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从新教师到卓越教师: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

从新教师到卓越教师: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本体”,以前人们更多的是朝工具性方向努力,并没有明确提出怎么教学科知识、学科方法和学科技能。但是,有时会因为缺乏方向,不懂得如何教本体知识,走得越远,越感到困惑。“教本体”,实则是每一位新教师应当去仔细琢磨的事。深入教本体知识的研习过程中,若有科学理论的支撑,又能找到学习的对象,定然能促进自我快速取得真经。

从新教师到卓越教师: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

对于新教师而言,入职开始需要对“教本体”这一理念有了认知、理解、掌握与运用。从踏上讲台开始,便着手围绕所教任学科挖掘出专属于本学科的教学点,包括学科知识、学科方法和学科技能,这样的教学实践在提升自我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中更易避开教学中的困惑。“教本体”,以前人们更多的是朝工具性方向努力,并没有明确提出怎么教学科知识、学科方法和学科技能。相反,课堂中充斥着更多的是非本学科所特有的而所有学科都在教的非本体的教学内容,所体现的是人文性的教学内容。在以前的争论中,几乎谁也没有真正说服谁,最终采用了折中的办法,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都重要,都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如此才结束了这一口水战。带着这样的理念指导教学实践,结果只能是一个模糊的认知状态,结论仿佛既体现了工具性的教学,又体现了人文性的教学,似是而非,让教学不实,学生很难从一堂课中学到真正的东西。

一个教师若认识到自己没有把孩子教好是不道德的行为,便会努力地去教。但是,有时会因为缺乏方向,不懂得如何教本体知识,走得越远,越感到困惑。我们可以说,一个教师没有把学生教好,是不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本体知识属于教学的基础,教的过程就像给一幢房屋修建地基和搭起骨架,地基的牢固程度和骨架的高度决定房屋的高度、决定着后续的整饬。很多教师的教并非不努力,关键点还是在于体现工具性时拓展不得法,本体内容教得不多,非本体教学内容喧宾夺主。所以,为了自己的教学实践更具价值,每一个新教师一头扎进学科本体教学内容的思考、研讨和求证是十分必要的。

【现象纪实】

本体知识,是属于课堂教学独有的概念,反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学科知识、学科方法和学科技能。在教学时只有把握好学科性知识的本体性,才可能体现出学科味,教本学科该教的知识。

新教师海绵式的学习,是他们嬗变的优势。然而,这也可能成为他们的弱势。当前,人们在教什么上依旧没有达成统一,甚至很多教师教了一辈子书,都还没有明确教给了学生什么。青年教师往往靠的是模仿,靠老教师的传帮带,靠课程标准和教参教案的引领。不难看出,青年教师向谁学,学什么,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事情。由于缺乏教学经验的支撑,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地生硬照搬,结果便只能是步人后尘。每一个新教师站在三尺讲台前,需要清楚的是怎样通过教达成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以找到前行的方向。

当众人都处于瓶颈期时,往往难以找到可供学习借鉴的经验。当下,需要每一个新教师敢于学习前瞻的充满继承性的理论,而后再展开教育教学实践。“教本体”,实则是每一位新教师应当去仔细琢磨的事。否则,一个新教师经历迷茫期的磨炼后,虽学得了很多,但因为吸纳的不是真经,自己不免也会像很多老教师那样搞形式主义,自己做了假道士而不自知。这样的结果是,不但害苦了学生,也害苦了自己,让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得不到提升。

新教师的修炼,不但需要解决学什么,还得解决向谁学的问题。整个修炼教学基本功的过程,特别是对教什么的研习,这是一个需要自己独立做出决断,不断实践的过程。当向老教师很难学得真知时,向教材很难讨得真知时,你就需要大胆地实践。只有对教本体有着源于实践的理解,才可能真正有新的突破。为此,每一个新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只有不断地摸着石头过河,才能习得真知。当然,这里依旧需要防止进入一个漫长而低效的过程。

解决向谁学的渠道非常广泛,但需谨慎。其实,不管是青年教师还是从教多年的老教师,他们的很多课堂普遍直奔人文情感的任务而去,过多过重地关注学科非本体性任务,对非本学科内容进行了深刻而全面的分析,对思想内涵进行深度、广度的挖掘,而无形中严重偏移了本体性任务的扎实训练,使得本学科教学任务的完成仿佛空中楼阁,看着甚美,实则虚空,学生最后收获到的最多就是某种思想教育,或者某种情感或励志的心灵鸡汤,而鸡汤的熬制过程、主料配料、做工火候通通被忽略掉了。

一堂又一堂课结束时,学生到底有什么收获,教师和学生都说不清楚,更无从检测。在“教本体”的基础上再“教非本体”,很多教师可能一时转不过弯来,不知道该如何具体操作,以至于我们的课堂总是模糊低效。新教师往往向公开课学,学习和模仿课堂的形式、内涵,这其实也是学习教的主渠道。而现在许多所谓的优质公开课为了博人眼球,做足了华而不实、内容堆砌的功夫,想方设法把众多的教学内容巧妙地串联起来,在课堂上潇洒走一回,博得满堂喝彩,捧回金奖银奖,这种课更多地属于“教非本体”过多的课。新教师由于缺乏鉴别能力,只把表面的热闹形式学过来,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上,却丢了西瓜,捡了芝麻,无意中荒了自己的园,肥了人家的田,这也是普遍存在的事。

深入教本体知识的研习过程中,若有科学理论的支撑,又能找到学习的对象,定然能促进自我快速取得真经。比如很多名师为何成名,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能让教的目的与手段达成真正的统一,并且能让“教本体”与“教非本体”相得益彰。如很多名师在语文教学中,他们在教什么上下了不少的功夫,通过立足教材、立足教学和立足教育等,认真钻研语文的本体性内涵,从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方法和表达技巧中选取该教的本体性知识,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年段特征,找准知识获得点、语言训练点、能力提升点和方法习得点,让学生在听、说、读、写各方面得到训练和提升,最终形成语文能力。

案例2-2

《凡卡》教学案例

《凡卡》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课文之一,由于极浓的悲情基调,容易煽情,容易讲出效果,很多教师喜欢把它选为公开课来上。

这篇课文有两处典型的对比描写:一是描写凡卡在城里学徒生活的悲惨;二是描写凡卡回忆在乡下和爷爷一起生活的快乐。这是许多教师上这一课时必抓的教学点,但不同教师抓这个点的教学目的和用意却大不相同。

我曾多次听过《凡卡》的公开课。大致就分为两派:一派是用这两处对比描写激发学生对凡卡的同情,懂得课文是通过凡卡的悲惨命运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让学生感受生活在社会主义祖国的幸福;另一派是用这两处对比描写感受作者的表达技巧,如何通过对比描写这种表达方法来凸显人物的悲惨命运。其中两堂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在选择教什么上各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王老师是某县冉冉上升的青年教坛新星,在一次县级公开课中选上了这一课。初读课文之后,直奔主题,让学生找到两处对比描写,通过各种方式朗读,让学生说出读这两段时的不同感受。学生自然说出对凡卡当学徒时深表同情,而在乡下跟爷爷一起时的快乐,希望他永远留在爷爷身边。接下来,王老师抛出最沉重的问题,难道爷爷不爱凡卡吗?既然城里那么悲惨,爷爷为什么要狠心把凡卡送到城里去受罪呢?学生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猜测,最后,还是王老师的谜底最具权威性,这是所有学生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来的原因。

王老师表情严肃地说:“爷爷也舍不得把幼小的凡卡送到城里去受罪,但是他也没有办法。在乡下跟爷爷生活在一起虽然快乐,但那是短暂的。爷爷要是去世了,凡卡连活都活不下去。送进城里当学徒虽然挨打受饿,但凡卡也许还能活下去。在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像凡卡这样命运悲惨的孩子还有千千万万,要改变他们的命运,唯有推翻那种黑暗统治。”然后,王老师又回到现实生活中:“看看你们现在多么幸福,每天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有父母的疼爱,老师的关心,你们要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我们的祖国,用努力学习来回报父母、老师,将来长大了报效祖国。凡卡用写信表达对爷爷的思念,你们用什么来表达自己对远在他乡工作的父母或亲人的思念呢?现在用手机就能给自己的父母打个电话,表达对他们的思念之情。”于是,同学们借用老师的手机,纷纷开始打电话。“妈妈,感谢您……”“爸爸,我想您!”……几分钟以后,老师所要的效果出来了,一个学生开始哭了,接着有更多的学生哭了。哭声感染了老师,听课的老师也开始抹眼泪……下课了,学生和老师仿佛还沉浸在刚才的悲情当中,回过神来,对王老师这堂课纷纷啧啧赞叹。王老师的这堂课成了这几节课中当之无愧的第一名。

王老师因此名声大震,不久之后被选调进城区小学。(www.daowen.com)

时隔几年,我在王老师所在的小学再次听了他同样内容的课。老师的教学点没变,但重心发生了转移。他让学生自读这两段内容之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这两段用了什么表达方法。然后,学生在讨论中,总结出了对比、衬托、插叙等表达方法。在全班汇报交流中,师生共同思辨,越辩越明白。第一,讲凡卡的悲惨遭遇时,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他在写信过程中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在一起,互相映衬。第二,采用了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文中以引用写信的内容为主,凡卡向爷爷倾诉当学徒所受的虐待欺凌,基调是“苦”;文中插叙回忆的内容,主要讲在乡下生活的快乐,基调是“乐”。诉苦为主,以“乐”相衬,形成内容、情感上的对比,再加上对凡卡写信环境、动作、神态的描写,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凡卡内心的“痛”。最后,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暗示了他愿望的破灭,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

最后,教师总结,用对比、衬托的方法,可以突出表现事物的某一特征。然后,运用这种方法,写一两段话,当堂展示,师生共评,效果很好。

通过这样的学习,相信学生收获的是实实在在的表达方法、技能技巧,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语学语用上的明显收获,马上就可以运用,当场可以检测。这就是语文的本体性任务,而不是虚空的思想教育。至于人文思想教育重要吗?重要,但不能在语文学科中因噎废食。所谓坚守好学科教学的根本才是正道,不能上着上着,跑到别的菜地里施肥浇水去了。

【新思考】

“教本体”,需要的是合理解决教学内容的取舍问题。造成教什么难以确定的主要原因,还是自我理论支撑缺乏科学性和自身经验的不足。以上案例中,同一个老师,同一教学内容,对教学本体的认识不同,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就完全不一样,可谓一个感知“教本体”的教学典型。教材是例子,需要教师根据例子去找到和明晰需要教给学生什么,才可能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如何正确地做出选择与取舍,这实际上依然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问题。如文本知识点的分解、多种学习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学技能的提示等,都需要教师有着非常强的教学基本功。

“教本体”,我们已经对什么是本体教学内容重复多次。为了加深印象,有必要对学科本体教学内容的逻辑表达方式做进一步的探讨。很明显,学科与本体教学内容即知识、方法和能力之间存在着由此及彼的关系,教学内容必须体现的是本学科而非其他学科,这才是形成“教本体”的前提,否则教的便不是“本体教学内容”,已经属于“非本体教学内容”。同时,也应该看到,只有完全地实现对本体教学内容所承载的学科知识、方法和技能进行教学引导,并让学生感知、理解、实践和运用,这样才算是教了本体。

教,应该是目的与手段并存。一方面,教什么是为让学生学什么,这是教的目的。另一方面,怎么教是为让学生怎么学,这是手段。通常目的与手段一致,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教的不确定性,已经致使教很难达到一个理想的教学效果。探讨“教本体”与“教非本体”,关键在于能明确教什么,让教什么确定下来,而不是喋喋不休、咄咄逼人地争论出一个结果。“教本体”,所教的内容必须是专属于学科的知识、方法与技能,才可称本体教学内容。任何扩大和遗漏,都会给教学带来严重的影响。如“1+1=2”,若教学时只教给知识,让学生识记了“1+1=2”这样一个算式,那就算是只教给了知识。教学中,还得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知晓用小棒摆一摆的方法,同时让学生能应用“1+1=2”解决生活问题,这样的教学才算完整。非常可惜的是,有的教学过程只完成其中一部分的教学任务,遗漏了本体教学部分内容。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如果你没有教给学生本体内容,便会用大量的时间去做其他事,如教学中出现“1+1=2”的学习是否快乐的争论,或者探讨“1+1=2”产生的条件,要么教师教错了,要么就是偏离本学科而探讨其他学科的一些知识,如生物学、化学等学科的知识。如此的教学甚至不算是画蛇添足,因为没有画完蛇,便开始添足。作为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明白教学的内容只有完全包括学科知识、学科方法和学科技能,才可算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才可称“教本体”。否则,遗漏其中的任何之一而采用“教非本体”的办法来掩盖教学的漏洞,结果只能是让课堂的效果变得更差,学生并没有真正学得知识、习得方法和技能。

教学的探讨已经涉及职场道德和专业化发展层面的探讨,甚至是教学价值的探讨。“教什么”和“怎么教”,因教而让自己站稳课堂,这里不免会产生安全与生存意识。为此,我们完全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教本体”是满足职场安全感的第一条件。当下涉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争论还非常多,他们并没有找到发展的理论来解决这一争论,都在维护自己的尊严而死守防线。虽然诸多的课堂也教得理直气壮,教得慷慨激昂,但教学效果如何呢?任何没有真正促进学生知识、方法和技能提升的教学,都是低效的教学,都是不合格的。这里,虽然也涉及了抽象性的对教学产品的评价之争论,但更多是因为难以形成清清楚楚的判断标准,致使无休止的争论还有延续的可能。特别是一些属于文科的教学,是否掌握真知,相对于理科更难以判断,这就是文科教学与理科教学意见更难统一的主要原因。不管怎么争论,只有回归“教本体”,真正回到“教本体”的主线上来,方向对了,才不会再走弯路。

【行动指南】

一把剪刀,在高明裁缝手里,巧手如神,能裁剪出时尚得体的服装;在医术高超的医生手里,妙手回春,能挽救宝贵的生命;而在普通人手里,他可能只能修修指甲、剪剪花草。“教本体”,这只是一个理念,一个教师拿它来干什么,怎么做才能发挥它的最高价值,让它在你手里化腐朽为神奇,是一个青年教师要努力和下功夫的方向。在教学时,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与取舍,这依然是新教师教学基本功修炼的问题。为此,在掌握“教本体”理念的基础上,再做出如下建议:

1.精读课标,用好尚方宝剑

课程标准是教育部科学制订的学科教学总目标,它就是我们教学的指挥棒。精读课标,认真领会课标精神,明确年段任务,任教哪个年段,就把那个年段的课标烂熟于胸,牢牢把握,这样才不会让我们在教学中迷失方向,避免越位或者不到位的现象。这样一来,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才可能精准实现“教本体”的教学目的。如语文低段的教学应该是生字教学、词句训练等,该低段做好的事情,就在低段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在高段时就做该高段做好的事情,不要还缠绵于低段的任务。如有些老师,五、六年级了,还在课堂上反复地分析字形结构,整篇地抄写字词。而有些老师,才一、二年级,就在深度分析课文内容,传授写作方法。这就是“课程有标,柜中睡觉”的现象造成的。许多老师不看课标,只凭感觉盲目教学,这样的课堂当然质量低下。

2.解读文本,把握本体任务

深度解读文本,弄清文本里包含的本体内容与非本体内容,厘清本体与非本体之间的关系,把本体任务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而将非本体任务渗透在本体任务之中,为本体任务服务,或促进本体任务的达成。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只要认真解读文本,都能从中把握住“教本体”的教学目的,并很好地落实教的任务。本体任务就像大米白面是主食,要让学生在主食的基础上添加副食,而不是把副食直接当主食,这样会吃坏了肚子,搞乱了肠胃。了解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起点,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一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不要人为拔高学习难度,当然也不能只关注低起点的学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教材中找准最具有核心价值的教学内容,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

3.靶定目标,找准重点、难点

“靶”是“打靶”的“靶”,意即精准目标。我们认真解读教材之后,在把握好本体任务的前提下,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首先要精准地确定教学目标,这是课堂成功的关键。目标定不准,课堂效果会事倍功半,劳而无功;目标太多太泛,会弄得课堂臃肿,顾此失彼,教学难有实效。所以,定教学目标一定要像打靶一样,打准十环靶心,而不是在十环外徘徊。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最好不要超过三个,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一课一得。目标锁定一定要具体而清晰,便于学习活动的操作,绝不能含糊虚空。目标还要符合年段特征,不能拔高就低。目标一旦定准,重点、难点自然是目标的核心价值所在,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得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为突破重点、难点进行设计,不能偏、不能倚,方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应谨记:很多教师的课堂经常改变学科本性,丢了西瓜,捡了芝麻。专心耕耘自己的田才是正道,以“教本体”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在其中彰显自我、发展个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