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因素
1.现代教育的发展对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教育环境等的变化要求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改善陈旧的知识体系,从“教书匠”转变到“研究者”,这无疑提高了对小学教师的要求,使得很多教师无法适应新角色,倍感压力。
2.小学教师的评价制度欠合理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一方面要求小学教师实行现代化教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另一方面又对小学教师开展量化考核,评价的依据仍然主要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这种欠合理的评价制度,不仅给小学教师带来巨大心理压力,而且导致小学教师之间人际关系的紧张,甚至相互敌对[6]。
3.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提升了学历要求。当前新任小学教师普遍采用上岗招考制度,社会对教育从业者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这不仅使待岗人员感到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也使在岗的小学教师感受到学历提升的迫切压力。然而,在岗小学教师缺乏相应的进修培训时间和机会,这种矛盾使小学教师感到焦虑和纠结。
4.社会教育环境的变化给教师带来心理压力。一些家长希望孩子能得到好的教育,考出好成绩,但又不尊重、不配合小学教师的工作,这使得教师的工作压力增大,工作热情降低。加之小学生的安全问题时有发生,给小学教师的工作带来巨大挑战。这些教育环境的变化都给小学教师带来了压力,长此以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www.daowen.com)
(二)个人因素
1.小学教师工作成就感、幸福感降低。小学教师面对的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学生,他们往往精力旺盛,活泼好动,教育难度大,教育效果显现的时间慢,使得小学教师的工作成就感相对较低,加之小学教师担任多种社会角色,容易出现多种心理冲突,消磨了小学教师的从业热情,使他们难以体验工作带来的愉悦、幸福,导致职业认同感下降,幸福感降低。
2.部分小学教师知识结构陈旧。现代教育对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必须加快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媒体和专业知识与技能,但一些小学教师仍在用陈旧的知识和教学方法开展教育教学,使得教学效果差,导致他们陷入挫败感,感到焦虑或抑郁。
3.小学教师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一是一些小学教师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了解不够,欠缺小学生心理健康调适的办法,导致在对小学生进行管理或疏导时容易出现效果较差的情形,这种教育无效感会让小学教师感到失望、沮丧、愤怒等,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二是由于缺乏对教师心理学知识的了解和学习,使得小学教师在自身出现心理问题时不能及时觉察,觉察后也不能有效调节,最终导致职业倦怠等心理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