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上述陈述性知识理解的条件,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陈述性知识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呈现的学习材料要具有逻辑意义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有逻辑意义的学习材料便于学生理解。有的学生之所以出现呆读死记的机械学习,原因之一是教师没有把学习材料组织好,随意呈现一些毫无关系的事实、原理或命题或学习材料,虽然这些有一定的逻辑意义,但由于教师缺乏对学习材料结构的明确说明和交代,使学生不得要领。为此,教师要善于组织清晰、有明确意义的学习材料。
(二)调动和保持学生理解学习的心向
陈述性知识的理解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教师要注意调动和保持学生理解学习的心向。也就是说,教师要培养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有意识地把新知识与自己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差异性与共性,以及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积极主动地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新知识,从而真正地理解新知识。
(三)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确定教学起点
学生贮备的知识经验,不仅是过渡到新知识的桥梁,而且是理解新知识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知识经验的贮备状况确定教学的起点,遵循从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新旧知识的对比与过渡,以激活原知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四)运用直观材料或实际操作(www.daowen.com)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他们需要借助直观材料或感性经验来理解抽象的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多使用直观材料,如实物、图片、教具、多媒体、案例以及生动形象的语言,或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如看一看、量一量、做一做、摸一摸等,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知识。
(五)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
变式指不断变换提供给学生的直观材料或事例的呈现形式,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学生所学的概念或规则,有的本质属性易于直接观察、分辨和掌握。如大小、形状、颜色等。有的本质属性则比较隐蔽、抽象,不易直接感知,难以掌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他们从非本质属性中把本质属性揭露出来,这就需要使用变式的方法。例如,教师讲授“垂直”的概念,除了让学生观察水平位置与铅直位置的垂直外,还应让学生观察其他方向的垂线,防止学生产生错误的理解。变式的有效性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要注意其典型性、正确性,能帮助学生摆脱感性经验的片面影响,更好地领会掌握知识。
(六)科学地进行比较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必由之路。教师常常通过比较的方法使学生更确切地了解知识之间的异同,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师在应用比较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确立比较的标准。事物的本质是多种多样的,采用不同的比较标准往往会得到不同的结论。教师要根据教科书的有关概念和法则来确定比较的标准。(2)采用正确的比较方法。比较的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同时对比法。即对相似、相近、相反、相关的事物同时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共有的本质特征,舍弃彼此差异的特征,防止知识间的混淆与割裂。如教师对英语清浊辅音的比较。二是前后对比法。即对事物的历史形态或发展变化进行比较。如教师对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的比较。
(七)启发学生学会概括
知识的系统化是客观事物内在逻辑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认识世界的不断深化。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缺乏系统化,就会妨碍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影响他们学习新知识。所以,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指导学生学会概括,让他们去归纳和总结所学的知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