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的外在表现,它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小学阶段是道德行为塑造的重要时期,小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主要是在生活和教育过程中有意识练习的结果。小学教师应注意:
(一)指导掌握道德行为
一般说来,小学生的道德动机和行动是统一的,但由于小学生有时对道德行为没有牢固掌握和组织,可能会产生不好的行动效果,因此,对小学生进行道德行为指导很有必要。这就要求教师要利用讲解、讨论等方式帮助小学生掌握有关的道德行为,例如,如何帮助老年人打扫卫生,如何把迷路的孩子送回家,如何帮助贫困的同学等,并且使他们在掌握道德行为基础上,认识到在不同情况下应采取不同的道德行动。特别是在充满各种矛盾和冲突的社会,更需要培养小学生在道德情境中选择相应道德行为的能力。
(二)加强道德行为练习
道德行为习惯的练习不仅使道德行为得到巩固,而且这些巩固了的行为还会在新的情境中发生迁移,形成良好的品德。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要靠“讲”(要求)、“练”(练习)、“带”(榜样的带动)来实现。在有目的的练习和重复中,小学教师要做到:
1.严格要求。小学教师对小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一旦提出后,要严格要求学生贯彻执行,并长期坚持下去,要讲清道理,对于不能执行的学生,要找出原因,针对具体情况,采用讲解、说服教育、强化练习等方法帮助其执行。
2.耐心指导。由于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和领悟能力的限制,小学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做示范,使小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常会不自觉地违反行为规范,这就更要求教师要不厌其烦地给予纠正和指导。要态度和蔼,言辞恳切,不要流露厌恶、不满等情绪。要正面引导,多表扬,少批评,以情促行,持之以恒。(www.daowen.com)
3.树立榜样。小学生的模仿性很强,父母、教师、影视作品中的人物都是他们模仿的对象。因此,父母、教师要以身作则,规范自己的行为,给小学生做出好的榜样。另外,还应选择现实生活或文艺作品中的英雄模范和著名人物为小学生树立模仿榜样,要注意让小学生少接触带有暴力镜头等不良内容的影视,阻止他们对不良行为的模仿。
4.根除不良习惯。小学生无意当中可能养成散漫、懒惰、撒谎、不注意整洁等不良习惯,根除这些不良习惯,可通过讲故事、讲解等方式使他们知道坏习惯的害处,并帮助其树立克服坏习惯的信心,还可以适当运用一些心理学的矫正方法,如消退法、代币管制等。
(三)形成良好班风和舆论
班集体对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班集体能否在这方面发挥有效的影响,关键在于是否形成良好的班风。良好班风使小学生处于一个具有明确的行为准则和正确舆论的环境中,直接影响和约束他们的行为。小学教师在帮助小学生形成班集体的同时,应注意培养良好的班风,要通过思想灌输、组织集体活动等方式,使小学生产生对集体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班风。在班风培养过程中,要重视班级舆论的力量,制订和执行班级规范,并通过表扬和惩罚,预防或减少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四)与法制教育相结合
此外,小学生品德的培养还要和法制教育结合起来。法制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发展心理学的观点,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开展越早越好。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就要使小学生知法、懂法、守法,逐步树立法制观念,养成守法的习惯。另外,法制教育还可以增强小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