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教育规范:打造卓越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教育规范:打造卓越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只不过,教得主动目的是非常明确的:为的是让学生学得主动。自我主动教,没有让学生主动学,这种情形产生的缘由,需要从教师自我主动的适用性上加以追问。主动教,主动有着应有的范围限制和强度限制。主动教,主动与冲动是容易区分的。主动和冲动两者之间若进行对比,冲动多是被动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动是学生主动的前提。要想让学生学有所获,课堂教学达到理想效果,就应想方设法让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

教育规范:打造卓越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教得主动,不是被命令怎样做,而是一个人自身的冲动。我一直主张“教师第一”的思想,即有什么样的教师,才会有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自身所引发和体现出的一切能量,是课堂产生一切可能性的牵引力。为此,我们会发现一个教师的主动性,所产生的影响力带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任何的主动行为,都带有教师个体的色彩,会完全根据自我脑海里的构想模式来缔造出一个不可复制的行动。主动已经成为教师自我的权利,在课堂这一国度里,剑指何方,完全由教师自我而决定。只不过,教得主动目的是非常明确的:为的是让学生学得主动。任何主动的教师都带有这一个目的性。这一目的性也成为教得主动是否有效的判断标准。

有目的意识,才会有主动教的行动。我主张主动地教,是课堂教得有效的前提条件。教师走进课堂,主动地教,不只是教学过程中精神饱满,还包括教师课前的积极准备——课堂教学中所需要的教学知识、教学方法(手段、媒体)和能力提升训练等,这样才可能为教得主动做好铺垫。或许在研讨课堂教学“教的主体性”时,人们习惯性地关注个体(个别)的案例,而真正对一个新教师产生积极的影响,更在于整个迷茫期迈向合格期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才会真正体现自己的教育情怀。我们反对随意的教,如果一个新教师站在讲台前,没有激情,其最大的危害在于,既害苦了学生,同时又浪费了自我的青春,让劳动价值不但没有最大化,反而被弱化。

【现象纪实】

主动教,主动学,两者具有辩证关系。主动教才能引发主动地学,主动地教要能增强主动学的适用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动教,让新教师产生苦恼的主要原因在于,倾情的投入,而学生并不能很好地配合教师的教而主动学,生成不太理想的教学效果。自我主动教,没有让学生主动学,这种情形产生的缘由,需要从教师自我主动的适用性上加以追问。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普遍存在思维跳跃性,他们的主动性多会对“一件事情”产生莫大的好奇心。学生对“一件事情”的关注,主动性的调动往往比成年人更容易,若没有被调动起学习的主动性,只能说明教师主动教的选择点没有选择好,其所设置的“一件事情”缺乏教学科学性。不难看出,主动教,依旧有很多的讲究,主动只有以学生的需求为前提,才可能激发学生的憧憬。

主动教,主动有着应有的范围限制和强度限制。主动的实质,是一种教学体验。现实是,很多教师哪怕天天在教,却体验得太少。不少新教师也能在课堂中产生偶然性的主动,这往往是一种带有创造性冲动的体验。主动教,主动与冲动是容易区分的。冲动往往是应景性的,缺乏先前的准备,有偶然的爆发性。主动是一种有准备的行动,有预设性和可调控性。主动和冲动两者之间若进行对比,冲动多是被动的。要想把自我从无聊状态中解救出来,必须找到恢复个人主动性的方法,不仅在琐碎的事情上,而且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并且提前做好预设。

主动教,调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能让人感知到发展的可能性。这种发展的可能性,不只是教育对象发展的可能性,更体现于教师自我专业素养提升的可能性。体现主动性需要提前做更多的准备,如主动阅读、参加培训、走进他人课堂学习、开放自己的课堂吸纳意见和建议,以此提升自己,并且主动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课标探研、有效备课等。唯有如此,才能对发展可能性的积极因素予以保护。对于新教师,在行动中做到主动性,才能有无尽的发展可能性,但也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此时最需要的是主动产生无穷的正能量,让自我走远。

案例3-3

预设的主动

学生在写“武”字时,常常会多写一撇。有一位教师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学“武”字时,是这样教的:“同学们,你们知道武松打虎的故事吗?(同学们都说知道)那么,谁能来讲这个故事呢?”(这下同学们可高兴了,争相举手要讲故事)故事讲完后,教师又问:“你们喜欢武松吗?为什么呢?”同学们都说喜欢,说武松是大英雄,也都想做个大英雄!教师接着问:“那你们想不想认识这个‘武’字呢?”同学们可高兴了,大声地说:“想!”接下来就顺理成章地教这个“武”字了。可教师的教学却出乎我们的意料,他在武字上故意多写了一撇,让学生观察。细心的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了错误,大声地说:“老师,老师,错了错了,你多写了一撇。”教师看了看,惊讶地说:“是不是啊?你们再仔细看看,是不是真是老师写错了?”这下,所有的学生都认真地看起书来,齐刷刷地举起手来,大声喊着:“老师,你真的写错了,多了一撇!”这下,教师的教学就在这里出彩了。教师说:“哎呀呀,我真的多写了一撇呀。唉,武松可是大英雄,我们怎么能用一把锋利的刀去砍他呢?同学们可记住了哦,武松是我们心中的大英雄,我们千万不能用刀去砍他的腿哟,一定要保护好他,知道了吗?”同学们都说知道了——要保护我们心中的大英雄,不能用刀去砍他。

在这节课上,教师事先用学生感兴趣的武松打虎的故事创设一个情境,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再引出本课的重点,引出重点后又故意将学生平常容易出现的错误呈现出来,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发现错误。这样学生主动发现错误,再加上教师的强调,学生再也不容易出错了,也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是的,教师有时为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故意讲错知识点,让学生去主动发现。

【新思考】

卓越的教师都会因为课堂中主动地教,才最后走向成功。作为新教师,只要真能做到主动才教,任何发展的可能性便会得以显现。卓越的教师都是从普通教师人群中脱颖而出的。课堂教学会因社会化而体现出集中化和组织化,并且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以至于个人主动性已经被减小到最小值。发展自我也并非容易的事,只有我们敢于真正面向课堂,在主动教的过程中体现出虔诚、体现出“主动”,才可能拥有一切发展的可能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动是学生主动的前提。我们看到,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知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

教得主动,它是一门学问。要想让学生学有所获,课堂教学达到理想效果,就应想方设法让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学生主动了,自然就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就像网络游戏一样,现在不管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乃至高中生大学生,只要条件允许,没人阻止,他们宁愿不吃不喝,也要把游戏进行到底,一关不能通过,绝不气馁,哪怕熬到深更半夜也毫无怨言,而且是越战越勇!作为新教师,我们更应该尽可能地运用游戏的理念,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时时留下悬念,吊吊学生的胃口,让学生时时猜测,时时想得到悬念的结果,学生也就学得认真,变被动为主动。

在主动教的行动中,有一点是应该提及的,即对所从事的工作对象赋予其重要性,才可能解决问题。就像案例中呈现的一样,哪怕具体到某一个知识点的教学,只有充分的知识储备才可能教得主动。相反,若不对教学知识点高度重视,没有做足准备(尤其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充分了解),其解决问题的效果只能是被打折扣,自然便会因没有很好地解决问题而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得主动,整体过程往往会体现教学的创新性。新教师往往会产生很多想法,有的是可行的,有的是难以施行的,但这些点子的实施往往会受到集权的控制,此时最好的办法是敢于后台实践,等通过实践而得以有效地解决问题,再将其呈现于前台。在深入主动教的过程中,就会主动将其体现于知识、能力和方法的运用上,并彰显其认知的价值。若从技术考究来说,被赞颂或谴责的原因取决于技术的运用。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动也会因主动程度的变化而变化,学生因教得主动而体现出不同程度的主动。学生越是主动,教师便会悄悄地处于被动。这里,存在着无穷的教育智慧,实则是主动教的技术呈现方式存在多样性。

虽然提及教得主动,可能带有功利色彩,可功利才带有了原始的动力,让教师主动地去做教育的革新者,敢于在教学的过程中解决教与学的冲突。在解决这一冲突的过程中,获得感和成就感的增强,功利色彩变淡,主动的教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才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直面教育信念和教育信仰。(www.daowen.com)

【行动指南】

激发教的主动性和学的主动性,教学才更有效。有时教师可以主动地占据主动地位,正面激励学生主动地学,学得主动。有时教师则需要主动地处于被动地位,让学生主动地学、主动地显现。如错题错教,将错就错而曲径通幽。为此,再分享一些主动教的艺术,以供参考。

1.巧设悬念,调动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新知识之前,不要急着一下子把所有东西都讲给学生听,把学生当成一个纯粹的听众,这样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教师可尝试着说出事物的矛盾性,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明明是矛盾的事物,作者为什么还要去写?故事情节会如何发展?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调动学生的思维,这个时候的教学不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学生的思维主动跟着老师走,主动去思考自己的猜测是不是正确合理。

如在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时,讲课伊始,我这样说道:“有位哲人说美丽是世界上最遗憾的东西,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是啊,容貌易逝,鲜花易枯萎,这些美丽的事物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可作家梁衡却说居里夫人的美丽能跨越百年,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最想知道什么?”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都认为不可思议,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这种美丽是一种什么样的美丽?为什么能跨越百年?”大家还竞相说各自猜测的可能性。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文章的题眼,抓住了文章的中心所在,何乐而不为?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在课堂上,如果教师不顾学生容易产生疲劳的感受,老是用一种腔调,用一成不变的模式组织教学,一味地只按自己所设计的教学步骤去教学,不论哪个年段的学生,就是成年人也会觉得枯燥。而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教学活动安排在一定的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7]积极进入问题情境之中,自觉地思考问题,主动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伯牙绝弦》时,播放乐曲“高山流水”,结合“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一句引问:“‘善鼓琴’,难道只是‘志在高山’和‘志在流水’吗?还可能‘志在什么吗?’”一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于是,有了“志在杨柳”“志在春风”“志在白云”“志在秋风”“志在圆月”等回答。不但进一步拓宽了“善鼓琴”的内涵,而且相应地用自己的话道出了“善听”的内涵,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教师主动地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的主动便即刻被唤醒,学习目标的达成度随之提升。

3.营造创新氛围,呵护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的特性之一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很多事物都感到新奇,爱问“为什么”。好奇心是创造的起源,是独创思维火花的闪现。如果教学时能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学生就会轻松自在,心情舒畅,一些稀奇古怪的念头便会涌现出来,思路会更开阔,思维会更敏捷。

每次上课,不管教师的心情有多糟,只要进了教室,教师都得面带微笑,用亲切的语言、信任的目光去对待学生,给他们营造一个创新的氛围。千万不能把教师不愉快的情绪带进教室,让他们心生畏惧,一堂课规规矩矩、胆战心惊,心里直猜测教师这是怎么啦,那样学生就根本没心思听课,更别说什么积极思考了。

4.注入游戏因子,激发学生兴趣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设计学生非常喜欢的游戏,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引入课堂,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会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如在描写人物外貌时,教师就可以做一个“猜猜我是谁”的游戏。教师抓住班上一个同学显著的外貌特征,用语言将其描写出来,让学生猜猜是谁。如此,学生定会仔细观察班上每个同学的外貌,找出每个同学的特殊点,也可以用同样方法用语言描写出来让其他同学来猜。这样一来,不仅学生感兴趣,而且主动参与其中,在游戏中学会了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注入游戏因子,学生主动地爱上了学习,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学生的进步会越来越大,学习起来才会越来越愉快,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才会更好地发挥。总之,谈课堂,谈教学态度,谈专业化发展与成效,往往取决于教学活动,屈从于自我的主动性。

我们应谨记:新教师的专业素养能否具有竞争力,主要取决于他做事时的主动性。我们完全可以说,教得主动是赢得课堂、提升专业层级的法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