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一词来源于戏剧,社会心理学家米德首先将其引入社会学理论中,指个体在社会舞台上的身份与行为。教师角色指社会对教师的职能、地位的期望和要求,规定了教师在教育情境中应该表现的心理和行为方式。现代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日新月异的变化,导致社会、家长、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待变得多种多样,既希望教师教书育人、管理班级、培育学生心灵成长,又希望教师成为学习者、研究者,这就决定了教师角色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多样性。
(一)教书育人的角色
教书育人是小学教师角色最主要的本质特征。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育人的核心是教会学生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如何学会做人。一个人如果学识能力再高,但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社会公德,也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因此,小学教师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学生遵从社会规范,遵纪守法,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为此,小学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热爱关心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小学教师的育人角色贯穿在小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渗透在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是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小学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更要做好育人的工作。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知识的获取不仅来源于教科书,还来源于互联网、电子图书馆、App软件等新媒体。凭借黑板、粉笔和口授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学生的学习需要,小学教师的教书角色已从“教书匠”转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因此,小学教师不仅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使学生想学、爱学、乐学。
(二)班级管理者的角色
班集体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单位,教师通过对班集体的管理,可以实现对学生课内外活动的组织,达到班集体的目标。因此,教师扮演着班级管理者的角色。首先,小学教师是课堂纪律的管理者。小学生由于年纪小、兴趣或注意力分散等原因,上课可能会扰乱别人,影响课堂秩序。加上每个学生性格不同,需求各异,让所有学生集中于课堂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困难的。因此,小学教师要制订班级管理日常规范与纪律要求,督促学生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与课堂纪律。
其次,小学教师又是班集体的领导者。良好班集体的形成有赖于教师的组织领导能力。小学教师要善于选择和培养学生干部,建立强有力的班级核心;通过开展班集体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营造良好的班集体舆论和氛围;引导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
(三)学生心灵培育者的角色(www.daowen.com)
现代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更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一个称职的小学教师还必须是一位称职的心理工作者,能够培育小学生的心灵,呵护小学生的成长。小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健康生活,当学生心理受挫时,要设法营造谅解、宽容的氛围,及时提供心理咨询,并尽快治愈学生的心灵创伤,恢复学生的自尊自信。
小学教师要胜任学生心灵培育者的角色就要不断学习。小学教师要学习识别和解决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在重视学生行为问题的同时,更要多关注对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教育引导;要尊重学生、主动与学生交往,在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成为学生的朋友,使学生愿意把心里话告诉教师;要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己,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要营造一种宽容和融洽的气氛,针对学生遇到的心理挫折提供辅导和帮助。
(四)研究者的角色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教育教学水平。现代教师不能局限于成为传统的“教书匠”,而必须成为研究者,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只有将自己定位于研究者的角色,才能顺应时代发展,成为教育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有许多新的研究课题摆在教师面前。例如,如何预防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如何针对独生子女特点进行教育,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如何培养创造型和开拓型人才,等等。因此,现代小学教师不仅要熟悉科学研究的原理与方法,还要钻研学生和教材,积极投身于教育改革实践,以便发现和确定研究课题,更好地进行研究,结合教学和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通过教育研究工作,不断提高自己。
(五)学习者的角色
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播的承担者,同时也是知识的创新者,所以更需要注重终身学习。随着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渠道的多样化,教师作为学生的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彻底动摇,教师需要重新定位,以学习来促发展,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同时,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不仅要提高学习能力,还要提升业务素养,强化科研能力,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的学习。因此,教师不但要加强自主学习,还要加强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不但要学习专业学科知识,还要学习课堂组织与管理、教育科研、信息技术应用等;不但要探索和学习新的教法,还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