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班级群体的形成方式,可以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两大类。
(一)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formal group)是按学校正式文件的规定,在校领导者、班主任、教师的指导下,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班级属于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权利和义务,为了组织目标的实现,有统一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
搞好小学班级正式群体的建设,对小学生和班级管理都具有重要作用,既可以实现班级目标,还可以对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起到有效控制的作用。例如:通过在班级建立各种兴趣小组,可以满足大部分小学生的需要;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正式群体活动,可以把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吸引到正式群体,引导小学生健康发展。
(二)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informal group)是指小学生在相互交往中,由于相似的需要、兴趣、爱好、态度等聚集在一起,自发形成的学生群体。这种群体结构较为松散,由于成员间有较深的情感基础,交往比较多,因而常表现出较强的合作性、稳定性和一致对外性。
小学班级的非正式群体可以分为下面几种:
1.积极型非正式群体
该群体的价值目标与班级正式群体的价值目标是一致的,是班级正式群体的补充,对班级发展有促进作用。例如,班级中几个学习好的小学生由于兴趣爱好相同经常聚在一起交流学习经验。教师对于这种群体应加以保护和利用,对核心人物适当授权,让其成为班委会成员,组织所在群体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www.daowen.com)
2.中间型非正式群体
该群体与班级正式群体若即若离,对班级发展不是很关心,对班级活动不太乐于参与,当班级活动有利于该群体时才主动投入。例如,某些小学生群体对班级活动和教师布置的作业经常敷衍了事,只参加能得到好处的活动,放学之后便三五成群出去玩耍。教师对这种群体要采用教育引导的方法,在学生中开展讨论,提高认识,创造条件,引导其目标与班级群体目标统一起来。
3.消极型非正式群体
该群体的活动与班级目标不一致,对班级会产生消极影响,但行为后果较轻,虽有违纪,但无违法。例如,一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小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却经常在一起打游戏、抽烟聊天,不做作业,甚至集体逃学。教师对这种群体,应加强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积极争取、引导和改造。
4.破坏型非正式群体
该群体与班级组织目标背道而驰,其活动后果较严重,不仅违纪,甚至违法。例如,某些小学生受坏人教唆形成盗窃、抢劫的犯罪团伙。教师对这种群体,重在预防,要注意防止消极型非正式群体向破坏型非正式群体转化。对这种群体的成员,要以教育为主,特别是对情节较轻,受坏人引诱而做了错事的小学生,不应推给公安机关了事,要力争通过教育使其向好的方面转变,对屡教不改者,应依据校规以及法律,给予必要的制裁。
小学教师要加强班级管理,依靠班干部和班级积极分子,通过班会、墙报、网络等大众媒介,大力宣传正确舆论、好人好事和互帮互助的故事,提高小学生参加班级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使其都能够朝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发展,共同为实现班级目标发挥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