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小学心理学》: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

《小学心理学》: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社会促进相反,社会抑制是指小学生在完成某项任务时,由于他人在场或共同活动而降低工作效率的现象,也称社会干扰。(二)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的影响因素究竟在何种情况下发生社会促进作用或社会抑制作用?小学高年级的女生逐渐进入青春期,“性别助长”开始对其发生作用。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在班级群体中是一种普通的社会心理现象。

《小学心理学》: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

(一)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的含义

社会促进(social facilitation),也称社会助长,是指小学生在完成某项任务时,由于他人在场,表现出比自己单独活动效率更高的现象。例如,有的小学生与同学在一起合作学习,思维更加开阔,通过集思广益,完成作业的质量更高。最早对社会促进进行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特里普里特(N.Triplett,1898),他通过实验研究发现,青少年自行车,在独自、有人跑步伴同、竞赛三种情境中,竞赛时的速度大幅度提高。随后的系列实验研究发现,与他人在一起工作能促进个体能量的释放。

与社会促进相反,社会抑制(social inhibition)是指小学生在完成某项任务时,由于他人在场或共同活动而降低工作效率的现象,也称社会干扰。例如,有的小学生在众人面前发言感到紧张,结结巴巴,不得要领。奥尔波特(Allport,1924)最早采用实验法研究了这种现象,他让被试独自或在小组中进行划去母音、乘法题计算、逻辑推论等工作,结果表明:被试做前两种工作,在小组中完成得更好;对于第三种工作,则是单独完成的准确率更高。

(二)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的影响因素

究竟在何种情况下发生社会促进作用或社会抑制作用?取决于以下因素:

1.作业类型与难度

心理学家扎琼克(R.B.Zajonc)指出,他人在场,增加了个体的活动驱力,这种驱力的增强对作业成绩的影响依作业性质而定。当作业所需要的反应是熟练或简单的,他人的存在有助于提高个人效率,可发挥社会促进作用。但是,当作业生疏或者难度太大,他人在场反而会破坏个体的表现。例如,解答较难的数学题或记忆新材料时,他人在场会使小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

2.被他人评价的意识(www.daowen.com)

个人参与群体共同活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被他人评价的意识。个体的自尊需要,总是渴望他人肯定评价。例如,有的小学生参与集体活动,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同学的敬佩,为了达到目的,他们会斗志昂扬,全力以赴,争取成功,从而产生社会促进作用。但是如果小学生的这种意识过于强烈,过于看重他人的评价或议论,担心别人的负面评价,就会产生紧张的焦虑情绪,产生社会抑制作用。

3.注意的干扰

巴伦(Baron)的研究表明,他人在场,个体既关注他人又关注工作,当这两种关注的强度都大时,个体的注意容量就无法满足两者的要求,导致注意的冲突和分心,降低工作效率。如小学生在考试时,遇到监考老师往返走动的压力,或者考场上担心竞争对手太强,题目太难等患得患失太多,就不能聚精会神作答,进而干扰考试的正常发挥。

4.他人特征变量

他人的身份、性别等特征变量,同样会对小学生的社会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金盛华和张杰(1995)提出了“性别助长”假设:对于性意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的个人,异性的存在会导致特殊的行为效率的提高;而性意识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的青春期之前的儿童,则不存在性别助长现象。小学高年级的女生逐渐进入青春期,“性别助长”开始对其发生作用。而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学态度和教学风格等以及同学的学识素养都会对学生的社会行为产生很大影响。

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在班级群体中是一种普通的社会心理现象。根据这种社会心理现象的原理,在小学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促进良好的学习气氛的形成;要根据学生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帮助他们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产生社会促进作用;要加强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训练,增强其自信心,减弱社会抑制的影响;要注重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鼓励同学之间进行积极相互评价;要积极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