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特点

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特点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内关于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亲社会行为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并且表现出城乡地域差异。方芳、谢广田的研究发现,37.2%的城市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表现较好,62.8%的城市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低于平均水平。方芳等的研究显示,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得分中安慰行为、助人行为、分享行为得分较高,合作行为得分最低。关于小学生合作行为的年龄特征,研究者未达成一致的看法。

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特点

国内关于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亲社会行为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并且表现出城乡地域差异。方芳、谢广田(2012)的研究发现,37.2%的城市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表现较好,62.8%的城市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低于平均水平。张铭迪(2013)的研究指出,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得分具有显著的年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得分也随之提高。四年级是小学生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些研究发现,小学生不同类型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具有以下特征:

(一)小学生的分享行为

分享行为(Sharing behavior)是指个体愿意与别人共享属于自己的事物的行为,它的特点是使双方共享资源并相互受益。童孝媚(2018)的研究发现,小学生分享行为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可能是因为随着儿童心理不断成熟和发展,愈来愈能理解自我和他人的愿望、意图,会更好地觉察到别人分享需要的复杂线索,从而更好地实施能满足他人需求的分享行为。

也有研究认为,小学生的分享行为在性别上有差异,这可能与男女生的发展差异以及竞争意识有关。小学阶段,女生的认知能力发展水平要比男生更快,而在竞争意识上,女生的竞争性少于男生,因此女生表现出更多的分享行为。除此之外,小学生自身的气质、分享对象、教师的评价和鼓励、同伴提名以及家庭的教养方式等因素也都影响着小学生的分享行为。

(二)小学生的助人行为(www.daowen.com)

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是一种不期望报答而自觉自愿帮助他人的行为。章志光(1996)认为,6-12岁是儿童助人行为发展最快的时期。Staub在一个以小学生为被试的实验中发现,儿童的助人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5岁至8岁儿童的助人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而9岁至12岁儿童的助人行为呈下降趋势。李佳丽(2010)的研究指出,小学生助人判断的发展基本是由低到高进行。低年级的小学生多是简单地顺从老师的教导,或为得到家长给予的预期的奖赏;高年级的小学生更多的则是遵从社会规范和主动自愿的付出。

(三)小学生的合作行为

合作行为(Cooperative behavior)是指个体通过与他人的协调,共同实现目标,从而得到共同利益的行为。相对于助人行为和分享行为,小学生的合作行为的发展相对较慢。方芳等(2012)的研究显示,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得分中安慰行为、助人行为、分享行为得分较高,合作行为得分最低。杨玲(2013)的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得分上,排在前两位是助人行为和安慰行为,合作行为的得分最低。

关于小学生合作行为的年龄特征,研究者未达成一致的看法。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的合作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多,认为随着儿童社会认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会促进儿童的合作行为;另外的一些研究指出,小学生的合作行为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少,认为这与儿童自我意识发展,渴望独立的心理特点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