善教,正视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不是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机器人,过多的彩排与要求让其行动一致、步调一致、节奏一致、表情一致、笑脸一致,这只能让他们失去个性,最终失去成长。过多的整齐划一让其少了灵性,没了风采和神采,失掉属于他们生命的特质,将一个个生命的原创教成赝品。蔡元培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教育的流水线上不需要生产相同的“板鸭”,我们要正视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打着全面发展的幌子,生产面目相同的“机器”。我们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我们更需要专业突出的技能型人才。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做自己的那一抹绿色,同样生机盎然。正视个体,尊重差异,泥鳅、黄鳝不必一样长,让学生做最真实的自己最重要。

“没有差生,只有差异。”这是新教师必须置入骨髓的教育理念。全面了解与把握其差异,并为其施以不同的教育,才是对教育公平最大的尊重。

2.因材施教,给每一个学生适合的蛋糕

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要求。无数的实践证明,“不要让学生输在起跑线上”是大大的歪理。有的年少成名,有的大器晚成。王崧舟工作十四年就被评为特级教师,余映潮六十岁才第一次上公开课,但他们的成就,没有大小之分。

成功不是由时间决定的,更不是由起跑线决定的,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找到每一个学生不同的起跑线,给每一个学生发展的不同标尺,为其量身打造的衣服才更合身。教育就像吃蛋糕,一个大大的带着各种水果口味的蛋糕全班学生一起吃,并不一定平均分配才是公平,而应该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合自己口味的蛋糕,让每个学生吃到自己喜欢的想吃的并有能力吃得完的那一块蛋糕,才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与公平。“大匠无弃材,寻尺各有施。”[10]我们要学会给每一个学生不一样的教育,制定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学习目标,给学生的成长创造更多发展的机会,才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3.摒弃竞争,让每一个学生一路闪光

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采用人比人的评价方法,否则只会产生坏的结果。我们不能把课堂变成竞技场,用一个学生的劣势去与另一个学生的优势作比较。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通过因时、因地、因基础不同的教育放大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在闪光点中找到自信和勇气,把握前行的方向。在同一堂课上,对演讲、朗读力强的学生,多给他创造朗诵、演讲的机会,让他做好示范、当好小老师并点评其他学生的朗读;对性格外向、思维敏捷、乐于表达的学生,给他更多回答问题、口头表达的机会,让他学会侃侃而谈、能言善辩;对性格内向、比较安静的学生,给他更多思考的时间,让他学会倾听、学会记录,安静地学习可能更适合他……让学生自己跟自己比,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天进步一小步,在自己的那一片天地书写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精彩,学生终会收获至少一项出色的本领。

我们应谨记:因材施教,知人善教才是对学生的最大尊重,是最大的教育公平。

[1]张忠华.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教学研究,2001,24(1):19-20.

[2]张万祥.一句话改变人生:400位优秀教师的智慧感悟[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3]辛晓岚.先学后教与有效初中英语教学[J].海峡科学,2014(5):90-92.

[4]夏满.语文教师教学能力诊断工具的研发策略[J].中国教师,2018(6).

[5]胡玉良.量体裁衣——浅谈语文备课有效性的途径[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2013(10).

[6]王荣生.教学流程就是“学的活动”的充分展开[J].中学生阅读:初中教研版,2010(2).

[7]李玉龙,邓芙蓉.论小学数学情境及其有效创设[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2).

[8]李郭稳.浅析洛克认识论的基本思想[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4).

[9]潘良晓.让“小老师”引领同伴,培养自主—互助学习能力初探[J].小学科学:教师,2014(8):104.

[10]林艳.浅谈领导者要合理使用人才[J].现代经济信息,2015(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