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适用性知识与有用性知识,这“两知”是有区别的,要搞明白什么是适用性知识,有必要将两者作对比。前面在与大家的交流中谈到了“教本体”与“教非本体”两个概念,其实“教本体”与“教非本体”的初衷,在于促进学生在教学中全面提升知识、方法与技能,同时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把一切适用于学生发展的教学可以统称为有用性知识。教适用性知识,前提在于所教的内容必须具有有用性,看得出教有用性知识是教适用性知识的前提,而提出教适用性知识在于给有用性知识加上限制式的后缀,所教的适用性知识必须是能很好体现现实的教育教学目的要求的知识,即能够受到现实的教育评价青睐方面的知识才可称适用性知识。作为新教师,试想若教都不能赢得当前教育评估的认定,可以想象那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情。为此,再一次深入地交流教适用性知识的特征,以便引领新教师在专业化成长过程中全面提升教的价值。
既然是教适用性知识,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了很多非适用性知识,至少是暂时不太适用且适用性不太强的知识。不管怎么开展教学实践,但终究需要教育评价给予价值认定。其实,纵观很多教师的课堂,他们教的方向出现偏差,虽不能断言所教对于促进学生发展无好处,但那些偏离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要么是回归到传统守旧时期的那种教,要么是追求面向未来的一种“高大上”的那种教,目标体现出一种不落地的情形。两种倾向的结果,只能说如此的教都已经偏离评价标准的要求,其教所选择的内容都应归结为非适用性知识的教学。如果一个新教师踏上工作岗位后,不能快速调整教的方向,过多地教非适用性知识,在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定然会走很多弯路。但值得说明的是,主张教适用性知识,即根据课程标准选择教学内容,根据教学评价调整教学的目的和手段。这对于一个新教师而言,这不是功利的体现,而是在经验不足时促进自我价值最大化、保护自我的一种有效措施。
【现象纪实】
一切没能获得现实评估认定的教学,无不是教非适用性知识的体现。可以说,很多教师所教没有卖点,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出发时的选择,已经决定他们不可能获得“高价值”的回报。如不少“老”教师或许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刚从事教育工作时,不知道一堂课到底该如何上,总是不明白在课堂上该教些什么、该怎么教。教学参考上介绍得又比较笼统,总希望有现成的“教案”可用。于是,一些教案书便成了老师们的“法宝”。上课就“依葫芦画瓢”,照教案一步一步进行。当感觉学生学习效果不好时,还常常认为是生源差,把问题归结于学生“笨”。持这种想法的人便心安理得地误人子弟。其实,那些教师当初所参考的知识大多都过时了,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是情理之中的事。
在新教师的教学中,难以体现教什么的适用性,往往都表现出以下问题:
问题一: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教了许多没用的知识。有的新教师上课时容易“跑题”,容易滔滔不绝地讲些看似与课文有关却又没多大用的知识,而对本应该让学生掌握的知识却泛泛而谈。有的新教师喜欢玩些“怪招”吸引学生眼球,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创设一些所谓的“情境”,结果产生了许多干扰学习的因素,学生反而没有在一堂课最宝贵的时段去学最重要的知识,效果大大降低。
问题二:教师所教的是学生不感兴趣的知识。一方面,尽管新教师认为教的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但由于刚参加工作,教学经验不足,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自然谈不上好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新教师对学情了解不够,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不够合理,所教的内容自认为是学生感兴趣的,而学生却不喜欢。
问题三:教师花过多的精力教的是学生自己一学就懂的知识。新教师往往容易对学生学习能力估计偏差,许多知识是学生能够利用现有的水平自主获取的,但教师还是不厌其烦地教,这无疑是对学生获取新知的“包办”,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依赖,不能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无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10]还有一种原因,就是不能处理好班上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关系,担心班上的“学困生”学不会,于是就把许多浅显的东西扎扎实实地教个遍,以为“差生学习时,优生可以当成复习”。其实,这让班上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没有学习动力,浪费他们的时间,完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问题四:教师用“标准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自我判断能力有限,许多问题的答案也十分灵活。教师由于时间、精力等各种原因,无法逐一评改时,往往习惯于给学生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学生的答卷便容易整齐划一,考试时也容易得高分。然而,学生在独立思考时,那些奇妙的思维火花也便会消失殆尽。
一堂课到底该教什么?能教些什么?这是新教师难以把握的问题。教学不能太死板,但也不能太随意。只有把握了相关的教学评价标准,根据科学的教学评价标准来实施教学,才可能促成有效教学生成,所教的知识也才有适用性。当然,结合评估标准对适用性加以感知,便会为自我是否选准知识点增加了一个判断标准。由此,我们也应该知晓,作为新教师,应该在第一时间里对那些充满现实性的评价标准加以熟悉,从而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再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自身的特长和学生的实际,选择教法、调整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程序,全力增加课堂教学的适用性。
案例2-4
她已不是那只“丑小鸭”
在一次新教师汇报课后的交流会上,刚执教完“丑小鸭”的小罗无奈地说:“我知道今天的课上得不好,大家都看到了,班上的孩子基础太差了。村小的孩子真难教!这堂课的设计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吧,我按《教案》的设计给他们上课,这‘设计’应该算是比较优秀的吧,要不然也不会被编到书上来的。可学生就是‘一问三不知’,所以有时候我也只好‘自问自答’了。因为今天有这么多人听课,我有点紧张。在平日里,我也经常学习一些网上的优秀录像课,模仿录像课给他们上课,结果还是不行,他们好像听不懂老师的提问,更别希望他们会像录像课里的孩子那样有精彩的发言了……生源决定了教学效果,教师再怎么努力,都难收到好的效果!生源也决定着教师的发展,生源差了,教师再努力,也做不出什么成绩!面对这样的生源,我们这些在村小工作的教师,可能将永远是一只长不大的‘丑小鸭’。”小罗的话,带着几分失望与怨气,也带着几分无奈与迷惘,同时也暴露了她在认识上的一些问题。
小罗,一个文静的小姑娘,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一所村小任教,面对教育充满了热情与向往。学校都比较关注新教师,多会安排年级组长或村小负责人做他们的入行“师傅”,给予成长提供足够的空间和资源。
然而,师傅的道行也有深浅之分,责任心也有强弱之别。那次汇报课,虽然上课效果一般,但学校领导很欣赏小罗的工作热情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决定将她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的人选,给她安排了教学经验丰富、全校公认的优秀教师做她的成长师傅,并给成长师傅安排了一定的听课、评课和交流等任务。
一个人的成长也是循序渐进的。小罗也一样,在师傅的指导下,逐步从搬“教案”到参考“教案”,独立设计教案,逐步尝试根据“课程标准”调整教学目标,根据学情分解教学目标。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学生的实际,选择合适的内容,设计可行的教学环节,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慢慢地,她感觉到班上的孩子活跃起来了,课堂上再也不是“几十张茫然的脸望着一个会说话的机器人了”。小罗终于明白:原来问题不在学生身上,教师的教学不是把自己知道的东西教给学生这么简单,而是要利用智慧,把知识转化成学生爱学、易学、乐学的东西。教学,原来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第二年,小罗又借班上了一堂公开课,内容还是去年那篇课文《丑小鸭》,全新的设计、灵活的教法,以及学生思维的活跃度,让听课的所有教师赞叹不已,为小罗的进步感到吃惊。其实,除了她的师傅,谁也不知道她听过多少次课,谁也不知道她与师傅进行过多少次教学交流,谁也不知道她曾经多少次把自己的教学设计拿去与师傅共同研究。除了她自己,谁也不知道她熬了多少夜,谁也不知道她在网上看了多少课堂实录,谁也不知道她的每一个教学设计都修改了多少次!
这次课后交流时,她拿出了她那些被修改得密密麻麻的教学设计,上面有师傅的建议,也有自己的教后记录。老师们终于明白了,小罗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进步,原来她把每一堂课都当成了汇报课来上。小罗发言时说:“孩子们都很诚实,他们只会对感兴趣的内容认真学。如果是他们不感兴趣的东西,即使勉强学了也记不牢。教师备课时要想方设法把一些枯燥的东西分解、转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前要有辛勤的付出,学生在课上才会有更多的回报。”
当然,小罗的课也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能在短短的一年内取得如此长足的进步,确实值得称赞。
在之后的教学中,小罗继续坚持勤学苦研的工作作风,学生的学习成绩逐渐提高了,学习能力逐渐增强了。第三年,小罗被调到中心校任教。到了中心校,学习的机会更多,交流的机会也多,进步更加明显,她很快成了学校的教研骨干,每期都要承担一堂全校性公开课。每当有校际间的听课活动,学校便会安排她上课,她也从未推诿过,她把这些任务都当成检验自己教学能力的机会。
终于,在2008 年的赛课活动中,她执教“乌鸦喝水”一课,在校级、镇级、片区、县级、市级各级选拔,过关斩将,获得了重庆市青年教师优课赛一等奖。这位凭借两堂“丑小鸭”让全校教师刮目相看的小罗,已经不再是刚参加工作时那只迷茫的“丑小鸭”了。如今,她已是重庆市主城一所学校的骨干教师。
【新思考】
故事中,小罗能迅速地成长,与学校的培养、自己的好学密不可分。更重要的是她能够自我反省,在自己摔跟头后意识到了教育中存在的一种法则:学生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会认真地学。这如同人们逛市场,只会买自己想买的东西,市场要发展,就必须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出售消费者想要的东西。如果一味地“我行我素”,只出售自己想出售的东西,销售肯定不理想。换句话说,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研究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教适用性强的知识,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接受。倘若不在“适用性”上多下功夫,就可能遇到小罗刚参加工作时那样的尴尬。
教适用性知识,定然要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认同、接受与转化,一种谋求教带来价值的最大化。很多中青年教师的教,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教的适用性。对于新教师而言,这样教的价值会更低。如果说教的内容的选择更多依赖于一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对于教师而言,在教的时候能充分体现出教适用性知识的特征,更多的是潜意识在发挥强化作用。这里有必要提出,教适用性知识与全面促进学生发展提升教学效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若教适用性强的知识,其价值体现便会围绕着现行的评估标准而作选择,就像商品一样,教师在设置教什么时,首先应意识到要提供商品的品性、顾客的需求,这才是其价值的参考标准。那些只要是不作为当前所需要的内容,便会删除或暂缓纳入教学内容。自然,保证了教学内容的需求性,其教学便会凸现适用性而彰显有效性。虽然教什么的价值不等同于商品,但人们完全可以将其当作商品去思考,一方面去思考商品本身的价值,另一方面去思考商品所实现或获得的价值。通过两方面的思考,就发现很多非适用性的知识和现实适用性不强的知识,因为他不具有像商品一样的高价值,自然便会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有所取舍。但也不能否定的是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反映于教的重要性,商品本身价值的不可忽视。但是,若是黄金,绝对不可能等同于黄铜的价格;若是精品,绝对不等同于粗制滥造产品的价值。全面提升教师教学所具有的本身价值和与评价标准所给予的获得好评的价值,都会作为新教师努力的方向。
谈教适用性知识,在于不但要教得好,更需要教得高效、教得有价值。教师的教学实践,就像完成商品的生产过程,其教学能否成为现实的需要,实则也与教师自身素养有着太多的关系。所教的内容是教师曾经习得知识、经验和技能的一个输出过程,教师的教反映出自我知识结构的价值特性。其实,有些教师储备的知识,是已经过时而无多少价值的知识。这样的知识,只能作为新知识发展的基点,在其基础上发展新知才会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具有新的卖点,呈现出应有的价值。新教师在大学所学的知识,更多的是一些基础性知识,其中有些理论可能不适用现代教学,如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推陈出新,便不会生出太多的价值。以前的所学作为最基本的第一原理性的知识出现,它们最大的价值是作为新知识推算过程的条件而出现,以减少证明过程的强度。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借助原有的基础性知识,将他们作为发展的条件,才可能让其在新的教育市场中有新的卖点,而不是成为包袱。
追逐专业化发展,新教师需要尽可能地发现曾经掌握知识的卖点,以让产生适合当下课程标准相匹配或评价锁定的价值。特别须考虑让已掌握的知识转化成教学时的适用性知识,才会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新知的有用性。此时最好的办法是放下包袱,去除没有卖点的旧知,敢于学习一切适用于现实教学的知识,在现学现用中提升卖点。(www.daowen.com)
【行动指南】
就整体而言,新教师的专业素养普遍因教适用性知识经验缺乏而处于最低层级,教学理论有待提高。教适用性知识,与新教师谈教的预设与生成,更多地折射教师职场价值多寡取舍,特别是因为教所获职场内对自我价值的“认同的承认”“自我承认”“相互承认”。为了教能体现出更多适用性,在此建议新教师能从以下四个点着力,以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1.着眼教学目标,着力于课程标准的钻研
如果只看教学参考上拟定的教学目标,难免有些片面。教学参考提出的教学目标,是编者在研读课程标准之后,根据个人的理解及教学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未必适合各地的学情,只能作为参考而已。作为执教者,应牢牢把握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要求,再结合当地的学情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才不至于让自己的教学游离于评价标准之外。
教适用性知识,主要体现出教的与时俱进。所有的现成“教案”都是编者依据当时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结合部分地区的学情而设计的。它只具参考价值,不可能适合所有的课堂,作为新教师,有本教案在手,无疑能让自己快速了解课堂结构,掌握一些课堂技巧。特别是在高度信息化的现代,如果自身知识不具有时代性特征,其教学的卖点便十分低下,不但不会比老教师强,甚至会比同一批新教师的教学效果都差。其实,只要对比观察,便会发现那些在教学中“卖点”和“买点”都相对较好的教师的课堂,他们教的适用性知识便成为最鲜明的特征,其教学中多会看到当前最前瞻的理念、最先进的教育技术、最科学的教育方法等。他们总有着强烈的敏感性,这些新的东西第一时间里便被他们掌握与运用。
2.着眼适用性知识,着手教材研读
研究教材,应从教材中提炼知识点,确立训练着力点。同一篇文章,不同年段的学生有不同的训练重点,不同学情的学生有不同的感悟。因此,教师有必要深入而全面地钻研教材,在全面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只教适合自己班上学情的学习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掌握的原则有:对提高学生能力没多大用处的内容不教;学生不感兴趣的又不太重要的内容不教;学生能够独立学会的内容不教;教了学生也学不会的内容不教;能不给学生“标准答案”的坚持不给。
3.着眼学生知识的获取,着手学习兴趣的激发
有些内容不一定是学生感兴趣的,但又是学生应该掌握的,教师就得想办法挖掘这些知识的“趣味”因子,或变换形式,或创设良好的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了,就成功了一半。在教学时需要分析学生的特点,把枯燥的东西教得生动些,把深奥的东西教得浅显一些。
加强适用性知识的教学,完全可以遵循根据教学评价优先选择教什么的原则。新教师要想在教学上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在教学内容的适用性上多下功夫。一堂课四十分钟,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我们可能让学生学有所获,也可能让学生晕头转向。适用的知识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4.着眼教学效果的最大化,着手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法虽多,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教师要从自身的角度,参照学生的年龄及学习个性特点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避免“东施效颦”,让教学收到最好的效果。
教育是明天的事业,须结合当下教学效果的最大化需求筛选教什么。教适用性知识,是年轻人专业化素养走向成熟的体现,做一个充满上进心的后生,必须在教学内容、训练目标的选择上下足功夫,应明白教的知识达到适用性才保底。要知道,秉持正确的理念,着眼于核心素养的培育,能让“教什么”真正落地,其“教”才会被拓宽不至于进入死胡同。
我们应谨记:凭借自己旺盛的工作精力,努力钻研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坚持在反思中不断改进教什么,坚持在教适用性知识上下足功夫,定能取得丰硕的成绩!
[1]刘本娜.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化学教学难点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2]刘文,张宏伙.巧设阶梯式问题 突破课堂难点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4):86.
[3]梅花.新赠言[M].大连:大连出版社,2011.
[4]徐章韬.师范生面向教学的数学知识之研究——基于数学发生发展的视角[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5]钟发全.试论语文教学观念从“非本体”到“本体”的转变[J].教师教育论坛,2015,28(12):47-49.
[6]吴忠豪.本体性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关于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J].新教师,2014(2):18-20.
[7]朱峰.让语文课堂阅读回归“自主”[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6(4):63.
[8]李三元.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两个转变”[J].湖南教育(B版),2008(2):16.
[9]张晓梅.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0]高玉林.论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