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小学班级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小学班级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学班级人际关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全面深刻地认识这些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对小学班级人际关系进行培养。贾劲婷的研究发现,学业成绩好的小学生有更加积极的师生关系,与此同时,教师的支持将使小学生的学业成绩得到提高。徐敏的研究发现,小学生同伴关系质量总体上随着年级的增长呈上升趋势。贾劲婷研究发现,小学高年级生与同桌的关系冲突较多。

小学班级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小学班级人际关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全面深刻地认识这些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对小学班级人际关系进行培养。

(一)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

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的领导方式和社会地位,师生角色、认知、需要和个性,家长的介入,社会风气等都会对师生人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1.年龄因素

我国学者通过对小学不同年级学生的师生关系进行调查,发现师生关系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小学高年级师生关系呈现下降趋势。王耘、王晓华、张红川(2001)在研究3-6年级小学生与教师关系中发现:四年级是师生关系最好的时期,随着学生年级的上升,师生关系中积极师生关系类型(亲密型)所占比例逐渐下降,而消极师生关系类型(冷漠型、冲突型)所占比例逐步上升。宋德如、刘万伦(2007)的研究也发现,随着小学生年级的升高,师生关系在主动性、亲密性和合作性方面逐渐下降。贾劲婷(2013)认为,低年级小学生对教师怀有依恋之情,中年级的小学生逐渐对教师产生选择、怀疑的态度,只有那些对学生有耐心、爱心、公正的教师,才能赢得小学生的信任与爱戴。

2.性别因素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师生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师生关系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与男生相比更易于与教师形成亲密关系。林崇德、董莉和沃建中(2005,2009)的研究发现,处于小学阶段的女生人际关系现状优于同龄男生。邹泓等人(2007)的研究指出,小学男生与教师的冲突显著高于女生。吴霞(2011)在研究中发现,女生与教师的关系更亲密,冲突也更少,女生更倾向于把教师视为榜样,认为教师值得信任。

3.心理因素

江光荣(2001)对班级环境、师生互动和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教师的友善——敌对维度与学生学习问题的关系比较显著。徐琴美等(2003)的研究发现,学生的焦虑水平会影响个体对教师权威的服从。即学生焦虑水平高,对教师权威的认知低,不服从。贾劲婷(2013)的研究发现,学业成绩好的小学生有更加积极的师生关系,与此同时,教师的支持将使小学生的学业成绩得到提高。李俊峰(2016)的研究发现,在与教师交往中,低年级小学生很注重教师的外部特征,如教师的穿着、教师携带的物品等。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独立性和评价能力也随之增长,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把教师是否公正放在评价教师的首位,希望教师能在第一时间做出公正、合理的奖励或惩罚,从而寻求自我行为的肯定。

4.社会环境因素

姚本先(2000)的研究发现,教师的社会地位、家长的介入、社会风气等社会环境因素,制约着师生关系的发展。王丽霞(2002)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师生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师生关系由教师支配转变为师生平等;学生随着独立、民主、平等、参与等意识的增强,出现了现代学生与传统教师之间的矛盾。(www.daowen.com)

(二)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

小学生的年龄、性别、心理因素以及教师、家长、交往距离、社会环境等都会对小学生的同伴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1.年龄因素

Sleman(1980)的追踪研究发现,小学阶段的小学生(6-12岁),同伴交往总体上处于双向帮助期,此阶段的小学生开始能够彼此互惠,但还不能共患难。9岁之后,同伴交往开始过渡到亲密的共享期,此阶段的友谊是一种彼此分享兴趣、秘密、承诺与计划,可以共患难,愿意帮朋友解决其个人问题,此阶段的友谊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和独占性。徐敏(2010)的研究发现,小学生同伴关系质量总体上随着年级的增长呈上升趋势。马洁(2015)的研究发现,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同伴关系的影响日渐增多,父母的影响作用有所减退。

2.性别因素

徐敏(2010)的研究发现,处于小学阶段的女生人际关系现状优于同龄男生。国外研究发现,在同伴交往中出现矛盾,男性普遍比女性更具有攻击性,男性多为身体攻击,女性多为言语攻击;小学高年级以后,男孩的攻击行为多指向同性,身体攻击的意图更加明显。女孩的攻击行为多为言语攻击,基本上都是指向其他女孩,男孩之间的攻击行为要比女孩之间或异性之间的攻击行为多得多(Cummings,Iannotti,&Zahn—Waxler,1989;Hyde,1986)。

3.心理因素

陈欣银等(1995)研究发现,小学生的友善、合作、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受有正效应,而小学生的攻击、破坏行为与同伴接受有显著负效应。受同伴拒绝的个体,常常会否定自我,对社会产生敌意,这又会导致个体更具攻击性和破坏性,不利于同伴交往健康发展。

4.社会环境因素

程利国、高翔(2003)研究发现,教师接纳程度对小学生的同伴关系产生影响,教师所喜欢、经常受到教师表扬的小学生比其他小学生更易受到同伴的欢迎。王浩月(2016)研究发现,家庭教养方式、家庭亲子关系、家庭沟通方式和家庭社交态度都会影响到小学生的同伴关系。贾劲婷(2013)研究发现,小学高年级生与同桌的关系冲突较多。空间距离(如座位的接近、家庭住址的接近)、情景因素等都会对小学生的同伴交往产生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