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小学心理学》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小学心理学》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儿童进入小学后,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心理问题对儿童今后的发展必然会造成不良影响。近年来,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小学生的厌学情绪有所增长。在小学生中比较常见的品行障碍有欺负和说谎等行为。近年来,小学生的焦虑问题比较普遍,主要体现在学习焦虑和考试焦虑方面。林素兰对乌鲁木齐市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社交焦虑的检出率为28.5%。

小学阶段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许多中学生乃至大学生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其实是从小学阶段就开始滋生的。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小学新生适应问题

儿童在进小学前的主要活动是游戏,进小学后的主要活动为学习。游戏饶有兴趣,儿童乐于参加。学习却带有强制性,不随儿童的意愿而改动。儿童进入小学后,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必须按时到校,遵守严格的学习时间和各种组织纪律,上课专心听讲,不能随意说话和走动。同时还面临着教师、家长对他们在学习上的要求,有作业的负担、考试成绩的压力,这些对他们的注意、记忆和思维都是一种挑战,其要求儿童必须学会付出个人意志努力,勤奋学习。同时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老师和同学,还要克服自己对老师和同学的陌生感和惧怕感,适应并融入集体生活之中。如果儿童不能顺利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角色转换,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新生不适应问题。如想家恋旧心理难以排遣,有寂寞孤独感,不适应教师的授课方式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等。李姝妍(2014)的研究发现,小学新生的学习适应表现相对较好,社会交往适应表现一般,生活自理适应表现最差,问题较多。这些适应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干预后,可以得到好转。但仍有部分学生存在严重的适应困难[1]。这些心理问题对儿童今后的发展必然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小学新生的困难,帮助他们顺利地度过入学引起的心理转折和适应。

(二)学习问题

1.学习困难

学习困难又叫学习障碍或学习失能,是指个体在从事某些特定知识、技能的学习时出现重大困难,以致无法完成同龄人能够完成的学习任务。据研究,学习困难问题在小学2-3年级为高峰,占5%-10%。学习困难儿童的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龄儿童,在学习上的困难主要表现在听、读、写、算等方面。如有的小学生把b当成d,或p当成q等;有的小学生有空间定向困难,不知道上下左右;还有的小学生难以用语言表达思想,与教师、同伴交流困难。但他们的学习困难不是由智力缺陷或缺乏教育机会所致的,而是由于大脑无法自我约束,大脑功能方面的缺陷造成的。孟万金、张冲(2016)编制了《中国小学生学习困难量表》,可以从听、说、读、拼写、写作、计算和思维等七个方面去测量中国小学生学习困难情况。

2.学习疲劳

学习疲劳是指学生由于长时间高度紧张学习,出现学习效率下降,学习兴趣降低的现象。它包括生理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生理性疲劳主要源于肌肉神经系统生理能量的消耗,代谢物的积累,表现为动作失调、感觉迟钝、力不从心等。心理疲劳是由心理因素,如缺乏兴趣、厌烦、懈怠等所导致的学习效率下降。

学习是一件艰苦的脑力劳动。研究发现,小学生的紧张学习持续时间过长,能量消耗过多,会导致大脑的工作能力下降,使小学生出现焦虑、烦躁、自信心缺乏、食欲不振、瞌睡等生理和心理疲劳反应。

3.厌学

厌学是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地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近年来,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小学生的厌学情绪有所增长。郭志芳等(2011)采用分层抽样问卷法对江西省5所城区小学四至六年级的小学生的厌学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小学生的厌学率为16.43%[2]。小学生的厌学主要表现为,对学习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苦闷感,一提到学习就心烦意乱、焦躁不安,对教师或家长的学习要求有抵触情绪,学习成绩不好,甚至发生旷课、逃学或辍学现象。

(三)行为问题

1.多动症

多动症也称“儿童多动综合征”,是指儿童表现出与其实际年龄不相称的,以注意涣散、活动过度和行为冲动为主要特点的行为障碍。这类行为障碍在8—10岁的小学生中比较常见。姜华等人(2000)的研究发现,6-11岁的小学生多动症的检出率为4%[3]。由于多动症经常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和班级纪律,所以受到了家长和教师的普遍关注。儿童多动症主要是由神经方面的障碍造成的。主要表现有:(1)活动过多。例如在课堂中坐不住,总是在椅子上来回挪动,甚至离开座位在教室里走来走去,无关活动过多,且杂乱、缺乏组织性和目的性。(2)注意力不集中。他们在有选择的集中注意和保持注意方面有困难,很容易被无关的刺激所吸引,注意力保持的时间短暂,做事经常是有头无尾,丢三落四。(3)情绪不稳定,任性冲动。多动症儿童缺乏克制力,不能耐心等待,想要什么非得立刻满足,经常未经考虑就盲目行动。

2.品行障碍(www.daowen.com)

品行障碍是指个体反复出现违反社会道德准则或纪律,侵犯他人或公共利益的行为,包括攻击性或对抗行为。在小学生中比较常见的品行障碍有欺负和说谎等行为。传统上我们习惯于把学生的品行问题划到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其实从心理学角度看待和处理品行问题更能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两者在许多方面能产生互补的作用。

(四)情绪问题

1.焦虑

焦虑是一种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交织而成的情绪。近年来,小学生的焦虑问题比较普遍,主要体现在学习焦虑和考试焦虑方面。张媛芳(2002)研究了湖南省小学生考试焦虑情况,发现存在焦虑的学生占19.9%。娄阿利(2011)对沈阳市小学生的焦虑进行了调查,发现重度焦虑的学生占19.2%。张娟(2011)抽取了甘肃省3所小学,对即将参加小升初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考前焦虑的总检出率高达72.2%。除了学习考试焦虑外,人际关系交往的困扰也是小学生焦虑的重要来源。林素兰(2018)对乌鲁木齐市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社交焦虑的检出率为28.5%。

2.抑郁

抑郁是一种持久的以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主要表现为:认识上自我评价低,对前途悲观失望,自卑和自责;情绪体验上,以抑郁、悲伤、绝望为主要心境;意志行动上,精神不振,疲乏无力,不愿行动,不愿与人交往。

林素兰等(2018)采用儿童抑郁量表(CDI)对919名四至六年级小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在全部调查对象中,抑郁检出率为11.2%,且呈现出随着年级增高抑郁水平也增高的趋势,四年级学生低自尊、低效感、人际问题因子分及抑郁总分均低于五、六年级学生。香港社会服务处也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访问了1301名三至六年级的小学生,以儿童焦虑和抑郁量表修订版、华人家庭评估表等为工具,了解学生的情绪健康情况。调查结果显示,9.7%受访学生呈严重抑郁征。

3.恐惧

恐惧是意识到危险或面临某些危险时产生的一种强烈的不愉快的情绪。小学生恐惧的内容多为失败和批评、未知事物、伤害小动物、危险和死亡、疾病等。如果儿童对某些不足以引起恐惧的事物也产生不可克服的恐怖,或对某些特定事物的恐怖强度、持续时间都远超出正常儿童的反应范围,便是一种异常现象。若除恐怖的情绪体验之外,再伴有出汗、呼吸困难、颤抖、恶心以及回避反应,而影响正常的活动时,便可称为“恐怖症”。

学校恐怖症是恐怖症的一种特殊类型。虽然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和诊断标准中未单独提及此概念,但是在临床上对学校恐怖症的报告则相对较多。如林崇光等(2001)报告了45例,秦晓霞(2007)报告了32例。学校恐怖症是儿童对学校环境、教师或学习活动的一种强烈恐怖反应,他们不愿上学,对学校表现出明显的恐怖不安,或感觉有身体疾病。患学校恐怖症的儿童,智商大多数达到平均水平或许更高一些,但在校的学习成绩常常是落后的。

4.自我意识问题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及周围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和态度,包括自我认知和评价、对别人的认知评价等。小学生的自我意识问题主要表现在对自己能力的认知和评价上。在小学生的自我评价中存在一种有利化倾向,即倾向于对自己做有利的评价,出现“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容易出现要么高估自己,如自负、盲目乐观、嫉妒他人;要么低估自己的倾向,如自卑、丧失信心、胆怯等。一般来说,女生比男生自卑,差生比优生自卑。

有调查发现,小学生在自我意识上也存在比较突出的自责倾向。他们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自责倾向的根源是他们对失去心理依赖的不安或恐惧。当他们感受到被父母、教师、朋友抛弃时,或当父母、教师对他们过分严厉或专制,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时,都会使他们出现自责心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