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并不一定就有良好的道德行为。这是因为道德行为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道德认识到道德行为,还涉及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其他心理成分。总体说来,小学生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水平偏低,主要特点有:
(一)道德言行从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在小学时期,小学生在品德发展上,认识与行为基本上是协调的。一般是年龄越小的学生,其言行之间更容易一致。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逐步出现言行不一的现象。这是因为年龄较小的学生,不善于掩蔽自己的行为,加上对权威的遵从,他们的道德认识、言行往往直接反映教育者的要求,在言行的表现上比较一致,但这种一致性的水平较低。年龄较大的学生,对权威和别人的评价不再盲从,加上他们的行为比较复杂,日益学会掩蔽自己,其行为与成人的指令产生一定的差异性。这样言行一致与不一致的分化越来越大。
小学生言行脱节的原因何在呢?我国朱智贤教授认为:一是对别人不良行为的模仿;二是知道道德准则,却无意做出了不好的行为;三是在不同的人面前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如在父亲面前听话,在母亲面前不听话等;四是只会说,不会做。也就是说,小学生能够理解道德准则,却不能在实际中根据道德准则做事。(www.daowen.com)
(二)道德行为发展呈“马鞍”型
研究发现,小学低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必要的道德行为习惯,高年级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已逐步养成。总体来看,小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不巩固,容易分化。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水平较高,中年级学生较低,形成了“马鞍”型。因为低年级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处于一种依附性很强的“家长和教师权威”阶段,这种行为习惯并不稳定。随着小学生独立性和自觉性的发展,中年级学生可能因破坏了原有的道德行为习惯而导致行为习惯水平下降,而高年级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已具有一定的自觉性和稳定性。由此可见,小学阶段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