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使小学生具有较高水平的学习动机,就需要将他们的潜在学习动机激发为活跃的学习动机。只有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促进搞好学习,提高学习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小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是在教学内容和小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小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在他们心理上造成悬念,从而使他们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状态。教师通常通过实验演示、趣味故事叙述、生动的描述、利用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矛盾事实等方式来设置问题情境。
(二)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
奖励与惩罚是对小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强化方式。它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但在运用奖惩手段时要注意:(1)实事求是。教师对小学生的表扬或批评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避免副作用的产生。对小学生的过度批评会使他们丧失学习信心,挫伤学习积极性,甚至形成学习无助感;滥用表扬则会滋生小学生的骄傲情绪,放松努力,导致学习动机的减弱。(2)多用表扬、少用批评。心理学家赫洛克曾研究了奖励和惩罚对学习动机的影响,发现表扬和奖励比批评和指责更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多用表扬,少用批评,尤其是对学习困难的小学生,更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3)有针对性地进行表扬和批评。不同的强化方式对不同的小学生产生的效果不同。对成绩差的小学生,表扬更起作用;对自卑、内向者应表扬多于批评,对自傲者则应批评多于表扬。因此,教师在表扬和批评小学生时应考虑小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方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及时给予正确有针对性的反馈
美国心理学家罗斯和亨利曾用实验证明反馈对学习的影响。他们将一个班的小学生分为三组,每天接受测验。第一组每天都知道学习结果(及时反馈);第二组每周一次知道学习结果(有反馈);第三组不知道学习结果(无反馈)。实验进行8周后改变实验方法,将第一组和第三组的做法互换,第二组不变。时间也是8周。结果如下:前8周第一组进步最大,第二组次之,第三组无进步。后8周第二组平稳进步,第一组成绩急剧下降,第三组则骤然上升。实验结果表明,及时反馈对学习的影响是极其显著的。后来,美国心理学家佩奇针对教师评语对小学生学习的影响做了进一步研究。他把2000多名小学生分为三组,分别给以不同的评定。第一组无评语,即对学生的评定只打等级无评语,如对学生的成绩只打“A”或者“95分”;第二组给予特殊评语,除标明等级外,还给予评语,但获得相同等级的学生评语是一样的。如甲等为“优秀,保持下去!”乙等为“良好,继续前进!”等;第三组给予顺应性评语,除标明等级外,根据小学生答案的特点给予适当的矫正或相称的评语,如“优秀,作业完成得很认真,知识点熟练”“很好,描述生动感情细腻。”结果表明,不同的评价对小学生后期的学习影响显著,顺应性评语效果最好,特殊性评语次之,无评语最差。
由此可见,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及时得到教师正确且有针对性的反馈,就能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学习热情,增加努力程度。(www.daowen.com)
(四)适当组织学习竞争
竞争是激发小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胜心的一种有效手段。学习竞争能加强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满足他们的成就需要。但学习竞争也会带来副作用。因此,教师在运用学习竞争方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不可滥用学习竞争。频繁的学习竞争会造成过度紧张的学习气氛,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使胜利者骄傲自满,目中无人,或为了保住第一,循规蹈矩,不敢创新;使失败者丧失学习信心,形成自卑感。(2)强调团体学习竞争。团体学习竞争可以增强学生的协作精神,有利于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使他们免遭失败造成的伤害。但教师要避免团体竞争的不利影响,如依赖思想、责任分散等。(3)提倡个人的自我学习竞争和团体的自我学习竞争。鼓励学生或集体不断提出新的学习目标,不断进步,力求发展,尽力做到“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更好”。(4)让学生在竞争中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教师在组织竞争活动时,应考虑尽量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以提高其自信心。
(五)注意内外学习动机的相互作用与转化
教师在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时,应注意他们内外动机的相互作用。虽然小学生的内部动机要优于外部动机,但是,外部动机作为内部动机的有益补充,是必不可少的。已有研究论证了依靠外部教育资源的有效设置来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是促进动机内化的关键(于海峰,2011)。所以,教师要正确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外部的力量,如表扬、鼓励、批评等,使学生的外部动机逐步转化为内部动机。当学生的内部动机逐步形成并稳定后,则应把学生的外部动机作为辅助手段,维持和巩固其内在动机。通过这种内外动机的相互作用和转化,才能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推动小学生持久稳定地学习。
(六)设置恰当的学习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洛克提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他可以把人的需要转化为动机,使人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地努力,并且人在努力的过程中会不断调整修正自己的行为,以实现目标。许多研究也表明(王华,2005;胡艳,2018),设置适当的学习目标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影响显著,且能较显著提高学困生的学业成绩。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小学生设置学习目标,让学生有努力的方向。同时要注意学习目标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有了明确且适当的学习目标,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