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小学心理学第五版:陈述性知识理解的心理机制

小学心理学第五版:陈述性知识理解的心理机制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陈述性知识获得的心理机制问题,心理学家通常用同化理论来解释陈述性知识理解的心理机制。奥苏贝尔认为,新旧知识是否建立这种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是划分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的标准。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从本质上讲就是使学习者获得或理解知识的意义,而意义的获得则是个体的认知结构与外界刺激交互作用情况下的同化过程。上述两种下位学习的内部条件是学生认知结构中已具备相关的上位观念。

小学心理学第五版:陈述性知识理解的心理机制

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心理学通过类比借用此词。在这里心理机制是指对陈述性知识获得的认识已从现象的描述进到本质的说明。关于陈述性知识获得的心理机制问题,心理学家通常用同化理论来解释陈述性知识理解的心理机制。同化(assimilation)一词来源于生理学,意思是指有机体吸收食物并使之转化为原生质。同化在心理学的基本意义是学习者接纳、吸收和合并知识并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最早把同化一词运用于心理学的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J.F.Herbart),他用同化的概念来解释知识的学习。他认为,学习过程是新观念进入原来观念内,使原有观念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吸收新观念做好统觉的过程,即新旧观念的同化过程。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发展了赫尔巴特的同化思想,他认为,个体已掌握的知识经验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和关键,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accommodation)两种方式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学习。同化是指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而引起认知结构发生量变的过程。如小学生学会了加法再学乘法,知道乘法是相同加数连加的简便运算。顺应是指新知识的纳入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调节和改造而引起认知结构发生质变的过程。如小学生学习了数学的负数知识以后,以前头脑中形成的数只有大小而没有正负方向的认知结构发生了改变,认识到数不仅有大小之分,而且有正负方向之分。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P.Ausubel)继承和发展了皮亚杰的认知同化论思想。他认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在抽象性、概括性和容纳性等方面是按照一定的层次和条件组织起来的。新知识的学习依赖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即学习者已形成和掌握的表象、概念、原理和命题,原有的观念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了固定点的作用,新意义的获得是通过新知识与起固定作用的观念进行相互作用而获得的,其结果旧知识发生了变化或得到改造,新知识获得了实际的心理意义,从而促使学生认知结构的不断发展。于是他提出了有意义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非人为的联系”指新知识同原有的旧知识的联系必须符合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如教师给小学生讲解扇形要联系圆的知识进行讲解,而不能联系其他毫不相干的知识。“实质性的联系”指不同的符号表达的是同一认知内容。如“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有三条边相等”陈述的是一回事,其关键性本质特征未变。奥苏贝尔认为,新旧知识是否建立这种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是划分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的标准。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从本质上讲就是使学习者获得或理解知识的意义,而意义的获得则是个体的认知结构与外界刺激交互作用情况下的同化过程。他认为,同化是一个促使知识从一般到个别,由上位到下位逐渐分化和横向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同化不仅是知识的量变过程,而且还是知识发生质变的过程。同化有三种模式:

1.下位学习

下位学习指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在包摄和概括的水平上高于新知识,因而新旧知识之间构成一种类属关系,所以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

下位学习主要有两种:(1)派生类属学习。即新知识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特例或证实。如学生已掌握“水果”的概念,学习的新概念是“荔枝”,教师只要告诉学生“荔枝也是一种水果”,学生就懂得了荔枝具有水果的本质属性。原有概念(水果)的本质属性并没有发生改变。(2)相关类属学习。即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观念后,原有的观念得到进一步扩展、深化。如学生已形成自然数的概念,再学习新概念“负数”,当“负数”纳入原有数概念后,原有数概念扩展为“有理数”。

上述两种下位学习的内部条件是学生认知结构中已具备相关的上位观念。外部条件是由教师或教科书呈现新知识。学生的思维过程主要是区分新知识与同化它的原有知识之间的异同。下位学习模式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属于接受学习。这种下位学习过程不断进行,使知识不断分化与精确化,不断产生新层次。以这种形式学习新知识效率最高。因为这种比较广泛和一般的知识在认知结构中一旦比较牢固地形成后,就能用来解释与此相关的新知识,有利于理解新知识的意义。(www.daowen.com)

2.上位学习

上位学习指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了若干观念,在此基础上学习包摄程度更高的知识,这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如学生学习猫、狗、猪等概念后,概括出这类动物的共同特征“胎生”“哺乳”,从而获得“哺乳动物”的概念。

上位学习遵循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过程,属于发现学习。上位学习的内部条件是学生认知结构中已经具备相应的概念、命题或规则等下位观念,外部条件是由教师或教科书呈现的结论或反馈信息。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或综合时,就十分需要这种学习。这种学习模式对学生获得基本概念和一般性原理和规则具有重要意义。

3.并列结合学习

当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既不是下位关系,也不是上位关系,而是并列或类比关系时,便产生并列结合学习。如教师向学生讲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阳光心态这个概念,学生不易理解,但学生对太阳的感受却是熟悉的,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太阳的感受经验进行类比,帮助他们理解阳光心态的概念。

并列结合学习的条件是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有一种一般的吻合性或处于同一层次,因而新知识可以被原有的知识同化。学生可以利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来理解新知识,使自己的知识得到广泛的学习迁移。由于并列结合学习缺乏最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学生只能利用一般的非特殊的有关知识起固定作用,因此,对学生而言,学习这种知识比较困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